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影
歷史性的一刻到來了:11時24分,隨著喀嚓一聲輕響,加受油機對接成功,加油軟管輕輕晃動一下后穩(wěn)穩(wěn)地將加受油機連接在一起。
第五章 老常的空中往事
有些聲音注定要在天空留下回音,就像有些日子會永遠銘刻在歷史中。1991年12月23日就是這樣一個日子——這一天,中國人首次實現了空中加油。完成這一壯舉的是特等功臣、特級試飛員常慶賢,試飛晚輩們親切地稱呼他“老?!?。
為空中加油試驗做好準備
老常是不怎么活躍的一個人,按今天的話說,是低調型的,每天飛行完了,自己提著飛行帽匆匆回宿舍。
老常不言,但老常所做的工作已被載入史冊。
在老常珍藏著的一批軍功章和各種試飛資料中,一張夾在活頁中的手繪紙片引起我的注意。紙上畫的是空中加油時加受油機之間的關系位置,顯示受油機與加油機機翼之間的距離只有0.6米。
兩機在空中相距0.6米,這個數據讓我目瞪口呆,這樣小的距離不要說是在空中,就是在地面汽車行駛中也是難以想象的。
話題就從這張紙片開始了。老常說,0.6米的距離就是當年壓在所有試飛人心中一塊最大的石頭。
老常如今依然非常感謝當年十一航校的飛行員。1990年5月,王鐵翼和十一航校的幾名飛行員來到閻良,這個團隊在先期試飛中首先摸索了加受油機近距離編隊的可行性,如能成功無疑是一項巨大的突破。在此之前,部隊訓練中最小的編隊距離是5米,而加受油機在進行加油時彼此之間是互相“咬合”的,從嚴格意義上講距離是負值。國外的加油編隊隊形雖然也較小,但由于國外加油機的加油軟管較長,加受油機之間的隊形相對比較寬松,也就是說在加油試飛中,中國試飛員會遇到比外國飛行員更大的困難。
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試飛部隊開始了加油編隊的訓練。試飛團團長黃炳新親自掛帥,成立了以常慶賢、湯連剛等試飛員組成的空中加油試飛團隊,常慶賢任首席試飛員。試飛小組于1990年9月成立,在黃炳新的帶領下開展了密集隊形編隊訓練。但是,訓練所需要的飛機還沒來——加油機還在生產線上。
黃炳新說,沒有加油機我們就用殲擊機吧。
老常說,沒有教員就采用同乘編隊飛行吧。
湯連剛說,我和老常一起飛。
于是,他們一起在殲-6、殲-7飛機上進行了幾十架次的密集編隊訓練,隊形從10×10米到5×5米,最后飛到兩架飛機幾乎粘在了一起。
超密編隊那個距離有多近呢?我問。
老常想了想,說:“我能看到飛機上的鉚釘,還能看到長機飛行員臉上的胡子?!?/p>
說到這里,老常笑了:“那天他沒有刮胡子所以被我看見了。”
老常云淡風輕的描述令我心驚肉跳——在空中兩架戰(zhàn)鷹用這樣一種親密的方式編隊飛行,考驗的不僅是飛行員的技術,更是膽量和魄力。
對于所有試飛員來說,進行密集編隊飛行都是一種特殊的體驗,那是一種超越生死、超越自我的忘我狀態(tài)——不親身體驗,無法言明。對于試飛員來說,在進行密集編隊飛行時,技術與經驗都不是首要的,更多的是心理品質的歷練。
老常慢悠悠地笑著說:“練到后來,恐懼變成了興奮——突破了心理障礙。”
就這樣,加油試飛團隊搶在了時間的前面。等加油機下線的時候,團隊已經準備好了。
在失敗中探索加油試飛經驗
一個成熟的試飛員,不僅要能爭取成功,更要能面對失敗。
接受加油試飛任務時老常已經42歲。他原是航校的高級教官,1983年因試飛需要,被調到試飛部隊參與殲-8飛機的試飛工作,是參加過殲-8Ⅱ、殲-8B、教-8等國產戰(zhàn)機試飛的老試飛員??偛款I導選擇老常作為加油試飛首席試飛員,看中的就是他高超的飛行技術和豐厚的飛行經驗??哲娨?guī)定飛行員43到45歲就該停飛了,也就是說,老常不僅要接受高技術、高風險的挑戰(zhàn),更要與時間賽跑,因為留給他的時間最多只有3年。
