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占海
摘 要:在回轉窯運行的過程中,設備傳動和支承系統(tǒng)能否穩(wěn)定運行,將直接影響回轉窯生產安全。基于此,對回轉窯設備傳動及支承系統(tǒng)展開了分析,并結合實例提出了改造方案。從技術升級角度出發(fā),對不同的方案進行比選,最終選定同時兼具經濟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能夠為類似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回轉窯;設備傳動;支承系統(tǒng);技術改造
在水泥、冶金等工業(yè)領域,回轉窯都是核心設備,可以劃分為濕法長窯、干法中空窯等多種類型。無論哪種類型的回轉窯,都需要依靠設備傳動和支承系統(tǒng)等關鍵部件正常運轉。而隨著生產工藝的變化,為保證回轉窯依然能夠滿足生產需求,需要對關鍵部件進行升級改造,從而充分體現(xiàn)設備的經濟價值。
1回轉窯設備傳動及支承系統(tǒng)分析
在典型的回轉窯中,由于本體重量能夠達到上千噸,運行系統(tǒng)具有大扭矩、靜不定等特點,設備通常需要設置2~9檔支承組提供多個支點,確?;剞D窯能夠穩(wěn)定運轉[1]。而窯筒體作為受熱回轉部件,使用鋼板卷焊得到,需要在多檔滑動軸承上配置輪帶支承,并在部分支承裝置上布置擋輪,達到控制筒體軸向竄動的目標。通過滾圈結構,筒體及內部物料等重量都將施加在托輪組上,在支承結構不可靠的情況下,長期受連續(xù)循環(huán)沖擊載荷作用,支承系統(tǒng)的壽命將會縮短。在筒體中部設置齒圈,并配備減速機、電動機、制動器等傳動裝置,能夠使筒體按照設計轉速回轉。為滿足設備安裝、維修等需求,需要配備輔助傳動裝置,確保筒體能夠以低轉速回轉。從總體來看,回轉窯需要配備較多的齒圈、齒輪、電動機和減速機等傳動裝置,導致回轉窯運行狀態(tài)復雜。長時間在高溫、振動等惡劣條件下運行,各部分結構容易因磨損等原因持續(xù)惡化,還應結合生產需要及時進行技術改造,有效預防故障發(fā)生的同時,確?;剞D窯維持較高運轉率,并且有效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2回轉窯設備傳動及支承系統(tǒng)技術改造
2.1案例分析
某干法中空窯設計產能為700t/d,調速范圍在0.5~1.66r/min范圍內,額定功率為160kW。隨著產線產能擴大,回轉窯已經無法滿足新型干法生產工藝要求,需要通過技術改造達到3300t/d產能。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回轉窯齒輪齒數(shù)和模數(shù)分別為178/21和36,設置4擋支承系統(tǒng),在第3擋和第4擋中間位置布置傳動裝置,設備距離第3擋輪帶保持3.5m距離。而采用的輪帶外徑達到4.8m,托輪為1.4m,跨距分別為5、10.5、18.5、22.5、23.5m。按照改造要求,需要配置旋風預熱器帶分解爐,要求新回轉窯長徑比在11~15范圍內,直徑達到4.3m。在窯長隨之減小的情況下,需要對設備傳動及支承系統(tǒng)進行改造,確保可以滿足新設備的使用要求。
2.2改造方案
根據(jù)新的窯長,確定只需要3個支承檔,因此需要去掉第1個或第4個支承檔,并對傳動裝置的位置進行調整。
