龐斐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新時代要求;經驗總結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7 — 0016 — 03
馬克思主義哲學起源于西方,中國共產黨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以敏銳的視角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國家社會的理論指導體系。但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間、社會背景與中國的實際情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只有在實踐過程中對其實施中國化的改造,才能更好地指導中國的發(fā)展實踐。并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方式、方法和經驗也各不相同,必須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問題,不斷總結經驗,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階段都發(fā)揮著核心的指導作用,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華民族百年來的發(fā)展都得益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先進性,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則是結合中國實際所做出的創(chuàng)造性落實,僅僅只有馬克思主義,不能完全滿足中國的發(fā)展需求,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道路。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關系國家和民族發(fā)展大計的會議上都始終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偉大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決不可動搖,根據中國的發(fā)展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家和民族發(fā)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人民群眾也會產生不同的時代之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要科學回答這些時代性的發(fā)展問題〔1〕。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筆者認為可分為兩個維度。
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的發(fā)展結合已經超過百年歷史,中華民族在其科學指導下推翻了封建主義和反動主義,擊敗了日本侵略者。新中國的成立和偉大的改革開放都是在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進入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路徑進一步鞏固。從國家取得進步來看,新中國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取得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發(fā)展成就。中國從1949年的百廢待興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經濟、科研、教育、人均GDP全都大幅增加。這些偉大的發(fā)展成就都充分地說明了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非常廣泛的指導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2〕。
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先進性,并且始終處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中,這是其保持活力、指導中國實踐的重要保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另一個理解維度是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使其更加符合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從最早的毛澤東思想,到習近平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都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探索結果〔3〕。在理論層面,同樣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構建了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和大眾化發(fā)展也經歷了特定的發(fā)展歷程。不同時期的理論學者都在根據自身的經驗和智慧,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處在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中,其在中國的發(fā)展實踐就是從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層面不斷實現中國化改造。另一方面,客觀情況要求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固守最初階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而是應該根據時代變化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明確各個階段的主要發(fā)展任務。
首先,馬克思主義思想是馬克思本人在充分研究法國空想社會主義、 德國古典哲學以及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馬克思深感人民群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受的不公,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矛盾,馬克思曾經在自己的一個綱要性文件中寫道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在于改造世界〔4〕。基本含義是哲學的作用不僅僅是揭示規(guī)律和現象,還具有主動改造世界的功能,但前提是必須將其根植于現實世界,缺乏實踐性的理論改造不可能達到足夠的科學性。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的發(fā)展矛盾,理論層面的創(chuàng)新始終在進行,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堅決不能脫離中國的實際情況。近百年來,中國的發(fā)展歷程非常曲折,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中國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fā)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其次,馬克思主義是高度抽象的理論觀點,在發(fā)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時容易陷入脫離實際的理論探討,甚至形成一種高深莫測、故弄玄虛的形態(tài)。如果相關理論體系不能產生任何的實際意義,這樣的理論只能算作空中樓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防止其變成單純的理論研究,按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就是要做到“入世”,而不是不問世事。結合中國的實踐是保證其“入世”的唯一有效途徑。中國共產黨人在建黨之后,從眾多的理論體系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且這一思想體系還起源于西方,顯然,中國共產黨人看重的是這些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因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幫助中華民族解決眼前和長遠的發(fā)展困境。理論觀點是抽象的,如果只有少數人能夠理解其含義,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將會失去根基,只有將其融入實踐活動,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人們面前,在實踐中促進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才能產生廣泛的群眾基礎,讓全國人民堅定不移地擁護馬克思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5〕。關于這一點,歷史上存在教訓和經驗,典型的如王明、博古等人機械教條的照搬共產國際的模式,最終使黨失去了反圍剿的勝利,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后果,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脫離了當時的國內實情。毛澤東向來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并且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一系列先進的經驗,在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還形成了可行性非常強的實踐方法,如農村包圍城市、群眾路線等。中國的社會制度是馬克思主義下的社會主義制度,在香港和澳門的管理中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一國兩制”的模式,這就是不拘泥于理論,而是根據實踐發(fā)展的需求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最后,馬克思曾經指出,只有物質的力量才能有效摧毀物質,人民群眾本身就是非常強大的物質力量。