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河洛地區(qū),受河圖、洛書的啟示,《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的創(chuàng)作遵循傳統(tǒng)文化之道,以科學為佐證,探索星空宇宙圖景,與天地自然對話。
愛因斯坦說,我們所能經歷的最美麗的事就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藝術與科學的起源。在晴朗無云的夜晚仰望星空,我常常冥想:宇宙因何而起,又將何往而去?宇宙有多遠?有邊界嗎?
在自然萬象的時空里,古人對星空、河流、天地的觀察,肇始了太極文化、河圖、洛書,其文化影響力滲入中國歷史以及人們的日常思維之中。
源自內心的呼喚促使我用相機去捕捉這一雋永的人類精神圖像,總結、思考其文化精蘊,陸續(xù)匯集出版了幾本與這片神奇地域有關的《太極圖典》《太極》《太極Ⅱ》等攝影作品集。
何謂太極?太極的思想觀念是什么?何為河圖、洛書?河洛文化的精神源遠流長,緣何日久彌新,其文化傳承的密碼深藏何處?
太極,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本原的范疇,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兑讉鳌酚涊d:“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引申為“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碧珮O可以通俗地解釋為一種古人的思維觀念、一種對世界的觀察方式,同時也是一種世界觀。
易學界普遍認為:“河圖、洛書是古人對天地自然、宇宙時空、地理認知以及自身存在的切身觀察與感悟?!笨梢酝ㄋ椎亟忉尀椋骸昂訄D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洛書的內容表達實際上是關于空間的,包括整個水平空間、二維空間,以及東、西、南、北方向?!焙訄D、洛書的圖式還反映出中國人對數字的崇拜及時空觀念。
河洛地區(qū)是指黃河中游嵩山地區(qū)及洛水流域。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河洛文化區(qū)域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中也稱之為“河洛文化圈”。
國內相關專家學者研究認為,太極、河洛文化根植于中原核心地帶,但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外延,絕非局限在河洛地域之內,它涵蓋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河圖、洛書與太極圖是中國文化標識性圖騰。太極、河洛文化的基本特征體現在源發(fā)性、正統(tǒng)性、主導性、兼容性諸多方面。
最近的考古發(fā)現證實了河洛地區(qū)黃帝時代“河洛古國”的歷史存在,河洛文化在中國大地上較早地進入到了文明時代。
宋代易學家邵雍深研易理,他從河圖、洛書中悟出對宇宙、歷史、盛衰、治亂的規(guī)律,并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他研究易學時,“冬不爐,夏不扇,蓋心在于《易》,忘乎其為寒暑也。”受邵雍治學精神的感召,我背著攝影器材去壯游天下,感悟自然,發(fā)現自然萬物中的太極思維與河洛神韻。
古人說:“天不愛道,地不愛寶,河出馬圖,洛出龜書?!标P于天地自然、混沌初開、宇宙星空、人間興廢的觀察與思考,我以攝影的語言去感知前人之尚未探索的領域。天道有循環(huán),人事有變遷,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我把影像的意義引申開來,在畫面的光影與線條中去體現太極與河洛文化深邃、悠遠的意蘊。
河洛文化是天地之大文章,萬法之大根本。河洛精微,猶如云掛山峰,行到峰巒云更遠。在易學領域對河圖、洛書與太極思想的解讀中,諸多先賢窮陰陽五行之變,通天地萬物之情,辨古今之興衰,察人事之成敗,條理分明,源本無差。
《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以河洛文化為思想資源與創(chuàng)作起點,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尋源溯流,用影像圖式構建一種源于河洛、呼應河洛又異于河洛的視覺化的宇宙體驗。
