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芝
教材簡介:
《爬山虎的腳》(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上冊)一文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為觀察對象,用準確形象的語言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細微變化及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過程,展現了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表達了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啟發(fā)人們要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教材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學習仔細觀察植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進行連續(xù)觀察及寫觀察日記的能力,提高學生在習作中把事物寫具體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組教材的訓練重點“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情趣。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認識“均、柄”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虎、操”等13個字與“爬山虎、操場”等16個詞語,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學寫觀察記錄。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題質疑
1.提出問題。同學們,在神奇的大自然里,有沒有長腳的植物呢?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認識一種長腳還會爬墻的植物——爬山虎。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引導質疑??吹健芭郎交⒌哪_”這幾個字,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
4.梳理問題。
(1)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
(3)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讀課文。要求:(1)圈出生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序號。(2)邊讀邊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讀生字與詞語。
(1)出示生字詞(均勻 葉柄 蝸牛 彎曲 萎了),指名讀,齊讀。
(2)出示帶有多音字的短句(綠得那么新鮮 鋪得那么均勻 沒有重疊起來的 不留一點兒空隙 蛟龍的爪子 現在彎曲了),標注出多音字“鮮、鋪、重、空、爪、曲”,學生開火車讀、齊讀,然后說說這些多音字的另一個讀音。
3.思考問題。指名讓學生分別讀課文的一個自然段,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課文第1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具體位置;課文第2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課文第3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和顏色;課文第4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課文第5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觸著墻與沒觸著墻時的兩種變化)課文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具體寫了爬山虎的腳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任務自讀課文,目的是幫助學生掃清學文障礙;讓學生歸納段意,目的是理清課文脈絡,為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三、研讀課文,感受奇特
1.默讀課文。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描寫的是爬山虎的腳?(課文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
2.寫批注。出示觀察記錄表,學生根據表格要求在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書上作批注。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3.交流互動。
(1)根據學生回答,填寫表格。
“爬山虎的腳”觀察記錄表
(2)說一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位置 樣子 顏色 爬墻 變化)
(3)歸納。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作者是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爬山虎怎么爬,爬山虎的腳的變化這三個方面來具體寫爬山虎的腳。
4.感受奇特。
(1)默讀課文第3自然段,找出具體描寫爬山虎的腳的語句,想一想: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樣的?
(2)出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語句:“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p>
①齊讀,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樣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形狀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顏色如新葉,是嫩紅的)
②自己讀句子,讀懂了用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選擇學生的作品展示,讓學生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畫爬山虎的腳)
(3)出示爬山虎的腳與蝸牛觸角的對比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品味比喻句“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4)播放爬山虎的腳生長的視屏,讓學生直觀感受爬山虎的腳,進一步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這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作者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課文中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6)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5.凸顯過程。
(1)默讀課文第4自然段,找出描寫爬山虎爬墻的語句。
(2)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睂W生齊讀。
(3)描寫爬山虎爬墻動作的詞語是哪些?(觸 變 巴彎 拉 貼)
(4)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觸著墻——巴住墻——拉嫩莖——貼墻上)
(5)學生演示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體會“觸、變、巴、彎、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xù)性以及細微的變化。
(6)播放爬山虎爬墻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爬山虎爬墻的過程。
(7)出示:“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提問:這里為什么不用“一步一步”往上爬,而用“一腳一腳”往上爬?(引導學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出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繼續(xù)往上爬就必須不斷地長出新腳來。因此,在這里只能用“一腳一腳”往上爬)
(8)出示句子:“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闭f一說這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會把爬山虎的腳比喻成傳說中蛟龍的爪子?(出示爬山虎的腳與蛟龍的爪子的對比圖。引導學生明白:爬山虎的腳與蛟龍的爪子樣子很相似,將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形象地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外形特點??梢钥闯?,作者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抓住了爬山虎的腳的外形特點,使讀者產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
(9)指導朗讀。請同學們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段話美美地讀一讀。指導:“觸”字要讀得輕一點,“巴”“拉”“貼”要重讀?!白屑殹弊x重些,語氣稍作延長。
6.弄清關系。
(1)自讀課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這段話告訴了我們什么內容?(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會逐漸枯萎,并不留痕跡;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會變成灰色,并與墻貼得相當緊。爬山虎的腳對墻有一種依賴關系)
(2)作者是怎樣發(fā)現這些變化的?(經過長時間的連續(xù)觀察發(fā)現的)
(3)爬山虎的腳對墻有一種依賴關系。課文哪一個自然段說明了這種關系?(課文第1自然段)
(4)讀課文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記住爬山虎的腳離不開墻。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直奔重點,通過畫簡筆畫和肢體演示引導學生在讀、畫、議、演、看的過程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四、圖文結合,細致觀察
1.觀看圖片。出示爬山虎葉子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看到的情景。
2.思考問題。自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思考:(1)隨著時間的變化,爬山虎的葉子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呈嫩紅色,沒幾天就變成嫩綠色,長大了的葉子顏色是綠色的、新鮮的)(2)爬山虎葉子的顏色是從“嫩紅”變成“嫩綠”再變成“綠得新鮮”,作者要怎樣觀察才能表達得如此準確?(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3)爬山虎的葉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美)哪些地方寫得美?(“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切┤~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這是葉子顏色變化的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边@是葉子的靜態(tài)美,綠色美,排列整齊的美;“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边@是葉子的動態(tài)美)
3.配樂朗讀。出示爬山虎的各種圖片,在音樂聲中指導學生讀出爬山虎葉子的美,讀出喜愛的情感。
設計意圖:在圖文結合中引導學生聚焦文本,關注表示時間的詞語,通過讀、說等多種形式體會作者的觀察不僅細致,而且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在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品味了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后,指導學生在音樂聲中欣賞爬山虎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等情景,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感受景物的美,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歸納總結。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苯裉?,我們跟著有一雙慧眼的葉圣陶爺爺欣賞了爬山虎美麗的葉子,發(fā)現了爬山虎神奇的腳。
2.討論匯報。我們應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要全方位的觀察;觀察時要抓住事物的特點,特別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堅持長期觀察;及時做好觀察記錄,用準確、生動的詞語抓住事物的特點描寫所觀察的事物)
3.課外練筆。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爬植物(如葡萄、牽?;ǖ龋?,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用詞要準確、生動。(以“? ? ? ? ? 的秘密”為題寫一篇觀察日記)
設計意圖:通過讀寫結合,讓學生學有所獲,這既是對學生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