按照去掉第1個支承檔的思路,考慮到原傳動裝置位于第3擋墩窯位置,不改變原本傳動裝置的位置,將導致設備處于窯尾10~12m長的懸臂上,引發(fā)結構大幅度擺動,給設備傳動嚙合帶來不良影響,導致整個回轉窯傳動效率下降。針對這一情況,需要將傳動裝置調整到第2擋和第3擋之間。具體來講,可以采取兩種方案。首先,采取方案1就是對原本的跨距進行保留,分別為6、12、18.5和23.5m。在總長達到60m的條件下,能夠達到13.95的長徑比,確保支承結構的位置不變,做到充分利用原位置的地腳螺栓。但由于需要大幅度調整傳動裝置位置,需要新建窯墩布置小齒輪底座等結構。采取方案2,需要將第2檔和第3檔之間跨距增加3.5m,得到6、11.5、18.5和27m的數(shù)值。在總長達到63m的情況下,長徑比能夠達到14.65,保持第3擋支承結構位置不變,確保底座螺栓孔能夠避開土建結構,通過穿孔固定保證結構穩(wěn)固。而在第3擋支承位置布置傳動裝置,能夠直接利用裝置地腳螺栓固定小齒輪底座。在固定減速器和電動機時,考慮到地腳螺栓密集,同時規(guī)格較小,原支承系統(tǒng)的雙頭螺栓不適用,因此需要增設膜片聯(lián)軸器,有效避開設備和底座間的位置。在設備傳動基礎能夠從窯墩伸出的情況下,能夠對結構進行加固,只需要新建較少的基礎結構。
按照將第1擋支承拆除的思路進行技術改造,需要重新布置冷卻機,拆除原本的平面。按照方案3,對剩余支承檔的基礎結構進行利用,可以獲得6.5、10.5、22.5和23.5m的跨距。而新窯長能夠達到63m,可以在第3擋和第4檔間布置傳動基礎,但要求更接近第4擋位置。就實際情況來看,第4擋的窯墩較小,需要重新增加傳動基礎。通過對筒體截面彎曲應力展開分析,可知在筒體表面達到400℃時,使用的鋼板厚約32mm,產生的彎曲應力達到23MPa。隨著鋼板厚度增加至36mm,彎曲應力能夠減小至20mm。彎曲應力處于燒成帶位置,為保證結構安全,需要使鋼板達到36mm厚。
2.3技術分析
對三種方案進行比較,能夠發(fā)現(xiàn)采取方案1時能夠使回轉窯結構保持均勻受力,有效減小筒體鋼板厚度,同時無需采用過大的支承裝置,能夠使設備達到較輕重量。但與此同時,位于窯尾的預熱器塔架距離第3擋支承的基礎結構過近,將給土建施工帶來較大困難,因此需要全部重新建設傳動裝置的基礎結構,導致施工成本較高。采取方案2,在窯長有所延長的情況下,能夠明顯提高回轉窯的產能,同時也只需要新建少量基礎結構。在第4檔支承結構無法拆除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新建塔架,降低系統(tǒng)投資。但與此同時,由于第2擋和第3擋支承間的窯距有所增加,需增厚該位置的筒體鋼板,以免結構承受過大應力。在支承載荷較大的情況下,需采用大規(guī)格的托輪支承組,與原本支承部件存在差異,將給備件管理帶來困難[2]。采用方案3,能夠利用大空間布置冷卻機,減少設備寬度,提高設備運行效率,同時可以輕松完成塔架建設。但隨著筒體鋼板厚度的增加,也將導致設備重量過大。而新建傳動基礎,也將產生較多施工費用。在綜合比較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方案3中增厚鋼板位置處于燒成帶,將給設備長期運行帶來不利影響。而方案2中預熱器塔架和第3擋窯墩過近,將導致結構穩(wěn)定性受到影響,同時土建費用過高。方案1只需要在分解帶加厚筒體,設備增加重量較少,同時建設費用較少,從經濟性、可靠性、穩(wěn)定性等多角度進行考量,最終需要選擇方案1進行技術改造。
3 結論
通過綜合分析可知,回轉窯設備受運行環(huán)境、狀態(tài)等因素的影響,其設備傳動及支承系統(tǒng)容易出現(xiàn)問題。在設備升級改造的過程中,需要在盡可能節(jié)約投資費用的同時,采取有效技術措施延長設備傳動及支承系統(tǒng)使用壽命,確?;剞D窯能夠長期、可靠運行,從而為企業(yè)帶來更多生產效益。
參考文獻:
[1]李強生,趙春竹.煤系針狀焦煅燒回轉窯內襯結構改造設計及應用[J].工業(yè)爐,2021,43(04):53-56.
[2]湯躍,王衛(wèi)德.淺析燒成系統(tǒng)技術改造理論依據(jù)與具體措施[J].新世紀水泥導報,2021,27(0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