天地博大,宇宙無限。必須在明亮與黑暗、巨大與渺小、靜止與運動、恒定與突變、混沌與秩序的對峙、共存、消長、轉化中保持對迷失的警覺,直把身心交付星空,讓精神自由伸展,激發(fā)滲透奧秘的欲望,在心緒與天地自然的共振中捕捉變幻莫測的“宇宙圖式”。
從天空的俯瞰到貼近物象的觀察,我力求每一幅圖像都能具有關于宇宙的視覺意義:一片蒼穹、一座山峰、一條江河、一粒塵埃、一顆水滴,宏觀與微觀的影像力圖打破人類視覺本身的局限,把人文思想融入抽象藝術,光影與線條就像音樂旋律那樣觸碰心靈,引領我們發(fā)現世界隱秘的秩序感與美感。
自2009至2014年,我用了五年時間創(chuàng)作《太極三部曲I·太極拳》《太極三部曲Ⅱ·太極圖》,用圖像的黑白、動靜、虛實去呈現太極思想。拍攝太極拳師的一招一式和宗派風格,體現太極精神。創(chuàng)作猶如登山,一步一個臺階、隨著視野逐漸開闊,認知愈加深入,“太極”系列以太極拳為物化載體,以當代觀念攝影探索太極文化的深刻內涵,用太極的思維方法拍攝太極的陰陽變幻,用光影藝術詮釋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出版《太極》《太極Ⅱ》系列之后,我把精力都用在了對河洛文明的研讀與《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的創(chuàng)作上。三部曲式的創(chuàng)作也是對攝影藝術的三次跨越?!短珮O三部曲Ⅲ·河洛象》的創(chuàng)作,借助河圖、洛書,表達了宇宙空間、生命起源的探索與哲學思考。
有人說,讀書是向內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讀書,探索天地蒼穹。莊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蔽揖褪沁@樣帶著一顆向往遠方的心,追隨古人的足跡,去仰望星空,感悟山川,記錄永不褪色的生命時光。
自2015至2020年,我又用了六年時間,專心拍攝《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我三次去南海,在六個月的時間里,拍攝海水的波瀾;兩次探險西藏,在喜馬拉雅山下、雅魯藏布江畔流連忘返;行走在黃河沿岸,凝視母親河的磅礴與厚重,三十多次駐足于河洛匯流處,青黃雜糅之水演繹著太極的原始奧秘;四十多次跋涉在巍巍太行,俯瞰群山的蒼茫悠遠;登臨昆侖山脈,感悟中國神話的絢麗多彩;二十多次登上伏牛山之巔,與星空對話;走進具茨山中,尋找溝壑間散布數千處的史前巖畫及大量河圖、洛書類型的巖刻遺存,思考原始藝術與當代藝術的起源。
攝影源自西方,對了解西方藝術史與攝影史的愿望促使我去巡禮世界藝術的發(fā)展歷程。
我奔赴芬蘭,拍攝北極光神秘的幻影;在冰島鉆石海灘,捕捉光影變幻的冰之韻;在俄羅斯上空,俯瞰大地的抽象圖案;佇立在楓丹白露宮、凡爾賽宮、蓬皮杜藝術中心、盧浮宮內的藝術作品前,遙想當年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場景,力爭系統(tǒng)了解學習藝術史中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創(chuàng)作。
我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倫敦泰特美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奧賽美術館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專門參觀了一些抽象主義畫家的作品,畫布上表現了時空的明暗與能量,色塊和線條之間的奇妙關系, 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融合的東方繪畫精神,尤其是中國書法的形式與線條,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可以看出藝術家對哲學和藝術史的深厚素養(yǎng)。
