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莉 常亞平
【摘要】壁畫作為古建筑的重要附屬部分,始終是山西文物工作者的一項永恒工作主題,隨著40年持續(xù)不斷地調查,山西境內古建筑壁畫這幅迷人的歷史畫卷漫漫地揭開了神奇的面紗。目前發(fā)現(xiàn)山西境內有古建筑壁畫20827平方米(不完全統(tǒng)計),分布于省內11個地市92個縣區(qū)中,保存在463座(處)不同類型的古建筑內,這些壁畫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代表著山西境內不同地域的壁畫風格。
【關鍵詞】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9-152-04
【本文著錄格式】簡莉,常亞平.山西古建筑壁畫地域分布特點簡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10(19):152-155.
一、大同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從山西省全境范圍看,大同市古建筑壁畫現(xiàn)存數(shù)量最多,壁畫面積約為2978平方米,分布于大同市城區(qū)、郊區(qū)、靈丘、天鎮(zhèn)、渾源、陽高、廣靈、左云、大同縣9個縣區(qū)26座(處)古建筑中。
大同市古建筑壁畫有5座(處)是國保單位,分別是靈丘覺山寺、天鎮(zhèn)慈云寺、陽高云林寺,大同市城區(qū)的善化寺、華嚴寺,其中靈丘覺山寺塔壁畫是遼代壁畫的精品之作,壁畫繪制于1090年,畫面中的佛像、天王、金剛、明王、菩薩、飛天等各歸其位、各司其職,構圖合理有序,主次分明不亂,充分體現(xiàn)了壁畫制作者的創(chuàng)作才能。
從壁畫分布狀況看,大同市古建筑壁畫呈現(xiàn)兩種分布形式,即零散分布和集中分布。零散分布體現(xiàn)在靈丘、天鎮(zhèn)、陽高、左云等縣區(qū),這些縣區(qū)分布古建筑壁畫僅有1~2座(處),但都屬于壁畫精品,代表了當?shù)剡|、明、清時期壁畫制作的真實水平。集中分布主要體現(xiàn)在大同市城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有10座(處)古建筑保留有壁畫,其中既有國保單位,也有縣保單位,壁畫面積達到1276平方米。
從壁畫的分類看,類型比較齊全,佛寺、道教廟宇、廟堂、民間神廟、祠祀、戲臺,各類建筑中都有不同數(shù)量的壁畫留存,彰顯了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古老韻味。
從壁畫的留存量看,佛寺壁畫現(xiàn)有2490平方米,道教廟宇壁畫193平方米,廟堂類型壁畫164平方米,從以上數(shù)字所見,顯然佛寺壁畫留存量占據(jù)了主體地位,這為研究大同地區(qū)佛教文化和寺廟文化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二、晉中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晉中市是山西省南北交融的重要區(qū)域,在古建筑壁畫方面展現(xiàn)出獨有的風采。晉中市現(xiàn)有平遙、太谷、介休、靈石、榆社、榆次、壽陽、和順、祁縣9個縣區(qū)、70座(處)古建筑保存有壁畫,面積約有2716平方米。
晉中市有9處國保單位保留著古建筑壁畫,位于全省首位,足以見證晉中古建筑壁畫在山西壁畫領域內的重要地位。這9處國保單位是鎮(zhèn)國寺、慈相寺、雙林寺、普光寺、張壁二郎廟、張壁真武廟、巖良福禪寺、資壽寺、凈信寺。鎮(zhèn)國寺的三佛樓和萬佛殿保留了明清時期“佛本行經變”題材內容的壁畫,尤顯珍貴。雙林寺留存的明代菩薩、五十三參等佛教圖案,同樣是壁畫珍品。
