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井陘縣第一中學 河北 井陘 050300)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多媒體技術與課程相融合已成為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也是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措施之一。多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相融合,使高中語文課堂煥發(fā)出新的活力,有效地提升了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究,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創(chuàng)造了條件。
多媒體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把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信息進行整合,使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感官與計算機進行實時信息交互。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僅使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多,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多的參與教學活動,同時,也體現(xiàn)了多媒體技術的交互性,為學生獲得知識提供了更大便利。
1.1 多媒體技術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對某個課程有強烈的學習興趣時,他們就會主動的去學習、去探究,學習效果自然會提高。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一般情況下是教師講授再加上課堂提問,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自然也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將靜態(tài)的教材內(nèi)容以動畫、視頻等動態(tài)形式展示出來,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講授《荷塘月色》 一文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依靠語言來講解顯得有點蒼白無力,而如果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播放荷塘月色的動態(tài)圖畫,再配以音樂和示范朗讀,文章那無法言傳的意境便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學生也對荷塘的美景印象深刻。這樣生動有趣的畫面,自然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1.2 利用多媒體技術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聲音、視頻、動畫等相結(jié)合,帶給學生圖文結(jié)合、聲情并茂的視聽體驗,使教學情境更加真實,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教師還可以把課外的優(yōu)質(zhì)資源引入課堂,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也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多媒體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相融合,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活力,提升了教學效率。
2.1 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導入。導入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成功的課堂導入,有先聲奪人的效果,可以帶領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課堂導入中運用多媒體,以微課、視頻片段或者動畫等形式,能有效的吸引學生的興趣,為學生進入課堂做好鋪墊,為成功導入新課創(chuàng)造條件。
如,在講授課文《化石吟》 時,筆者采用微課的形式介紹了恐龍的生活場景,以及由于地震災難恐龍成為化石的片段。學生看到這樣的情景,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從而引發(fā)對課文的興趣。接著教師提出“為什么通過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億萬年前的情景”、“沉睡的石頭如何說話”等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探究欲望,從而自覺、主動的進行學習,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2.2 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課文意境。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文章意境的體會。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會文章的意境呢?這就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實現(xiàn)。
如戴望舒的《雨巷》,創(chuàng)設了一個富于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xiàn)本文的意境:在江南小鎮(zhèn)的青石路上,雨淅瀝瀝地下著,窄長的小巷里走著一位一臉憂怨的姑娘,再配上輕音樂,帶給學生如癡如醉的感覺,有效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也能深刻的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以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