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平
上海作協(xié)金色大廳內,燈火輝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座談會上,大病初愈后的王小鷹老師靜靜地坐著,靜生定,定生慧,慧至從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原本嬌小的她更顯瘦弱,她穿一件藍色的上衣,像一株深谷幽蘭,淡淡地吐露芬芳。她說,我自己選了一條難寫的路,細細聽完,如醍醐灌頂;看完她的《紀念碑》,才能感知她內心洶涌澎湃的力量,不慌不忙的堅強……
我自己選了一條難寫的路
端午期間,我夜以繼日地讀完了王小鷹老師的最新長篇小說《紀念碑》,再聽老母親講外公生前在蘇北的革命故事,了解紀念碑名字之謎,心生無限感慨。建黨百年,再讀《紀念碑》,看歷史的豐碑,心靈再次震撼?!疤斓赜写竺蓝谎??!薄都o念碑》中的語言文字美,毫端蘊秀,幽蘭芬芳,咬文嚼字,口齒噙香。
改革開放初期,女主人公史引霄剛從“牛棚”解放出來,以前所未有的高票當選上海某區(qū)區(qū)長,她積極支持曾批斗過她的造反派創(chuàng)業(yè),解決回城知青就業(yè)問題,啟動舊城改造工程。與此同時,史引霄丈夫平楚去蘇北根據(jù)地參加新四軍陣亡將士紀念塔修復典禮,這塔原為平楚設計,“文革”中被毀,平楚心心念念他最珍愛的寒城沒有刻入紀念碑,突發(fā)腦溢血,命懸一線……
我采訪王小鷹老師的第一問就是:小說為什么以紀念碑命名?她原先的標題《絕塵》似乎更文藝。王小鷹說,紀念碑在小說里是一條重要線索,圍繞著它發(fā)生了許多故事,她想賦予它象征的意義。她曾擔心小說用《紀念碑》作書名太直白,將它作了上卷標題?!妒斋@》編輯王彪先生建議把《紀念碑》作書名才能壓得住全篇。她就把《絕塵》換作上卷標題,果然主次更分明。絕塵之外,家國情懷。
她傾心刻畫的每一位人物,活生生地從《紀念碑》中走出來,這是她所有小說中人物最繁多復雜的一部,每個人物都是她著意設置又傾心刻畫的。史引霄、平楚、姚家兄妹,包括蘭畦、寒城等,都是她崇敬的前輩,傾注了她對他們的懷念和追慕。她還推出史雪弓,他是這一代人的縮影。他開朗幽默,有理想有抱負,在歲月的動蕩中卻命運蹭蹬。他與青梅竹馬的女友蕭南渡一同赴老區(qū)插隊,卻因政治觀念的不同而決裂;改革開放后,他與戀人姬瑜一起到美國留學,又因生活觀價值觀的不同而分道揚鑣,他的故事在下卷中有精彩的呈現(xiàn)。
“我家王小鷹最壞,老是寫別人故事,老是不寫我的故事。”這是王小鷹母親活著時經常對老朋友講的一句話。老母親一直等著盼著她寫那些新四軍女兵的故事,并且一有空就親自寫手記給她,又追問她:“你開始寫新四軍女兵了嗎?”可是王小鷹還是沒有動筆。眼看著老母親通訊錄上那些女兵的名字被一個個畫上黑框,直到2011年老母親突然離世,王小鷹猛然醒悟,再不寫,這些新四軍女兵都走了,歷史真相無法考證,就真的沒法寫了!她著急了!此時此刻,痛苦大于力量。
可是,怎么寫呢?何處落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她讀過母親的戰(zhàn)友們出版的許多自傳,也采訪了五位新四軍“女八隊”的女兵,她發(fā)現(xiàn)對同一段史實個人立場不同、視角也不同,或許還有記憶上的差錯,描述不盡相同。在歲月掩蓋的歷史隧道中尋找真相,原就是千古難題。她似乎一籌莫展,斟酌再三后,決定寫一部完全虛構的小說,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70至90年代吧。她說,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擁有理想到重建理想的艱難歷程,回望我們父母輩,為民族解放為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zhàn)的歷史,再反思我們當下的價值觀人生觀,讓老一輩的理想之光燭照我們曾經的軟弱與迷茫。