一向低調的老常接到任務后對領導拍了胸脯:一定在停飛前拿下加油試飛任務。
1991年7月,試飛工作出現了轉機,上級調來了轟-6飛機(中國空軍的轟油-6加油機是在轟-6飛機的基礎上研制而成的),試飛員們終于可以進行與空中加油飛行條件接近的編隊飛行了。
這一飛,新的問題出現了:之前他們訓練的是和同型殲擊機編隊飛行,現在換成了與轟-6飛機編隊,轟-6是個大個頭,巨大的機體給編隊飛行員帶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進入模擬對接位置飛行時,試飛員真正體驗了夾在大飛機“胳肢窩”底下飛行的感受。
湯連剛鎖著眉頭說:得加快訓練進度?。?/p>
老常的臉黑了下來:必須趕在加油機到來之前掌握與加油機編隊飛行的駕駛技術。
那些日子每天的飛行計劃量都很大,飛行結束后還要和科研人員一起研究技術問題,老常每天都忙到很晚。
一天傍晚,老常居然早回家了,他進門的時候連妻子都有點詫異——自從加油試飛開始后,老常從來都是摸著黑回家。妻子看了看鐘又看了看他,問:“怎么這么早?”
老常一邊換著鞋子一邊嘀咕了一句:“早嗎?”
妻子點點頭說:“當然早,中央臺的《新聞聯播》還沒有播完呢?!?/p>
她又看了看電視,說:“噢,完了。播完了,你看不成新聞了……”
沒有人搭理她,老常已經歪在沙發(fā)上睡著了……
他們爭分奪秒的訓練終于起到了作用。一個月后,經過改裝的受油機到了,老常帶著試飛員們一邊對受油機進行調整性試飛,一邊繼續(xù)進行加油編隊的訓練。在8月的酷暑下,老常的臉被曬得更黑了。他們一個月里飛了幾十架次的編隊訓練,一天訓練下來,汗水在衣服上凝出了鹽漬。
9月底,他們完成了受油機與轟-6飛機的模擬加油編隊飛行,萬事俱備就等加油機的到來了。
11月初,千呼萬喚的加油機終于抵達試飛基地。
11月24日,真正對接的日子來了。
清晨,為了趕在氣流平穩(wěn)的時段起飛,試飛員們早早來到了機場。老常和加油機機長申長生對整個飛行計劃進行了檢查,確認無誤后,老常沉著地爬上了飛機的舷梯。
關艙門之前,老常向外看了看,跑道邊站滿了人,有空軍的、航空工業(yè)部的、飛機公司的、試飛院的,還有自己試飛部隊的,人人都翹首以待。
加受油機對接在試飛行內俗稱“干對接”,也就是只對接不加油,試飛的目的是熟悉對接加油技術,考核加油對接系統(tǒng)的工作可靠性和效能,其成敗對加油工程意義重大。盡管進行了近一年的編隊和模擬加油訓練,但真正的對接今天還是第一次。航空工業(yè)戰(zhàn)線奮戰(zhàn)兩年多的加油工程今天就要見分曉了,人人心中都難以平靜。老常曬得黑黑的臉上卻看不到任何風云,對于已經積累2000多個飛行小時的老常來說,他已經習慣了在壓力下保持平靜的狀態(tài)。
起飛、會合、編隊,一切順利,老常很快進入了預對接位置。
老常:請求加油機機長進入對接。
加油機機長申長生立刻回應說:可以對接。
老常輕輕推動油門,受油機緩緩地向前靠近了,5米、4米……隨著距離縮小,平日里穩(wěn)定的傘套此刻卻不聽話地跳起了舞,盡管在地面的研究中老常已經了解了氣流擾動的原理,但要在高速飛行中用加油探管對上飄忽的傘套卻異常困難。
第一次對接不成功。
老常又試了第二次、第三次……
連續(xù)5次對接都沒有成功。必須穩(wěn)定情緒退出加油編隊了,老常平靜地向加油機機長報告:停止對接,返場著陸。
飛機降落后??吭谂艿酪活^,機場上所有的人都看到,走下飛機的老常提著飛行帽低頭走著,目光不和任何人接觸。
您當時想了些什么?那么多人那么多雙眼睛,壓力很大吧?心情很復雜吧?那天之后,有一名年輕的女記者在采訪老常時追問道。
老常淡淡地說,不復雜,有什么復雜的!