從縣城留存壁畫看,平遙縣是晉中市古建筑大縣,正因為如此,附屬于古建筑物上的壁畫留存較多,目前調查獲知,有26座(處)古建筑保留約有1208平方米的明清時期壁畫,而且類型多樣,有佛寺、廟堂、神廟、市樓等不同類型壁畫,充分展示了平遙特有的縣域壁畫風采。
從晉中市古建筑壁畫各種類型現(xiàn)存數(shù)量統(tǒng)計和比較看,壁畫構成部分主要以佛寺壁畫和廟堂·神廟類壁畫為主,兩者面積分別是1711平方米和726平方米,單以面積做對比,顯然廟堂·神廟類壁畫不及佛寺壁畫,但從廟堂·神廟類壁畫分布的縣區(qū)和建筑數(shù)量觀察,它比起佛寺壁畫是毫不遜色的。晉中市的介休、榆次、太谷等縣區(qū)的關帝廟和神廟(例如二郎廟、真武、三官)保留了相當數(shù)量的清代壁畫,約計有28座(處)廟堂繪制了壁畫,而佛寺只有22座(處)建筑繪制了壁畫,這是晉中市古建筑壁畫地域分布的一個重要特點。
三、忻州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忻州市是佛教壁畫的重要留存區(qū)域,這是它在山西古建筑壁畫史上的重要標志。市內現(xiàn)有五臺、原平、偏關、繁峙、河曲、代縣、定襄、保德、神池9個縣區(qū),39座(處)古建筑留存壁畫,面積約有2167.75平方米。
忻州市現(xiàn)有4座(處)國保單位,保留著珍貴的古建筑壁畫,分別是佛光寺東大殿、文殊殿、巖山寺、公主寺。其中佛光寺東大殿內殘存的61.68平方米壁畫,是我國現(xiàn)存的佛寺殿堂內僅有的唐代遺作。巖山寺文殊殿的金代壁畫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繪制的。壁畫中所表現(xiàn)佛教教義、人物和有關傳奇外,還有宋、金時期的社會風貌和各種人物的活動,這樣精美的作品是十分罕見的。
五臺縣地處佛教圣地,現(xiàn)有13座(處)古建筑保留壁畫,其中佛寺壁畫保存于9座(處)建筑中,面積多達824.2平方米,只有少量的廟堂和戲臺壁畫。
與此相鄰的繁峙縣,有著類似的情況,現(xiàn)有8座(處)古建筑壁畫,當中有5座(處)建筑為佛寺壁畫,尤其巖山寺壁畫是宮廷畫師所繪,文物價值極高。因此繁峙縣與五臺縣的古建筑壁畫,在忻州市以雙星并列的局面出現(xiàn),為當?shù)氐臍v史文化遺產奉獻了一幅絢麗多姿的壯美畫卷。
綜合比較忻州市不同類型古建筑壁畫,呈現(xiàn)以下情況:佛寺壁畫面積約1608平方米;道教廟宇壁畫面積約164平方米;廟堂類壁畫面積約為220平方米;戲臺類壁畫面積為19平方米;民間神廟類壁畫30平方米。顯然佛寺壁畫在忻州市古建筑壁畫留存中占了主體部分,與佛教圣地名副其實。
忻州市“仰佛敬教”氛圍十分濃厚,因此在繪制古建筑壁畫中,注重運用工整、細致、縝密的技法描繪圖案,在五臺縣、河曲縣、代縣等縣域廣泛使用“工筆重彩”的手法描述圖案,為后世留存了許多精美的壁畫珍品。
四、臨汾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臨汾市的古建筑壁畫在分布范圍上占盡了風光,根據(jù)調查,壁畫分布于吉縣、隰縣、曲沃、襄汾、洪洞、霍州、大寧、永和、吉縣、安澤、堯都、鄉(xiāng)寧、汾西、翼城、浮山15個縣區(qū),62座(處)古建筑中,面積約為2600.96平方米。分布縣區(qū)之多,是其他地市無法相比的。
臨汾市有4座(處)國保單位保存著壁畫,分別是洪洞廣勝寺、玉皇廟、水神廟、浮山梁村老君洞。其中洪洞廣勝寺鄰近的水神廟明龍王殿壁畫最為經典。水神廟是風俗神廟,非道非釋,殿內壁畫是隨廟內供奉神祗和當時流行的民俗風情而定的,殿內四壁滿繪壁畫,共計14幅,除東西兩壁中部所繪祈雨圖和降雨圖表現(xiàn)的是水府諸神外,其余大多是歷史故事和當時社會生活的寫實場景。
洪洞縣目前查知有17座(處)古建筑壁畫,面積約為1413平方米,從壁畫分布的建筑數(shù)量和面積存量,足以證實洪洞縣古建筑壁畫在臨汾市占據(jù)著顯要的地位,縣域內3處國保、2處省保單位保留有壁畫。提升了該縣文物存在的知名度。就其壁畫構成而言,是由佛寺、道教廟宇、廟堂·神廟類三大部分組成的,有的佛寺廟堂的壁畫四壁布列、滿堂生輝,這種壁畫布置手法是當?shù)氐囊粋€重要特色。