她希望寫出歷史迂回曲折前行中的人,希望寫出社會天翻地覆變革中的人。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王小鷹老師寫小說的立意、布局、結構、情節(jié)、人物等要素掌握得爐火純青,游刃有余。學習贊嘆之余,我特別喜歡她小說中的文字美,教育引導即將上初中的孩子閱讀經典,提高審美觀,辨別書籍的好壞,苦練文字基本功。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王小鷹老師酷愛古典文學,從小受父親蘆芒的影響,又師從黃賓虹的弟子王康樂先生學國畫,現(xiàn)在她畫畫水平絕不亞于寫作,最近又愛上了彈古琴。她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她心靜,靜生定,定生慧,慧至從容,淡定寫作。她說,當時尚潮流的審美跟她個人審美發(fā)生沖突時,她會堅定不移地堅守自己的審美。她從小偏愛中國古典的文學戲曲繪畫,追求審美的精致典雅和意境的高格調。并且,每次寫長篇的時候,她都要認真地讀一遍《紅樓夢》,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我感覺在《紀念碑》中看到了《紅樓夢》的影子。
《紅樓夢》中,林黛玉詠菊詩中有一聯(lián):“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這樣的寫作狀態(tài)正是她向往的。寫小說除了要考慮立意、布局、結構、情節(jié)、人物等要素外,如何使用文字精確地表達你所想表達的一切,便是最基本的勞作。
我們真應該慶幸,先人創(chuàng)造了《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經典名著,創(chuàng)造了如此美妙的漢文字,形聲兼?zhèn)?。王小鷹希望用魅力無窮的漢文字表達出人類最幽秘、最復雜、最美好的情感。我也希望大家看完《紀念碑》后,也能“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蘇北姑娘”的綿綿鄉(xiāng)愁
“撒滿碎銀般的鹽灘上,靜靜地睡著一條清凌凌的大河。那一天,葦叔趁著暮色,把臨產的媽媽送上躺在河灣里的小船時曾說過:‘嫂子,這射陽河是后羿射九日的一支神箭劃出來的,生在河中的娃娃一定有智有勇。小船兒像一陣掠過水面的清風跑得飛快,葦姨手中的兩把槳輕輕地剪開綠綢般的水面,撲楞楞驚飛一群棲息的野雁,把沉悶的炮聲甩得遠遠的。小船駛進蒲兒草叢中,于是我就來到了這個世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葦姨的臉。”
王小鷹老師曾經飽含深情地朗誦自己三十幾年前發(fā)表在《朝花》上的散文《蘇北姑娘》,她坦言:“這些文字在現(xiàn)在看來是如此親切,甚至有一點幼稚,卻是當年自己的真情實感。”
正如王小鷹所言,很久以來,上海人對蘇北人有一種狹隘的偏見,認為蘇北地方窮困粗陋。在上海,一般姑娘小伙如找對象,都不愿找蘇北人。
因為我外婆是江蘇鹽城阜寧人,1930年代就到上海來了,是“蘇北姑娘”在上海,媽媽就是“蘇北上海人”。以前,蘇北人在上海一直不被善待,我就一直虛榮含糊地說媽媽是上海人。看完王小鷹老師的《蘇北姑娘》,我卻因為是“蘇北姑娘”的后代感到自豪了。王小鷹老師笑說,如果按出生地來講的話,她也算是“蘇北姑娘”了。
《說吧記憶》,則是王小鷹老師重回蘇北出生地尋訪,在敵后的殘酷歲月,母親在射陽河上的小船上生下了她……戰(zhàn)火中父親的木刻,記錄下了新四軍的戰(zhàn)斗歲月。父母的青春,交付給了信仰、熱血,這些年來,她一直默默地追尋著父母親青春的腳印……
