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漢書》由東漢史學家班固及其妹妹班昭、弟子馬續(xù)編撰而成,主要記載了西漢一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開創(chuàng)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通讀《漢書》,我們可以從選人用人、中央權威、基層治理三方面解讀出西漢走向盛世的歷史邏輯。
忠誠為先,奠基國運。新生王朝在開國初期的用人取向,代表著政權核心價值的導向,進而關系著國運興衰的方向。據《漢書》卷三十七《季布傳》,季布和弟弟丁公都是項羽手下大將。楚漢相爭時,季布忠心耿耿,為項羽沖鋒陷陣,多次圍追堵截劉邦。丁公有次險些活捉劉邦,卻在劉邦哀求下“引兵而還”,放其一馬,后劉邦東山再起,最終消滅項羽。西漢開國后,劉邦不計前嫌赦免季布,讓他進宮擔任侍從顧問郎中;卻將丁公斬首,理由是“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也”,目的是“使后為人臣無效丁公也”,告誡后世臣民要學習季布忠誠品格,不要步丁公變節(jié)后塵。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點評此事時認為劉邦“戮一人而千萬人懼”,考慮問題“深且遠”。正是憑借重用季布、處死丁公,劉邦將忠誠為先的用人導向牢固樹立在西漢王朝基業(yè)之上,奠定漢朝綿長國運的堅實用人根基。
增強權威,打造盛世。西漢歷經高祖開國撥亂反正,文景二帝休養(yǎng)生息后,漢武帝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敏銳地觀察到國內長期經濟發(fā)展掩蓋下的諸侯王分離勢力的抬頭、富商大賈對重要行業(yè)的壟斷、豪強勢力對基層事務的干涉、西漢與匈奴等力量對比的變化,開始實施一系列以增強中央權威為核心的大有為改革政策。如《漢書》卷六《武帝本紀》所言,武帝剛即位就“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確立儒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獨尊地位。政治上“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廣開仕途,大力選拔人才;實施“推恩令”等削藩措施,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勢力,穩(wěn)妥解決諸侯王尾大不掉問題;設立十三部刺史,加強對地方官府的監(jiān)察。經濟上將冶鐵、煮鹽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yè)收歸官營,增加朝廷財政收入;設立均輸官,發(fā)展長途物流;實行平準法,調節(jié)市場物價;收回地方郡國鑄幣權,強化朝廷對金融體系的統(tǒng)一管理。軍事上加強直屬朝廷的南軍、北軍建設,增強中央軍事力量。對外果斷改變之前的羈縻政策,開通西域,平定南越,適時與匈奴決戰(zhàn),使其遠遁漠北。最終,武帝打造出中國古代第一個大一統(tǒng)盛世,使“后嗣得遵洪業(yè),而有三代之風”。
重視基層,再現(xiàn)中興。漢宣帝時期,在武帝對內改革對外拓展的基礎上,朝廷更加重視基層治理。如《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所言,宣帝“興于閭閻”,幼年在監(jiān)獄長大,青少年時長期流落民間,是中國古代唯一一個在王朝中期以平民身份登上皇位的皇帝,故“知民事之艱難”。宣帝認為,“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太守、刺史是決定基層政治“政平訟理”(即政治寬平、法治公平)的根本。他親自考察選任太守、刺史;穩(wěn)定地方官任期,使其升降有序;選拔循吏(即優(yōu)秀地方官)直接升任朝廷公卿。在宣帝的激勵下,西漢涌現(xiàn)出黃霸、朱邑、龔遂、召信臣等大批循吏,他們或“持法平”“外寬內明,得吏民心”,或“廉潔守節(jié)”“養(yǎng)視鰥寡,贍助貧窮”,或“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或“勤力有方略,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如《漢書》所言,“漢世良吏,于是為盛,稱中興焉”,循吏富民教民,助力西漢在宣帝時期再造中興,再次走上繁榮發(fā)展的正軌,將盛世推向新的高峰。
編輯:王春春
校對:林燕、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