臨汾市大部分縣域的壁畫以零散的形式分布,例如吉縣、隰縣、曲沃、襄汾、永和、吉縣、堯都區(qū)、鄉(xiāng)寧、汾西、浮山這些縣區(qū),每個縣僅有1~3座(處)古建筑留存壁畫,絕大多數(shù)壁畫是繪制于民間神廟和戲臺墻壁上的,這是特色之二。
安澤縣現(xiàn)有7座(處)古建筑,壁畫面積約為125平方米,該縣壁畫現(xiàn)存類型比較單一,除1座道觀壁畫外,其余均為廟堂·神廟類壁畫,這種情況在山西境內是十分少見的。
另外,臨汾市的吉縣、安澤的道觀建筑中依然可以看到壁畫存在,晉城、朔州、長治三個市道觀內現(xiàn)存的少量壁畫,共同展示了山西境內道觀壁畫的美麗畫卷。
從臨汾市現(xiàn)存各類壁畫留存面積看,佛寺壁畫931.6平方米,廟堂壁畫560平方米,道教廟宇壁畫421平方米,民間神廟壁畫325平方米,這是臨汾古建筑壁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些壁畫留存面積可以看出,臨汾市現(xiàn)存古建筑壁畫構成部分,已經悄然發(fā)生重大變化,他不像大同市、忻州市單純以佛寺壁畫為主導,而是廟堂、道教廟宇、民間神廟壁畫同樣也興盛起來,幾乎各縣區(qū)都有壁畫存在,這是臨汾市古建筑壁畫現(xiàn)存分布狀況的重要表現(xiàn)。
五、太原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太原市古建筑壁畫類型齊全、題材豐富,使得它在山西壁畫史上放射出耀眼光芒。該市古建筑壁畫分布于小店區(qū)、晉源區(qū)、尖草坪區(qū)、萬柏林區(qū)、陽曲縣、清徐縣、古交市,形成了四區(qū)二縣一市的分布格局,保存了53座(處)古建筑中,現(xiàn)存壁畫面積約為2031平方米。
太原市保存有古建筑壁畫的建筑,其中國保單位5座(處)。太原晉祠內的古建筑壁畫堪稱精品。在晉祠圣母殿、水母樓、關帝廟內保留有一批值得重視的宋元明清壁畫,面積約180平方米,其畫題技藝皆具獨到之處。
陽曲縣是太原市古建筑壁畫主要分布縣域,這里有22座(處)古建留筑存了約1071平方米壁畫,壁畫的類型有佛寺、道教廟宇、廟堂、樓閣、祠祀、民間神廟6種形式,與其他縣區(qū)對比,壁畫的現(xiàn)存面積與類型,雄居太原之首。更為重要的是,太原市現(xiàn)存古建筑壁畫的繪制方法分別采用了“工筆重彩”“瀝粉貼金”“水墨畫”等不同技法,都有實例可以作為見證,初步統(tǒng)計壁畫題材多達20多種。這種獨特的“景觀”留存方式,展示了太原市壁畫藝術的無盡魅力。
通覽太原市各縣域壁畫制作的技法風格,可以看到“工筆重彩”的技法,在明清時期壁畫繪制中是相當流行的,這種技法的使用在古交、小店、陽曲、清徐等縣區(qū)均有實例可循,這種流行方式是其他地市望塵莫及的。
通過對太原市各類古建筑壁畫現(xiàn)存量的比對,發(fā)現(xiàn)佛寺壁畫面積占據(jù)首位,其后就是廟堂壁畫和民間壁畫形成了“并駕齊驅”的局面,道觀和道教廟宇壁畫所存數(shù)量并不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這是太原古建筑壁畫現(xiàn)存特點。
六、運城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運城市分布了數(shù)量眾多的元、明時期古建筑壁畫,這是它壁畫藝術魅力的重要體現(xiàn)。該市壁畫主要分布于稷山、芮城、新絳、夏縣、永濟、萬榮、河津、臨猗、聞喜9個縣區(qū)45座(處)古建筑中,面積約為1963平方米。
目前,運城市有3處國保單位留存著古建筑壁畫,分別是稷山青龍寺、芮城永樂宮、新絳陽王廟,這3處建筑中的壁畫代表了佛寺(元)、道觀(元)、民間神廟(明)不同類型繪畫藝術的水平。