2015年,王小鷹老師正式落筆開寫,直到2020年殺青,共五年時間。第一年進行得非常緩慢,太多的素材,龐大的結構,眾多的人物,她一時掌握不了要領,停滯不前。重新閱讀素材筆記,梳理脈絡后,她請出另一位敘述者,即史青玉,之所以選擇她來擔當另一位敘事者,還有一個原因,是史青玉的故事承前啟后,貫通歷史和現(xiàn)實。她尋找生母要追溯歷史,她與史元同的戀情發(fā)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她與史元同夫妻又相遇在當下。雖然她的敘述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但還是在小說結構中擔當了起承轉合的作用,以她的視角承擔了一部分情節(jié)的推進。頭幾節(jié)幾乎是推倒重來,隨后進展順利。
“眼中的竹,不是心里竹?!蓖跣→椑蠋熃栌们宕嫾亦嵃鍢蛟凇额}畫》中說的“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強調“意在畫先”“趣在法外”,講文學創(chuàng)作的立意韻味,這在《紀念碑》中處處可見。
絕塵之外家國情懷
夜深人靜時,看《紀念碑》,常有“上天入地”的懸念感,一會兒飄浮在歷史的天空,一會兒又落到現(xiàn)實的大地,這種穿越感讓人驚奇,絕塵之外,家國情懷。我又登門拜訪王小鷹老師。
她微微一笑說,當她開始構思這部作品時,就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舉棋不定。當時口述歷史已經盛行,她完全可以根據(jù)母親留下的七本自傳,綜合她對新四軍女兵的采訪筆記,加以修辭及整理加工,這也許是一條完成作品的捷徑??墒撬桓市模菢訉憻o法充分表達她的感動感悟糾結及思考。她讀過許多本母親的老戰(zhàn)友們出版的自傳,發(fā)現(xiàn)對同一段史實個人立場不同視角不同,或許還有記憶上的差錯,描述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她一直以為小說和戲劇一樣,寫作技巧很重要,是要靠懸念來引導推動情節(jié)的。有人說《紅樓夢》沒什么懸念,不過兒女情長和家長里短。其實《紅樓夢》最大的懸念隱藏在金陵十二釵的判詞中了。她也確實想“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以懸念的有力牽引來貫穿全篇”。就小說的現(xiàn)實來說,“謎”是客觀存在的,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她在構思全局時,并不打算將謎底都明白無誤地亮出來。有些謎底可以在情節(jié)的推進中逐漸明朗起來,有些謎底卻始終云遮霧罩,留下些許空間令人回味咀嚼。
我在《紀念碑》中史青云身上似乎看到了王小鷹老師的影子,我問她,是否靈感原型來自她自己?
王小鷹老師說,小說中幾乎每個人物都有原型,區(qū)別只在有的人物可能是兩三個原型,有的人物可能有一群原型,當然有的人物只有一個原型。
她母親八十高齡寫自傳,當時有很多記者想問母親討要這珍貴的歷史素材,母親不愿意,覺得只有自己的女兒才能了解她的內心,才能準確無誤地表達母親的意愿,她要給女兒提供寫作素材。那時,母親身體不好經常住院,稍有精神就捉筆書寫,斷斷續(xù)續(xù)也寫了七八年。恰逢抗戰(zhàn)勝利六十周年紀念,有好幾家刊物找到母親向她征稿。母親生前隔一段時間就問王小鷹:你開始寫新四軍女兵了嗎?當時,王小鷹在寫其他題材的長篇,她卻總是用各種理由作托詞,一再拖延,直至母親2011年突然病逝。
這是她心中永遠的痛。當痛苦大于力量的時候,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覺不到的痛苦,故而他們往往比庸人承擔多得多的痛苦,王小鷹老師在痛苦中開始著手構思寫作這些新四軍女兵。
