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夢飛
青山寺,原名“焦王祠”,又名“惠濟公廟”,位于山東省嘉祥縣城南7.5公里處的紙坊鎮(zhèn)青山上。據(jù)縣志記載:“武王克商,封神農之后于焦,世稱‘焦王’?!笔挤庵乖诤幽虾朕r,受封后移城于嘉祥青山東山腳下,現(xiàn)青山東側有東、西焦城村,并有古焦王城遺址。東漢靈帝建寧年間,封焦王為“青山君”;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因祈雨“有應”,封焦王為“寧應侯”;宣和三年(1121),改封為“惠濟公”。后經明、清兩代的多次重修、擴建,始具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因廟宇位于青山,故俗稱“青山寺”。
青山寺的前身為“焦王祠”,始建年代不詳。東漢靈帝建寧年間,封焦王為“青山君”。由此可知,焦王祠最遲創(chuàng)建于東漢末年。光緒《嘉祥縣志》記載焦王祠碑:“在廟左,建寧二年立;青山郡碑,即焦王祠碑?!苯雇醭绲v廟碑:“在廟壁,崇寧三年立,文詳藝文。特封惠濟公牒碑,宣和四年立?!逼碛耆龖骸霸诨轁珡R,明昌元年立。”道光《濟寧直隸州志》記載:“按宋淳化六年新修三門,鄉(xiāng)賢呂應記?!爆F(xiàn)在的青山寺山門前仍有宋碑一塊,名為“青山君廟三門之記”,記載當年北宋皇族、濟州知事趙德恭(962-1006)主持修建三門經過。
青山寺碑林
因北宋崇寧元年(1102)賜廟額曰“崇佑”,故青山寺又稱“崇佑廟”。嘉靖《山東通志》卷十八《祠祀》記載崇佑廟:“在縣南十五里青山之陰,廟與焦王城相近,祀古焦王。碑文云周封神農之后于焦,以國為氏,神其苗裔也。自漢建寧初已著靈德,號‘青山君’?!鹪詠?,凡有祈禱感應如響。”宋元時期,青山寺祈雨頗為“靈驗”。光緒《嘉祥縣志》卷一《祀典·先賢祠》記載惠濟公廟:“當春夏之交,乞靈者數(shù)百里不絕?!痹粟w衡正在其所撰《惠濟公廟記》中記載元大德五年(1301)夏五月旱,濟寧路總管睦公使知事宋鐸請禱于神。汲水半瓶,負至壇次,是日果大雨。后又兩次祈雨“獲應”,于是,令嘉祥縣達魯花赤伯岳?、嘉祥縣尹劉憨、主簿楊仲明、典史王楫董其役,于大德六年(1302)十二月興工,次年三月落成。元至正年間,因屢次禱雨“輒應”,在嘉祥縣尹劉敬的發(fā)起下,當?shù)孛癖姽餐栀Y對廟宇進行重修。至正三年(1343)十一月,時任嘉祥縣簿的蘇若思在其所撰《重修青山惠濟公廟記》中論述了重修廟宇的原因和經過。
明代青山寺的祈雨功能更為突出。青山寺內所立明代祈雨碑共有五塊,分別為正統(tǒng)九年(1444)《青山廟禱雨銘》碑、正德十一年(1516)《郡守李侯禱雨有感記》、嘉靖五年(1526)《縣令路公禱雨有感記》、嘉靖十二年(1533)《嘉祥張侯禱雨記》和萬歷二十二年(1594)《甘霖應禱序碑》。除正統(tǒng)九年(1444)《青山廟禱雨銘》碑外,其余四塊碑刻均立于惠濟公大殿前感應泉兩側。
惠濟公大殿前的感應泉
值得一提的是明正統(tǒng)九年(1444)的《青山廟禱雨俸金以補之,并定例每年將香火錢的一半用作修葺之資。明崇禎四年(1631),當?shù)貗D女自發(fā)捐資創(chuàng)建奉祀碧霞元君的泰山行宮。由此可以看出,碧霞元君信仰在明代中后期得到了婦女們的響應,在民間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銘》碑,該碑由正文和銘文兩部分組成,由時任總督漕運右參將、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南直隸廬江人湯節(jié)所撰,太常少卿兼經筵侍書、河北廣平人程南云篆額,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江西臨川人王英書丹。