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欣
(廣東省環(huán)境保護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80)
生活污水處理廠作為市政基礎設施,其選址建設存在著“鄰避效應”。為有效解決“鄰避效應”,減少其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地下式/半地下式的污水處理廠因空間的高效利用以及優(yōu)美的地上景觀效果等優(yōu)點快速發(fā)展起來。另一發(fā)展趨勢是生活污水經(jīng)處理達標可作為一般城市雜用水使用,實現(xiàn)了污水的回收利用,達到了節(jié)約水資源以及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影響。
本工程近期設計處理規(guī)模為20 000 m3/d,其中約75%的污水來源于城鎮(zhèn)生活污水,約25%的污水來源于周邊工業(yè)園處理后的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混合污水。外排出水(15 000 m3/d)水質執(zhí)行《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V類標準和《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A標準的較嚴值。部分出水(5 000 m3/d)回用到廠外,水質執(zhí)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02),主要用于附近工業(yè)園的綠化、道路沖洗、車輛沖洗等。設計進出水水質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設計進出水水質情況
根據(jù)進水水質指標,BOD5/CODcr=0.48,BOD5/TN=3.42,BOD5/TP=24,碳氮比、碳磷比適宜,碳源較充足,可生化性良好,結合出水水質高(特別是氮、磷)的要求,其主體處理工藝選擇具有脫氮除磷功能的二級生物處理工藝。選取A/A/O-過濾工藝、MBR工藝及CASS-過濾工藝三種常用工藝進行比對。A/A/O-過濾工藝技術成熟運行穩(wěn)定,是最簡單的除磷脫氮工藝,運行維護相對簡單;MBR工藝出水水質好且穩(wěn)定,占地小,但運行及管理過程中清洗頻率較高,維護次數(shù)多,運行成本高;而CASS-過濾工藝操作靈活,耐沖擊負荷,可脫氮除磷,但按時序控制周期運作,控制較復雜,池體及設備利用率低,維護檢修不易,且對運行管理人員要求較高[1]。
三種工藝都具有良好的脫氮除磷效果,都能達到工程的出水水質要求,在技術上均可行;但MBR工藝在工程費用上較高,其余兩種基本相當。在日常運維管理上,A/A/O-過濾工藝較簡單,運行費用相對較低。綜合考慮,本工程推薦采用A/A/O-過濾工藝作為污水處理工藝。
濾池出水尚存有大量大腸桿菌等有害微生物,在最終排入外河或回用廠外前需消毒殺菌。紫外消毒法因設施占地面積小、構筑物簡單,投資成本和維護費用相對低,且不會產(chǎn)生氣味和鹵代甲烷等有害副產(chǎn)物,故外排出水推薦采用紫外線消毒法。與出水水質相比,回用水水質有更嚴格的大腸菌群要求及余氯要求(總余氯接觸30 min后≥1.0 mg/L,管網(wǎng)末端≥0.2 mg/L),次氯酸鈉易溶于水,消毒效果好,投加準確,操作安全,使用方便,對環(huán)境安全性好,因此回用水推薦采用次氯酸鈉消毒。
本工程主要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工藝流程圖
本工程污水自廠外提升泵站提升至細格柵及旋流沉砂池,去除漂浮物及砂粒后,自流進入A/A/O池。A/A/O池是由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構成。
(1)厭氧池安裝潛水推流器,以保證污水及回流污泥均勻混合和防止污泥沉降。在厭氧池中,積聚在污泥團中的磷被釋放出來,由于在好氧狀態(tài)下的富磷吸收現(xiàn)象,可使釋放出的磷將在A/A/O池中重新被污泥吸收,再通過排除剩余污泥就能達到去除污水中磷的目的。
(2)厭氧池出來的污水和好氧池內(nèi)回流污水在缺氧池得到均勻混合,由于混合液呈缺氧狀態(tài),使反硝化反應在此得以實現(xiàn),污水中的大部分氮因此被去除。
(3)缺氧池出水流入好氧池,為了提高設備利用率及氧氣的利用率,以及降低能耗,減少占地及基建投資,可采用微孔曝氣的方式,空氣由鼓風機提供。在好氧池安裝混合液回流泵,以保證脫氮所需的硝酸鹽回流??紤]到出水總磷要求較高,且進水水質存在波動,可在好氧池設置化學除磷措施以作為生化除磷的輔助手段。
出水通過二沉池沉淀,其上清液進入活性砂濾池過濾,后經(jīng)紫外線或次氯酸鈉消毒,達標后排放至附近水體或回用廠外;其剩余污泥經(jīng)污泥泵站輸送至污泥濃縮池,然后采用“加藥污泥調理+隔膜板框壓濾機”的深度脫水工藝,脫水至含水率為60%的污泥外運處置[2]。
本工程用地原狀地勢較復雜,地面高差較大,最大差值達14.5 m。廠區(qū)平面布置及豎向設計通過靈活運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建設構筑物,合理利用原有地勢和高差,減少土地平整及回填工程量,以節(jié)省投資。