但這種力量是分散的,借助一定的理論將這些分散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最終會產生非常強大的物質力量,徹底的理論具有更強大的說服力,也能更好地掌握群眾。這一段理論對中國的發(fā)展實際也具有非常廣泛的借鑒意義。顯然,其含義指的是應該盡可能的團結群眾,發(fā)揮群眾的力量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該從理論學者的范疇走向更加廣闊的空間,走向大眾化。但是理論體系怎樣才能影響廣大的人民群眾,根據實踐經驗來看,只有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切的問題,消除最廣泛的社會矛盾,保護人民群眾的核心利益,這樣才能確保理論對人民群眾產生最大的影響力。而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階段都是這樣去執(zhí)行的,并且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戴。例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正處在百廢待興的階段,人民群眾的物質條件非常匱乏。因此,在當時,最核心的問題是解決好物質匱乏的問題,讓人民過上富足的生活。后來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創(chuàng)舉,國民經濟發(fā)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6〕。而現階段,進入“十四五”,國內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一萬美元,國民的物質條件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經濟分配的合理性成為新的矛盾,黨中央將“促進共同富裕”作為現階段的重要發(fā)展目標,實際上這是平衡人民內部矛盾、削弱貧富分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人民群眾當下最關心的問題??梢?,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實踐工作的重點,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思想大眾化發(fā)展的有效措施,同時也能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歷史經驗來看,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都非常重視群眾路線,抗日戰(zhàn)爭時期依靠人民群眾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有效的抗日后勤補給線。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將土地分配給農民,促進更多人的實現安居樂業(yè),顯然,這些措施都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發(fā)展的思路。
第一,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具有數千年的封建帝國統(tǒng)治歷史,并且農業(yè)文明在中國大地上長期占據主流地位,馬克思主義是在西方工業(yè)文明下所產生的,其歷史背景和中國的情況具有較大的差異。而中國共產黨非常敏銳地意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在民族和國家發(fā)展的危難之際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習近平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會議上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建黨、立國、革命以及經濟建設中所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階段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黨章、黨旗以及黨的管理始終都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經過歷史百年的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受住了考驗,充分地證明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路徑有效地滿足了中國實際需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中國發(fā)展實踐的綜合性、全面性概括,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的結合實際上就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之間的融合〔7〕。
第二,歷史上的教訓也在不斷強調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一起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和孔子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上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直到今天依然指導者國民的精神價值。但是在歷史上曾經提出過激進的口號,那就是“打倒孔家店”,當時正處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敏感時期,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很大的質疑和批判,而“打倒孔家店”是脫離實際情況的冒進主義處理方式。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要促進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融合。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知識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中,雖然馬克思主義是國家發(fā)展的核心指導思想,但是并不意味著要全盤放棄燦爛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全盤西化的發(fā)展路徑,應該積極地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思想之間的融合方式,這也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力途徑。實際上二者之間有很多共通之處〔8〕。國家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要加強頂層設計,擴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范圍。例如,馬克思主義采取實踐發(fā)展觀,而中國的漫長歷史實踐為其提供了廣泛的素材,馬克思主義要具備揭示歷史規(guī)律、指導現實情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社會發(fā)展道路的重要理論,并且中國社會的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都受到馬克思主義的促進?,F階段,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新階段,社會發(fā)展所面臨和核心矛盾整體不變,但局部已經發(fā)生變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從理論、實踐、文化等方面促進社會進步的關鍵途徑,始終堅持其主導地位,確保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的有效融合,并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指導思想,這些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徑。
〔參 考 文 獻〕
〔1〕陳小濤.以發(fā)展為中心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要求〔J〕.讀書文摘(中),2018,(08):268-268.
〔2〕龍凌云.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著力點〔J〕.黨史博采:下,2019,(05):54-55.
〔3〕劉林元.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些想法〔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5,(01):5-8.
〔4〕馮顏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場語境和范式創(chuàng)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5(01):178-186.
〔5〕閻樹群.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法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6):21-28.
〔6〕徐驍巍,高揚.新時代領導干部如何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J〕.企業(yè)文明,2020,(05):56-57.
〔7〕崔艷龍.“以人民為中心”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法制博覽,2019,(11):270-271.
〔8〕祝小茗.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新時代黨員干部的必備素質〔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18,(02).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