道光《濟寧直隸州志》中只收錄了銘文的內容,對正文則未加收錄。該碑詳細記述了湯節(jié)于青山廟祈雨的原因和經過:“距濟寧州西南四十里有邑曰嘉祥,邑之南十里許有青山惠濟公廟,凡遇旱蝗疾疫,人感于此禱焉,罔不響應,由是謁謝者無虛日。正統(tǒng)八年四月,臨清、濟寧以南天氣亢旱,田苗枯槁,河道淺澀,漕船難行。即恭奉命總督,乃命沿河郡邑禱求雨澤,卜于五月十二日濟寧設壇躬伸懇祈,遣州衛(wèi)官耆徑行廟前龍井后,投詞取水。次日,果獲顯驗,大雨隨至,禾苗秋成有望,漕運亦得通行,爰潔牲醴于是焉。十六日,詣青山廟恭謝,并綴鄙詞刻石于廟以識其歲月云。”碑文的結尾為銘文,銘曰:“青山之巔,有廟巋然,惠澤泓泓,濟利綿綿,官耆謁禱靡間后先,節(jié)顓奔謝,匪媚匪愆,禾稼敷秀,亦通漕船,綴詞鐫石,神德遠傳,尚冀孚惠,祚國永年?!?/p>
萬歷十六年(1588),當?shù)匦排言诨轁蟮畋眲?chuàng)建了供奉送子娘娘的子母殿。因子母殿所供奉送子娘娘主要掌管生育,故此次捐資的皆為女性,共有邵門張氏、姚門楊氏、馮門彭氏等50余名。由于惠濟公廟靈應卓著,因而香火旺盛。萬歷四十年(1616),知縣劉之亮利用廟宇香火錢對惠濟公廟加以重修,不敷之處捐出
順治十年(1653),由于受到神靈的“佑護”,當?shù)孛癖娫俅螌R宇進行重修。由于年深日久,風雨損壞,泰山行宮“神像殘損”。乾隆年間,當?shù)孛癖娮园l(fā)結社捐資重修神像和廟宇。廟內所立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泰山圣母神像碑記》論述了此次重修的經過:“粵自天地判而五岳峙,惟泰山為最靈,故圣母之宮□□在在建焉。年久遠,風雨損壞,神像殘損,觀者莫不嘆神之所依也。茲有本邑社五十余家積聚數(shù)十金,重塑金身,□□輝復,彩殿□□,四壁□□,誠為善舉,故勒石以志不朽云。”
雍正十一年(1733),嘉祥知縣李松利用每年三月中旬所得“香火之資”再次對青山寺加以重修,并為此專門撰寫碑記。嘉慶二年(1797),當?shù)厣绫姽餐栀Y對惠濟公大殿進行了重修。道光十三年(1833),當?shù)孛癖娫俅尉栀Y對正殿、寢殿、配殿、山門、泰山行宮等進行重修。同治十年(1871),當?shù)厥考澝癖娫俅尉栀Y對泰山行宮與惠濟公寢宮進行重修,廟內所立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頂?shù)钐┥叫袑m與二殿惠濟公寢宮碑記》對此作了詳細記載。此次重修歷時三年有余,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才得以完工。
近代以來,隨著移風易俗運動的開展和科學理念的傳播,青山寺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鮮有重修或祭祀的記載。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思想觀念和社會風俗的變遷,雖然青山寺的香火已經大不如前,但其文物價值和旅游價值變得日益突出。1999年,惠濟公廟所在的青山風景區(qū)被公布為濟寧市自然風景區(qū)保護區(qū)。2006年,青山寺、焦國故城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青山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