芮城縣現(xiàn)有7座(處)古建筑壁畫。面積約為1042.68平方米,其中永樂宮的道觀壁畫是元代壁畫的精品之作,宮內的壁畫題材豐富,技藝高超,既有確切的年代可考又留有畫師姓名可稽,在我國現(xiàn)存的元代公關壁畫中當居首位,芮城縣內還有4座(處)戲臺繪有壁畫,同樣顯得十分珍貴,這是因為山西省內目前僅發(fā)現(xiàn)有10座(處)神廟戲臺繪制了壁畫。
新絳縣現(xiàn)存12座(處)古建筑壁畫,面積約為90平方米,數(shù)量雖少,但類型有6種,這種情況在一縣之內是比較少見的,新絳縣壁畫特點是題材貼近生活,民俗氛圍濃厚,圖案多以山水、花鳥、動物為主,民間“水墨畫”技法相當流行,廣泛使用于建筑墻壁的繪畫當中。
稷山縣現(xiàn)有13座(處)古建筑壁畫,面積約為586平方米,存量位居運城市第二位,該縣壁畫有佛寺、道教廟宇、廟堂、樓閣、民間神廟5種類型,其中8座(處)為廟堂壁畫,占據(jù)了全縣古建筑壁畫的重要位置(約合面積269平方米),稷山縣古建筑壁畫擅長以屏風式的布列方法展示于建筑后墻上,這是一種縣域壁畫制作風格的體現(xiàn)。
運城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是類型齊全,不同類型的古建筑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壁畫留存,佛寺、道觀、道教廟宇、廟堂、樓閣、祠祀、民間神廟、戲臺均可看到實例。其中道觀壁畫留存數(shù)量最多,約有881平方米。其次就是廟堂壁畫數(shù)量位居第二,現(xiàn)約有454平方米,分布于稷山、芮城、新絳、永濟、萬榮、河津6個縣區(qū)的16座(處)建筑中,可見廟堂壁畫在運城市(清代時期)是相當盛行的。
清代時期運城的芮城、新絳、永濟、萬榮、臨猗、聞喜等縣也比較流行在戲臺內繪制壁畫。目前發(fā)現(xiàn)有12座戲臺保留有壁畫,以上所列情況,充分展示了運城市古建筑壁畫豐厚的文化底蘊。
七、長治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長治市是道觀和道教廟宇壁畫主要分布地域,這使它在山西古建筑壁畫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市內現(xiàn)有城區(qū)、郊區(qū)、平順、屯留、沁縣、長子、壺關、潞城、襄垣、沁源、武鄉(xiāng)、黎城12個縣區(qū),56座(處)古建筑保留有壁畫,面積約有1943平方米。在這些古建筑中有8個國保單位,分別是平順大云院、龍門寺、四龍寺、煙駝白龍廟、屯留寶峰寺、壺關真澤二仙宮、襄垣文廟、郭家莊昭澤王廟。其中平順大云院彌陀殿內五代壁畫,極為珍貴,它是中國佛寺中唯一的五代壁畫,彌補了我國古代壁畫史上的缺失。
長子縣是長治市古建筑大縣,現(xiàn)有12座(處)古建筑保留有壁畫,其中道教廟宇、廟堂和民間神廟類壁畫就占了10座(處),居于主要部分,佛寺壁畫僅有2座(處),排在了末位。
從長治市各類壁畫留存數(shù)量對比看,構成類型形成了本地獨特的風格,道教宮觀壁畫現(xiàn)存833平方米,道教廟宇現(xiàn)存207平方米,布列在15座(處)建筑中。佛寺壁畫僅為167平方米,布列在6座(處)建筑內。顯然長治市現(xiàn)存古建筑壁畫是以道教類壁畫占據(jù)絕對領先地位,位于第二位的是廟堂壁畫,面積約為355平方米,分布于17座(處)建筑中,所以說長治市是山西省古建筑壁畫道教壁畫的重要留存區(qū)域。
八、呂梁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在呂梁市,可以領略到廟堂·神廟類、民間神廟壁畫迷人的風采。呂梁市現(xiàn)有汾陽、孝義、中陽、離石、臨縣、柳林、文水、交城、方山9個縣區(qū),52座(處)古建筑保存有壁畫,面積約有1463平方米。市內現(xiàn)有汾陽太符觀、離石安國寺、元貞觀、臨縣義居寺4處國保單位,還有4處省保單位。