終于完成了父母的心愿
王小鷹老師說,她為這部小說醞釀了二十多年。那是在剛剛邁入新世紀門檻之際的元月,她陪八十三歲的母親來到安徽涇縣的云嶺,參加皖南事變殉難將士犧牲六十周年紀念活動。大會結束后,母親執(zhí)意要去大山坳中的中村,當年新四軍教導大隊女生隊的駐地。和她們一同前往的還有時年九十高齡的何子友,她是新四軍副參謀長兼教導總隊隊長周子昆的遺孀。自從周子昆與項英被叛徒殺害,何子友孑然獨身六十載。
聽涇縣的同志講起,何子友年年要來云嶺,憑吊亡夫英靈。她守護的是何等深沉的情感啊!望著她一頭銀發(fā)和蹣跚的步履,王小鷹老師的心靈被震撼了。
王小鷹的母親珍藏著新四軍教導大隊女生隊的通訊錄,隊員定居上海的有二十余位,幾乎每年都有一兩個名字被畫上黑框。她決定采訪這些女兵,她們每個人的經歷都值得大書特書。如今她們在這個風云際會的城市,安度她們簡樸的晚年。在母親的幫助下,她陸續(xù)采訪了五位老人,從她們口中又聽到了更多在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的女兵的故事。還有比她們的人生更璀璨更絢爛的嗎?
而王小鷹老師去采訪的這些老人,她們生活簡樸得似乎讓人忘記了她們的存在。老人們淡淡地說,那個年代,必須那樣做的,當時她們也沒覺得自己是大英雄。這樣平實的語言,這樣感人的事跡,深深震撼著王小鷹老師的心。尤其是新四軍女兵施琪,在上饒集中營本來準備參加集體越獄,因為身體已被敵人摧殘得無法動彈,臨越獄時,為了不拖累戰(zhàn)友,她決定不走了,她說:“你們快逃吧!逃出這魔窟!”結果,她被喪心病狂的敵人活埋了!
王小鷹落淚了!心靈被一次次震撼!當時她寫了散文《美麗人生》,當時她就萌發(fā)了要為她們寫一部長篇的沖動——獻給將青春和熱血奉獻給民族解放事業(yè)的戰(zhàn)士們!
世界上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并為之奮斗。
母親全力支持她的寫作,并寫自傳留給她當素材。多年來她屢次要動筆寫這部小說卻每每落不下筆。進入新世紀后,社會變革之大發(fā)展之快,她每天都有新鮮的感悟,于是她陸續(xù)寫了其他題材的長篇,《長街行》《丹青引》《我為你辯護》等等。2011年,母親和也是新四軍女兵的婆婆相繼去世,她曾經采訪過的老人也幾乎都不在人世了。王小鷹深感焦急又內疚,她們沒有在活著的時候看到她寫的小說。
非人磨墨墨磨人。而當她靜心構思這部作品時,才意識到她難以落筆的根由。她說自己是個笨拙的寫作者,希望自己對要書寫的內容做到庖丁解牛般的熟悉,寫起來方能游刃有余。
于是,她決定到革命老區(qū)尋蹤覓影,踏踏母親們青春的腳印。她去了蘇北根據(jù)地,曾寫過蘇北行的游記發(fā)表于《收獲》;又去了安徽云嶺皖南事變發(fā)生地,還去了江西九江鄱陽湖。
2020年10月,她終于完成了5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紀念碑》,完成那天,正好是母親的九周年忌日。幾日后,她去了父母的墓前,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站在父母的紀念碑前,她情不自禁,熱淚盈眶。
想起2014年和妹妹們一起去蘇北探訪父親參與設計建造的那座鹽阜區(q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塔身像一把利劍筆直地刺向青天,那威武的新四軍戰(zhàn)士像是立在云霄中,姐妹簇擁著,佇立著,與塔相對靜默了幾分鐘——
父親,當年你沒來得及帶我們來參加紀念碑的修復慶典,時光匆匆過去了三十七年,我們終于完成了你的心愿。
建黨百年,百年華誕,我們也衷心祝福王小鷹老師筆體兩健,更期待《紀念碑》之后更多的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