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錢
“滿街皆圣賢”,這句話出自王陽明《傳習錄》。近讀記錄鄞州“紅色力量獻血隊”事跡的《熱血無價》一書,筆者的看法是,滿街圣賢,可能只是一種理想,但每個人都成為別人的貴人,倒可以做到。
“紅色力量獻血隊”是鄞州一支義務獻血的民間公益組織,由私企員工、種地農(nóng)民、工地民工、小區(qū)保潔保安、家庭保姆、個體戶、小老板、家庭主婦、學生等為主,自發(fā)形成。隊伍從組建時的三人發(fā)展到目前的兩千一百多人,十八年來,已累計獻血三十二噸,且每年總量仍以至少20%的幅度在遞增。個人獻血三萬五千毫升以上的有五十二人,一萬毫升以上的有二百多人,其中獻血時間最長、獻血量最多的是隊長鄭世明,累計無償獻血十四萬余毫升,相當于三十個成年人的血量總和。
除了定期獻血,但凡醫(yī)院有突發(fā)用血情況,血站要應急大量供血,患者需骨髓配型,隊員們都能隨叫隨到。各地血站工作人員、醫(yī)院的急救醫(yī)生和很多等待捐獻的患者,對他們的感激和評價里,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貴人來了。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貴人”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符號。在我們遇到困難和瓶頸的時候,希望有貴人出手相助,克服困難;當我們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有貴人鼓勵教導,指點迷津;在我們春風得意、志得意滿的時候,也需要有貴人用逆耳忠言當頭棒喝……
貴人的一句話,會使人茅塞頓開,困惑立解;貴人的一個提攜,能讓人脫穎而出,成就事業(yè);有時甚至貴人的一個不經(jīng)意的小小舉動,也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人生路上,能遇到貴人的人,都是有福之人。我們也愿意成為貴人。成為貴人,意味著人生成功,受人尊敬。
傳統(tǒng)觀念中,要成為貴人,似乎只有讀書和做官兩條路??炭喙プx,進士及第,鯉魚躍龍門,躋身上流社會;做官更是顯貴,權(quán)貴權(quán)貴,有權(quán)即貴,達官貴人,當上官也就成了貴人,不僅自身貴,往往還有家貴族貴、母貴子貴。不過,憑讀書和做官而成為貴人,無論在哪個朝代,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只能是夢想,甚至連夢想也顯得奢侈。站在今天的立場來看,更是一種應該拋棄的封建糟粕。
其實,用不著那么復雜,成為貴人也沒那么困難?;赝F人的“初心”,所謂貴人,就是樂于助人的人。我們常說的“遇貴人”,就是遇到了幫助自己的人。鄞州“紅色力量獻血隊”隊員們的事跡告訴我們,人皆可成貴人,只要去助人即是貴人,無論男女老幼,不分強弱貧富,無問動機是為己還是為人,也不管能力大小。換一個角度說,就是人不助人身不貴。
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既是人類社會繁衍發(fā)展的一個保證,也是一個人成為人類社會合格一員的條件,更是一個人完善自我人格的最佳途徑。我們常說,一滴水要想讓自己不干涸,最好的辦法是融入大海。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要想獲得別人認可,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幫助別人,成為貴人。
古人說,人不出門身不貴。為什么人出了門身就貴了呢?肯定不是出了門,在景點刻上“到此一游”,到商場瘋狂購物,讓人覺得顯得貴氣;也不是因為出了門長了見識、開了眼界,顯得高貴,而是只有出門,才能幫助別人,顯得尊貴。所以,雷鋒一出門,總伴隨著做好事,成為受人尊敬的貴人。
一個人縱有蒼生為念之心,如果不出門,不與別人來往,不去幫助別人,“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自認尊貴也沒用,身價再高也白搭。更多人通過幫助他人而成為貴人,也意味著更多人可以遇到貴人。
【原載《寧波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