呂梁市有3個縣區(qū)集中分布了廟堂·神廟類、民間神廟壁畫,真實地展現(xiàn)了當?shù)孛袼罪L情的歷史文化。汾陽現(xiàn)有13座(處)古建筑保留有壁畫,其中8座(處)古建筑是廟堂和民間神廟類的壁畫,壁畫題材豐富多樣。有三國故事、戲曲鼓樂演奏、三官出巡圖、圣母出巡圖、山水花卉應有盡有。
孝義現(xiàn)存13座(處)古建筑保留有壁畫,面積約為441平方米,令人注目的是孝義有7座龍?zhí)鞆R保留了壁畫,幾乎占據(jù)了山西省內15座龍?zhí)鞆R壁畫的半壁江山,約合面積為256平方米,這是孝義古建筑壁畫獨有的特色。
交城縣古建筑壁畫表現(xiàn)類型單一,現(xiàn)有6座(處)古建筑保留有壁畫,面積約為140平方米,均為廟堂·神廟類壁畫,圖案喜用云龍、山水、人物,更加貼近自然風情。
從呂梁市現(xiàn)有的7種類型壁畫觀察,留存數(shù)量居于首位的是廟堂·神廟類壁畫,約合面積為539平方米;其次是民間神廟壁畫,475平方米;第三是佛寺壁畫,362平方米??梢娫趨瘟菏泄沤ㄖ诋嬛?,廟堂和民間神廟壁畫,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而佛寺與道觀壁畫退而其次,零散分布,只起著點綴作用。
九、朔州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朔州市古建筑壁畫現(xiàn)有突出的特色是保留了一定數(shù)量的遼、金時期壁畫精品。市內現(xiàn)有應縣、朔城區(qū)、懷仁、山陰、右玉5個縣區(qū),21座(處)古建筑保存有壁畫,面積約有1776平方米。
朔州市古建筑壁畫有3座(處)國保單位,分別是佛宣寺、凈土寺、崇福寺。其中崇福寺留存了金代壁畫321平方米,內容為佛說法圖,它延續(xù)了唐代壁畫疏朗雄渾的氣勢,為認識金代佛寺壁畫的歷史藝術價值,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懷仁縣在朔州市古建筑壁畫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調查所知,懷仁現(xiàn)存8座(處)古建筑,壁畫面積約為426平方米,壁畫類型以廟堂內壁畫為主,另外也有少量的道教廟宇和民間神廟壁畫。
從朔州市整體觀察,雖然佛寺壁畫面積約有759平方米,但僅分布于4座(處)建筑,廟堂類壁畫453平方米,留存于9座(處)古建筑中,可見廟堂壁畫在朔州市是相當盛行的。
朔州市古建筑壁畫一個重要地方特點是,仍然可以看到明代工筆重彩的技法,同時可以更多地領略清代彩色與水墨畫的地方繪制手法,這些壁畫技法廣泛應用于道教廟宇和廟堂類建筑繪畫中,展示了朔州市古建筑壁畫的藝術風采。
十、晉城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晉城市古建筑壁畫由道教廟宇、佛寺、民間神廟壁畫三大部分構成,三者現(xiàn)存面積均在250平方米左右,呈現(xiàn)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是它的壁畫區(qū)域分布特征。
晉城市現(xiàn)有澤州、高平、沁水、陽城、陵川5個縣區(qū),27座(處)古建筑保存有壁畫,面積約有794平方米。其中有4座(處)國保單位保存有古建筑壁畫,高平開化寺的佛寺壁畫是宋代壁畫的代表作,繪制于宋紹圣三年(1096年),內容是佛教經變故事。
陽城縣是晉城市道教廟宇和民間神廟壁畫主要的分布縣域,調查獲悉,13座(處)留存有壁畫的古建筑,其中12座(處)屬于道教和民間神廟建筑,顯然道教壁畫占據(jù)了領先地位。
十一、陽泉市古建筑壁畫分布特點
陽泉市現(xiàn)有郊區(qū)、平定、盂縣3個縣區(qū)留存古建筑壁畫,分別繪制于12座(處)古建筑中,面積約為394平方米。
陽泉市現(xiàn)存有佛寺、道教廟宇、廟堂、民間神廟、祠祀5種類型壁畫,從壁畫現(xiàn)有存量觀察與比較,佛寺壁畫面積118平方米,道教廟宇壁畫面積110平方米,兩類壁畫名列該市古建筑壁畫前位,主要分布于盂縣境內,基本為清代時期繪制,全市古建筑壁畫有7座(處)為縣保單位,其余5座(處)尚未定級。