畫家趙無極的繪畫語言從中國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間觀念中得到認識,以色彩和空間分配,領著觀者進入一個似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他以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意蘊,創(chuàng)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哈同在畫布上善于捕捉時空的變化,善于處理色塊和線條之間的關系, 深色背景上的纖細筆觸在不經意間牽動人們的神經。抒情的抽象是哈同畫作的明顯風格,這與他對哲學和藝術史的深厚素養(yǎng)有關。哈同在創(chuàng)作中融合了東方繪畫精神,尤其是中國書法的形式與線條對哈同作品的影響尤為明顯。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我在學生時代就癡迷追摹鐘繇、王羲之的作品,感悟張旭、懷素狂草作品中的點與線,在宣紙上謀篇布局,經營方寸間的黑與白。書法訓練的經歷讓我銜接了日后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對畫面嚴謹構圖及影調的細微感知。
我在富士山下東京美術館、奈良唐招提寺徘徊,尋覓東方藝術的前世今生。中國山水畫與日本風景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面對精美的畫作,我常常陷入某種自然之境的惆悵與靜寂。杉本博司的作品彌漫著同樣的情緒,他在用攝影去呈現人類遠古的記憶。那既是個人的記憶,一個文明的記憶,也是人類全體的記憶。杉本博司沿著時間的河流在溯源,畫面時刻在提醒起我們關于生命的過去和未來。攝影不只是記錄客觀世界的物象,也是走進內心的表白與獨語,這種藝術上的孤寂探尋就像荒原上兀自開放的一束繁花,既絢爛又寂寞。
《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 李英杰 攝
西方的攝影大師,如德國的奧古斯特·桑德關心的并不是創(chuàng)造某種效果,而是準確地記錄客觀,手法簡單而直接;紐曼作品中的人是在足以揭示他的職業(yè)特征的環(huán)境中。然而,紐曼的最佳作品,遠遠不只是表現這種關系,背景中的細節(jié)不僅具有表現力,而且還有象征性。安塞爾·亞當斯的作品為什么具有鮮明的個性?是因為他將個人對于該事物的深層反應濃縮地表現出來,確切地說,它們是他想象的結晶。他的藝術靈感在于激情,純潔而純粹,亞當斯總是以藝術的眼光坦然面對鏡頭之外的風景。
攝影的圖像有時給人以平面的幻覺,有時又給人以深度的遐想。它反映的心靈的深度實質上還是一種幻象的存在。攝影曾經促使近現代繪畫改變了方向,攝影也會讓我們的想象力更豐盈,攝影家需要調動更多的景物去表現他的所思所想。
河洛文化內容的豐富性,歷史與神話強烈的暗示性,復雜的社會結構體系,使得我的攝影作品具有一種情緒上的力量。文明肇始之初,原始宗教、原始科學、原始哲學就在河洛大地上風云聚會?!短珮O三部曲Ⅲ·河洛象》的創(chuàng)作,旨在通過河洛文化的呈現,沿著古人的足跡,探索星空、宇宙的浩瀚無垠。
人類的思想總是遠遠跑在真實的可能性前面,并從而成為指示新目標和新課題的指路星。探索宇宙時空與人類命運的終極追問伴隨人類歷史。
河圖、洛書理論的生命和價值在于它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造。在神秘的未知領域中,充滿了對研究者的誘惑和無窮的遐想。在這種意義上,應該說河洛文化的理論之樹常青。河洛文化的精義在于其原始的混沌性與多重性,河圖、洛書涉及到史前文明對宇宙尺度及其構造的原始哲學思維與早期觀察。
目前,大型天文望遠鏡可觀察到的大量星系,它們中的很多星系離我們有幾十億光年的距離,也許能使底片變黑的光線是從遙遠的星系早在地球地質史的太古代以前發(fā)出來的。從這種角度看,《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每一幀圖像都承載著遠古氣息 。
混沌初開的茫茫宇宙,自然時空中的因緣際會,紅塵里的悲歡離合,古人對河洛文化的解讀與闡釋常常會讓我掩卷沉思。攝影已成為一種自我表達的必要途徑。宇宙、生命、時間與歷史,這些主題是我創(chuàng)作《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作品的核心觀念。
多年來我跋涉在山川之間,游走于星空之下,用相機去表達,用身體去感知,追憶古人與宇宙時空、天地自然的對話,透過作品去體驗更悠遠深邃的景致。
星際介質凝聚的氣體與塵埃,超新星、脈沖星和黑洞以及可觀察的宏偉的太空災變遺跡,這一切都從遠古神話與原始科學萌芽中逐漸清晰。宇宙內的智慧生命的接觸研究中有星際無線電通訊理論,推論得出的圖像是輪廓性的一張圖,黑點組成的圖像居然與“河圖、洛書”類型驚人的一致。對太空這封來信的破譯,使我們對學術界解讀太極圖、河圖、洛書所承載的遠古密碼寄予了更大的期待。
