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輝
漢服發(fā)端于何時,尚存爭議。在古代,漢服是一個模糊概念,不同時期、不同人,對它的理解各異。
“漢服粉”常稱漢服有兩大傳統(tǒng):其一是“上衣下裳”,其二是右衽(左前襟壓在右襟上)。誤以為是“獨特的文化基因”,其實“上衣下裳”源于生活的實際需要,不是特殊設(shè)計。在出土的商代、周代雕像中,左衽、右衽、對襟均有?!抖Y記》中明確寫道:“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笨赡苁菫榱伺c祭祀?yún)^(qū)別,且比較方便,日常多右衽,游牧民族右衽則妨礙射箭,所以多左衽。
在歷史上,中原服裝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已很難清晰區(qū)分漢服與胡服的區(qū)別。也許是實在分不清哪些算胡服,哪些算漢服,如今“漢服粉”多尊奉宋代、明代的傳統(tǒng)服裝。宋明外患嚴重,中原觀念相對強烈。明代初期,刻意遮蔽草原文化??蓢懒钪?,明朝皇帝卻不知大帽、鈸笠帽、氈帽、瓜皮帽等都來自草原,皇帝自己戴,群臣也戴。明太祖朱元璋還給瓜皮帽起了個新名——“六合一統(tǒng)帽”。此外,元朝的質(zhì)孫服(上衣和下裳結(jié)合為一體,錦衣衛(wèi)后改成飛魚服)、比甲(棉披肩)等,都被明朝繼承。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