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成:1991年上海開始開發(fā)浦東新區(qū),到今年是三十周年,剛好今年也是保時捷中國成立二十周年。保時捷邀請我策劃一個與上海有關的展覽,好多這種紀念日在一起,所以我在上一本畫冊的基礎上,策劃了《上海世紀:上海精神》展覽。20年前,保時捷在中國的第一家銷售中心設在北京長安俱樂部,現場擺放的就是我拍攝的上海的照片,今天策劃這個展覽想把上海再回顧一下,從視覺方面通過攝影作品來回顧上海這樣一個城市是怎么發(fā)展的,以及到了今天,浦東的開發(fā)怎么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發(fā)展。我從北京搬到上海已經七年了,跟我過去在世界五大洲工作環(huán)境相比較的話,我覺得至少從硬件方面,上海確確實實已經達到一個世界城市的高度,所以我希望通過《上海世紀:上海精神》這個展覽,用圖片來展示上海當代的精神面貌。
劉香成:本次展覽一共有30多位攝影師參與,我選擇作品的標準完全依賴我看到的畫面。因為每個人對上海的理解不同,我只能憑著我對上海的認識作為標準。1977年,我第一次來上海,至今已經過了半個世紀,我知道什么最能代表上海,尤其是從居住生活、從人文角度來選擇作品。外國人拍上海跟中國人拍上海,區(qū)別很大,比如陸遠明老師,他拍上海的普通居民生活,會更貼近這種生活情景,而西方攝影師拍攝時會有門檻,因為他們不能深入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但是他們會帶來一些有趣的觀察,而且他們在抓拍這方面更顯示出一定的攝影技術性。所以中外攝影師的作品在一個展覽里呈現出來,有黑白有彩色有遠距離又有近距離的,給這個展覽帶來了多樣性。
劉香成:我覺得要接近一個城市很重要的點,就是要反映出一種當代性。我雖然拍過很多上海的照片,但是這個城市的發(fā)展已經超越了之前拍攝照片中的那個階段。對保時捷來說,在中國的銷售額已經連續(xù)三年超過了美國,而且經過調查,國外保時捷車主的平均年齡都在55歲以上,但是在中國卻很有意思,中國車主平均年齡在35歲,相差25年!所以我特別為這個展覽創(chuàng)作了一張圖片,畫面就是要表現出上海的當代性,表現出保時捷車本身的時尚感跟當下社會的“當代感”。這種表達手法,我和保時捷都很認同。
劉香成:我鼓勵大家多看文學書。因為我對人的肢體語言、臉部語言觀察得很細。我經常會從文學書里面汲取靈感,通過作者的文字描述,幫助我去了解、去觀察別人。我也很重視每天看新聞,因為你要知道你每天生活在什么時代、社會里,有什么樣的事情、話題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很多人問過我,為西方主流的媒體工作了這么長時間,你拍的圖片他們能看得懂,中國人也看得懂,是為什么?這里面反映出另一個問題,為什么很多中國人拍的圖片西方人看不懂?就是因為他的攝影語言不具備當代性,不夠國際化。你如果只是在相機器材上去思考,心血方面顯然是不足的。人歸根結底是對人最感興趣,哪怕是西方人看中國人,中國人看西方人,你都想接近這個人,或者接近這個題材。但你怎么接近?如果你在思想上跟你看到的東西不結合,就出現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你按快門只是拍下一個畫面,而不是一幅攝影作品。只按快門的話,今天人類每秒就會產生幾億張照片,這幾億張照片能有多少攝影作品?有多少會受到媒體、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的關注?我思考攝影,對我去觀察別人帶來很大的幫助,換一句話來說,很多人還問我,劉先生您現在還攝影嗎?我說我時刻不停地看人,去觀察,有沒有相機,去不去拍攝倒顯得不是特別重要。
劉香成:這個項目很有意思,能做出來也非常意外。我認識周迅很多年,一年前我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她表示:“劉先生,我有個想法,很希望到平常人的家里住三到六個月?!蔽艺f你怎么會有這種想法,她說:“我覺得我一天到晚在熒光燈下拍電影、拍電視劇,感覺像是生活在一個泡泡里,很想沖出去。”我就建議說:“你很喜歡攝影,那你能不能用攝影來表達或者去拍你喜歡的人,對你生命有影響的人,對你事業(yè)有啟發(fā)的人?你在拍攝的同時,我來拍你。”
她非常感興趣,當場就拿了一張紙開始列舉,可以再邀請一些什么樣的藝人來參加,當然,她選出來的人都是喜歡攝影的。所以參與這個展覽的明星,每一個名字都如此熟悉——畢贛、陳坤、竇靖童、黃覺&麥子、姜文&周韻、劉昊然、歐陽娜娜、舒淇、周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