本工程中A/A/O池、二沉池、濾池、消毒出水池、回用水池、廠內(nèi)污水提升泵站、污泥濃縮池、污泥調理池等構筑物采用地下式/半地下式構筑物。綜合樓、鼓風機房、污泥脫水機房、變配電間、維修間、預處理車間等為地上式建筑物,室內(nèi)外地面高差為200 mm[3]。
預處理設施包括細格柵、沉砂池:按雨季最大流量設計,Q雨季最大=0.694 m3/s;A/A/O池:按旱季平均時流量設計,Q旱季平均=833.3 m3/h;沉淀池、濾池、消毒池:按旱季最大時流量設計,Q旱季最大=1 241.7 m3/h。
(1)細格柵、旋流沉砂池
污水由進水泵提升至配水井,通過重力流向細格柵和沉砂池。細格柵和旋流沉砂池合建1座,用于攔截和清除污水中漂浮物、顆粒物。
細格柵設有2臺機械格柵,單渠寬1.2 m,渠深1.5 m,格柵間隙5 mm。旋流沉砂器2個,單個處理能力1 250 m3/h,池內(nèi)徑φ3.05 m,池深3.8 m。
(2)A/A/O池
生活污水依次進入?yún)捬醭?、缺氧池、好氧池,在厭氧池中降低污水有機物濃度并提高可生化性,缺氧池、好氧池通過混合液內(nèi)回流完成反硝化、硝化,組成一個完整的生化強化脫氮系統(tǒng)設A/A/O池1座,頂上覆土種植被綠化。分2組并列運行,有效水深5.0 m,總停留時間16.5 h,厭氧池停留時間2.4 h,缺氧池停留時間3.5 h,好氧池停留時間10.6 h,氣水比5.76∶1。
(3)二沉池
A/A/O池的出水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淀池,在二沉池實現(xiàn)泥水分離。
二沉池與A/A/O池合建,1座4組并列運行,采用周邊進水、周邊出水的矩形沉淀池,單組尺寸20.0 m×10.3 m,池邊水深4.3 m,表面負荷最大1.50 m3/(m2·h),平均1.01 m3/(m2·h)。
(4)濾池
活性砂濾池進一步去除出水中的SS及達到除磷效果。
活性砂濾池設計流量1 241.7 m3/h,有效過濾面積180 m2,平均濾速6.90 m3/(h·m2)。
(5)紫外消毒出水池
15 000 m3/d出水采用紫外線消毒,消毒出水經(jīng)巴氏計量槽后達標排放。
紫外消毒池與計量槽合建1座,尺寸13.1 m×4.6 m×2.3 m。Qmax=931.3 m3/h,2套模塊,單套64支320W燈管。巴歇爾槽喉道寬度0.3 m,流量范圍12.6~1 440 m3/h。
(6)回用水消毒出水池及加氯間
5 000 m3/d出水采用次氯酸鈉消毒后泵至廠外工業(yè)園進行回用,有效氯投加量15 mg/L。
設回用水池1座,地下為消毒出水池,地上為加氯間。消毒出水池尺寸22.7 m×13.5 m,有效水深1 m,水池末端設巴歇爾槽及提升泵站。加氯間設電解次氯酸鈉消毒系統(tǒng)一套,有效氯產(chǎn)量≥3.5 kg/h。
(7)污泥泵站
設污泥泵站1座,地面部分為污泥泵站,地下部分為排泥井。排泥井內(nèi)設污泥回流泵和剩余污泥泵。污泥回流泵配變頻控制裝置,回流污泥根據(jù)運行情況控制流量進入缺氧池,控制污泥回流比為50%~150%。剩余污泥通過剩余污泥泵排至污泥池。本工程每日產(chǎn)生剩余干污泥量2.6 t,污泥含水率99.25%,即處置前原污泥量為347 m3/d。
(8)污泥濃縮池、調理池、除磷沉淀池
剩余污泥輸送至污泥濃縮池混合攪拌,在污泥調理池投加藥劑進行濃縮,以此起到調整剩余污泥的排放與脫水機工作時間上偏差的作用。為了避免剩余污泥中高含量的磷在厭氧條件下重新釋放到水中,可設除磷沉淀池,通過投加藥劑對濃縮池的上清液及脫水機房壓濾水進行化學除磷。
污泥濃縮池1座,尺寸φ10.7×5.05 m,有效容積251 m3;污泥調理池與除磷沉淀池合建1座,尺寸13.2 m×4.6 m×5.3 m。
(9)污泥脫水車間
為了滿足本工程污泥脫水后的含水率能達到60%,需配置2臺廂式隔膜壓濾機作為污泥機械脫水設備,單臺過濾面積為200 m2,處理能力為1 t干泥/周期,脫水周期約4 h。污泥調理劑加藥裝置及化學除磷加藥裝置均設在污泥脫水車間。
(10)除臭系統(tǒng)
污水處理廠產(chǎn)生異味的主要地點在預處理設施和污泥處理設施,本設計對主要產(chǎn)生異味的區(qū)域實行密封,統(tǒng)一收集臭氣進行處理。需要臭氣收集的構筑物主要為細格柵及旋流沉砂池、污泥接收池、污泥濃縮池、污泥調理池。臭氣處理選用一套處理量2 500~3 500 m3/h的生物除臭裝置。
本工程在2020年3月建成投產(chǎn)調試運行,2020年10月通過竣工環(huán)保驗收,目前持續(xù)穩(wěn)定運行,進水水質基本接近設計值,出水水質優(yōu)于設計標準。近期8個月進出水水質指標如表2所示。
表2 運行進出水水質情況(月平均值)
本項目工程建設總投資為7 592.1萬元,包括土建工程、工藝設備及安裝工程、電氣自控工程及其他費用。污水處理直接運行成本為0.753元/m3污水,其中用電費用所占比例為51%。
本工程采用“預處理+A/A/O+過濾+紫外線/次氯酸鈉消毒”為主要處理工藝,該工藝具有運行穩(wěn)定、操作管理方便、運行費用低等優(yōu)點,處理后的污水可達標排放。采用地下式和半地下式相結合的結構形式既高效利用了廠區(qū)用地,又美化了廠區(qū)環(huán)境,相較于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節(jié)省工程投資,方便運營管理,減少了施工難度。部分出水回用廠外用于綠化用水、道路、車輛沖洗水等,實現(xiàn)了污水的回收利用,在節(jié)約水資源的同時又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