縱觀山西省古建筑壁畫地域分布狀況,可以歸納為“北佛南道中交匯東西兩地民神廟”,雖然不夠十分精準到位,但大致概況了現(xiàn)存壁畫留存的基本特征。通覽山西省古建筑壁畫11個地市分布特點,要重點認識和掌握三個現(xiàn)存分布的基本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保護和管理方法。
第一,針對壁畫零散分布,實施專責管理。所謂壁畫零散分布,是指一些縣區(qū)古建筑壁畫只在1~2處建筑中留存,由于留存數(shù)量少,往往容易被忽略。這種情況,山西省11個地市普遍存在,初步統(tǒng)計總共有32個縣區(qū)壁畫處于零散分布的狀況。這就需要當?shù)匚奈锉Wo管理部門委托專人實施專責巡查看護,避免出現(xiàn)丟失和損害。
第二,針對壁畫類型單一存在,實施重點管理。這里所說的壁畫類型單一存在是一種特殊情況,例如: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交城縣廟堂·神廟類壁畫、介休的廟堂壁畫都是代表當?shù)匾环N特色文化的存在,應當加以重點保護,以其弘揚本地傳統(tǒng)文化的奇光異彩。
第三,針對壁畫類型多樣,存量可觀,實施集中管理展示。山西省11個地市都有古建筑壁畫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保護好這些遺存,管理和利用好這些文化遺存,大有文章可做。大同的佛教壁畫、晉中的佛寺和廟堂壁畫、忻州的殿堂佛寺壁畫、臨汾的道教和風俗神廟壁畫、太原的類型齊全景觀式壁畫、運城的元明時期佛道壁畫、長治的道觀和道教廟宇壁畫、呂梁的廟堂·神廟類壁畫、朔州的遼金時期壁畫、晉城的佛道神壁畫、陽泉的五種類型壁畫均是可圈可點,都可以連片集中保護管理,適時開放展示,合理利用。
山西古建筑壁畫調查歷時40年,其間調查人員努力做到分類統(tǒng)計要數(shù)據(jù),按縣調查知實情,以市分析看分布,全省匯總找良策。山西省古建筑壁畫11個地市現(xiàn)存狀況各不相同,管理保護與研究工作要一地一策,合理規(guī)劃,精準施策。目前,做好日常巡查和維護工作是重中之重。對縣保和尚未確定保護單位級別的古建筑壁畫,安保措施要及時跟進,地方民間神廟壁畫題材日漸稀缺,要抓緊培養(yǎng)人才進行收集與整理,以更強有力的行動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說明:①文稿中提供的壁畫面積是目前調查發(fā)現(xiàn)的,不完全統(tǒng)計,需要在下一步壁畫保護和病害調查中進行核實和更正。②文稿中提供的古建筑壁畫國保單位也是不完全統(tǒng)計,隨著第七批、第八批國保單位公布,同樣需要進行核對。)
參考文獻:
[1]穆明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賦能鄉(xiāng)村經濟振興[N].蘭州日報,2021-05-25(004).
[2]周海.撫順紅色旅游資源整合發(fā)展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6-27.
[3]朱銀娟,趙煜.新時代紅色旅游資源開發(fā)和利用探究[J].當代旅游,2021(9):47-48.
作者簡介:簡莉(1982-),女,河南省博愛縣,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古建筑、彩塑、壁畫保護研究;常亞平(1959-),男,山西省沁源縣,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古建筑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