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程 劉華清
不是在上學的路上狂奔,就是在考級的路上飛馳。著急孩子的學習,擔心孩子的身體……如今的媽媽,站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十字路口,“拔劍四顧心茫然”,想不焦慮都難!但媽媽的過度焦慮,會對孩子產(chǎn)生很多負面影響。只有媽媽情緒穩(wěn)定、不焦慮,才可能與孩子有良好的互動,讓孩子將來擁有穩(wěn)定的情緒與健全的人格。
焦慮的媽媽通常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語速快,性格急,容易緊張
在與有些媽媽交談時,光聽語速,就知道她們存在焦慮情緒。因為她們說話像“機關槍”一樣,快且難以停頓,別人根本插不上話。這樣的媽媽性格一般都很急。比如,帶孩子做心理咨詢,兩三次沒有明顯變化,就開始懷疑心理咨詢的作用;和大夫談了一次話,知道了傾聽和理解對孩子的重要性,但堅持兩天就打起了退堂鼓……焦慮的媽媽面對所有事情,總是希望有捷徑。
2.用“應該性思維”想問題
比如,孩子應該認真學習,孩子應該聽話懂事……我們不是說這些“應該性思維”是錯誤的,而是要透過這種思維看本質(zhì):有些媽媽是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進行。但這個世界有多少事情能按我們的意愿來發(fā)展呢?懷有這種“應該性思維”的媽媽很容易受到挫折,從而產(chǎn)生焦慮。
3.沒有掌控感,總是擔心未來
焦慮的媽媽會反復思考關于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這是對未來沒有掌控感、不自信的表現(xiàn)。那怎樣才能稍微有點掌控感呢?只能“抓住”身邊的人,從而讓自己的焦慮有所緩解。孩子就是媽媽身邊最容易“抓住”的人。所以,焦慮的媽媽往往會對孩子有比較多的要求、比較高的期待。這使得孩子的壓力也相應增加。
有些焦慮的媽媽可能從小就沒有獲得積極的母愛體驗和家庭溫暖,或者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經(jīng)常處在擔憂之中。當這些媽媽有了孩子,她們會想:“我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我要給我的孩子全部的愛?!边@種補償心理,讓焦慮的媽媽不顧孩子的需要,過度給予。
孩子有一個焦慮的媽媽,還可能因為有一個焦慮的姥姥。家庭教育模式往往會被一代一代地傳承。如果媽媽從小被焦慮的母親苛刻要求,那么她就有可能重復這種親子互動模式,將來對自己和孩子都要求苛刻。
阿靜今年14歲,是一個很內(nèi)向也很瘦弱的女孩。她沉迷手機游戲到了不愿出門的地步,對真實的世界失去了興趣。父母帶著阿靜到醫(yī)院尋求幫助。醫(yī)生得知,阿靜的媽媽非常優(yōu)秀,事業(yè)成功,但也是一個非常焦慮的母親。她對阿靜從小就有非常高的要求,還是個專制的母親,從來不鼓勵阿靜,怕她驕傲,不斷指出阿靜的缺點讓她上進。醫(yī)生還了解到,阿靜的姥姥曾經(jīng)就是個焦慮的家長,阿靜的媽媽就是在姥姥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
如果焦慮是洪水猛獸,讓人無法招架,那就讓我們來教會你游泳,做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媽媽。在心理學中,這種狀態(tài)是指媽媽可以準確感受自己的情緒,無論多好多壞,都能將情緒調(diào)節(jié)到相對平穩(wěn)的狀態(tài)。這并不是說媽媽必須要一直高興,有負面情緒很正常,但要控制住強烈的情緒。
先照顧自己,再照顧孩子
孩子出生后,媽媽們要面對一系列“失去”:身材走樣、失去工作晉升機會(或者干脆失業(yè))、沒有娛樂時間……當孩子不聽話、哭鬧的時候,媽媽們可能會非常厭煩、憤怒,控制不住情緒,事后又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后悔不已。其實,這時候的媽媽在潛意識里是在埋怨孩子,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認而已。
即便這樣,也不用責備自己,媽媽們要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反省、成長,嘗試在自己的需要與孩子的需要之間尋找平衡點。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擁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興趣愛好。媽媽只有內(nèi)心擁有更多的愛,才有能力愛孩子。
保持家庭環(huán)境穩(wěn)定,爸爸不能缺位
只有爸爸給予家庭關心和支持,媽媽才會情緒穩(wěn)定。爸爸的作用是保持整個家庭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家庭環(huán)境穩(wěn)定了,媽媽的情緒才會更穩(wěn)定,才不容易焦慮。
16歲的小安患有中度抑郁癥,她媽媽也有明顯的焦慮情緒。小安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難得回家兩次。他堅持說小安的抑郁及小安媽媽的焦慮,都是因為她們“太脆弱”。由于得不到小安爸爸的支持和關心,小安媽媽把獨自帶孩子的焦慮和不良情緒傳遞給了孩子。
在后來的治療中,小安媽媽獨自帶孩子的辛苦終于被小安爸爸看到了。父親的角色在家庭中重新歸位,家庭成員互相支持、互相信任,減少了批評、指責和抱怨。小安和她媽媽的狀態(tài)都逐漸好轉(zhuǎn)。
媽媽不是超人,會脆弱也會崩潰,但為了孩子和家庭,媽媽只能努力活成超人。愿所有的媽媽,對孩子的焦慮少一點,給自己的愛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