《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的影像結構,正如美學家沃爾夫林在《藝術風格學》中總結的基本概念:“線描與圖繪,平面和縱深,封閉的形式與開放的形式,多樣性的統(tǒng)一和同一性的統(tǒng)一,清晰性和模糊性?!边@是天地萬象運行與攝影方式呈現的自然結果,也是我對宇宙精神感應的心理圖式。
對攝影保持一種獨一無二的視覺追求,會使作品呈現出一種極易辨認的獨特風格。《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提供的是一種個人觀察的視角與新的視覺經驗,讓作品通過畫面直接表達出其內在思想,能夠傳遞出清晰、簡潔與嚴謹的深邃意蘊。用影像的些許元素去實現暗喻的效果,追求作品具有超越時間的特性,并使景物與邊框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視覺張力,通過鏡頭去挖掘自然的精髓,顯示出河洛地域與太極思想的內在本質。
人類不可能游離于山水大地之外,就像赫胥黎關注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牛頓闡述宇宙的體系。在自然的時空中去體悟生命的意義,歷代先哲苦苦尋覓的思想結晶匯集成《易》,展現于河圖、洛書,釋讀于太極、無極。思想如夢般疏離,哲學佇立于風雨,藝術踐行于塵世。
河洛文化與太極思想涉及歷史與神話深處的隱秘往事,易學的核心在于對人類自身命運的深切關懷,就像古希臘德爾裴神廟門楣上銘刻的那條神諭:“認識你自己?!睌z影作品正如奧古斯特·桑德所言:“照片就是你的鏡子,就是你?!?/p>
《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的創(chuàng)作受河洛文化啟迪,從河洛地區(qū)出發(fā),是一次宇宙探索的精神之旅,也是一次文化溯源的尋根之旅,因此,凝視的目光超越了欣賞性、見證性的觀看,伸展著一個關于無窮、神秘、未知世界的想象,一個關于華夏文明起源的古老宇宙模型的思考。隨著這種想象與思考的深度展開,通過攝影,在現實場景中構建出一個視覺化宇宙概念,喚起并印證著人們心中潛藏的宇宙圖景,也以此反觀那個凝聚著古人智慧的“河洛之象”。
我特別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圖像,去體會河洛文化的詩意歷史、原始圖騰的宗教精神、本源哲理的時代意義。這種時代意義承接過去,預示著充滿可能性的未來。河圖、洛書與太極圖濃郁的哲學氣象,讓不同時代的文化障礙得以消融。
讓攝影的國際語言碰撞河洛文化的地域屬性,傳統(tǒng)文化的久遠歷史會敞開在更廣闊的世界面前。恰逢太極拳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河洛古國的考古發(fā)現橫空出世,成為中原地區(qū)三皇五帝時代文明的典型標志。河洛與太極,為世界敞開了大門,成為國家名片與文化符號。
自古至今,太極文化與河洛文化的研究方興未艾,歷代哲人為我們營造了一座文化的高峰。通過十余年河洛地區(qū)的專題創(chuàng)作的感悟,我心中正在構建“太極·河洛影像學”的學術研究框架,這個設想的醞釀,既是對自己今后的創(chuàng)作與探索的一個挑戰(zhàn),也是對圖像學領域荒野之地的艱難開拓。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文化是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文化、歷史、地理樞紐,某種意義上也是東方文化的薈萃之地。在“河洛文化圈”的文化氛圍之中,希望有更多的攝影師能夠參與進來,開拓具有東方精神、中國氣派的“太極·河洛影像學”攝影藝術新風格,讓承載著厚重文明的太極、河洛影像與西方攝影及國際攝影藝術對話交流。
《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中的55 幅作品是我近些年創(chuàng)作思考的集中體現,通過這些作品去表達攝影與人生的本質意義。巧合的是,“55”這個數字既是河圖之數,也是天地之數。
物質的圖像在此岸,圖像的精神在彼岸,《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55幅作品是從攝影之河穿越到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景觀。
數年的攝影創(chuàng)作,圖像就在那里,它是《太極三部曲Ⅲ·河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