老常當時其實想說,我喝我的水,上我的廁所。但因為對方是一位年輕女性,他就沒有這樣說。
老常說的是實話。低頭進了飛行員休息室后,他沒有和任何人說話,喝了水,去了趟洗手間,然后對迎著他走過來的加油試飛工程總工程師張克榮說了句:讓我想一想。
張克榮點點頭,閃開了。
老常走到休息室一個角落,放下飛行帽,把身體盡量多地靠在椅背上,一個人靜靜地坐著。他的腦海中飛速回放著空中的飛行動態(tài)。
湯連剛站在門口招了招手,所有的戰(zhàn)友和技術人員都放輕腳步離開了休息室。
安靜。湯連剛說,現在需要安靜。
湯連剛當然非常明白場外所有人的盼望與失望,但他更知道,此刻老常最需要的,是安靜。
半個小時后,老常走出了休息室,他的臉上依然風平浪靜。張克榮和戰(zhàn)友們都聚了過來,他們重新研究了一遍技術。末了,老常的聲音不徐不疾:再飛一個起落,我相信可以成功。
太陽已經升起很高了,閻良果然是飛行的好地方,天空一片湛藍。
媒體后來這樣說:“在全場人們熱切殷殷的目光注視下,常慶賢毅然再次登上了飛機的舷梯。”
起飛、會合、編隊,一切照舊,老常又一次進入了預對接位置。他輕柔地推點油門,受油機緩緩地向前靠近了,5米、4米……
再次來到距離傘套1米的位置上,老常異常冷靜,他穩(wěn)住駕駛桿,眼看著受油探頭慢慢地延伸、延伸,緩緩地、穩(wěn)穩(wěn)地插進了加油傘套上的加油口。
噢——加油機上的加油員激動地喊了起來,聲音通過耳機清晰地傳進老常耳中,傳到地面指揮臺:
對接成功了!
老常穩(wěn)穩(wěn)地坐著,只是飛行帽下的眼睛閃了一下。
當天老常共成功對接了3個架次,最長的一次對接后穩(wěn)定保持達6分鐘之久。
湯連剛后來這樣回答媒體:一個成熟的試飛員,不光要能爭取成功,更要能面對失敗。
真是一語成讖,對接成功的喜悅還沒有散去,老常便面臨了新一輪的失利:在12月初的3次加油試飛中,連續(xù)出現加油探管折斷的故障,盡管沒有危及飛機的安全,但加油試飛遇到了嚴重的挫折。
為什么干對接能成功,而加油試飛卻導致探頭連續(xù)折斷呢?
現場會開到了深夜。加油試飛工程副總工程師侯玉燕對加油系統(tǒng)技術的研究尤為深入,她以女性的敏銳和細致,在分析國產加受油系統(tǒng)與國外同類系統(tǒng)的差別時,發(fā)現了軟管剛度、彈性和探頭強度的差別,于是她提出導致探頭折斷的主要原因是探頭強度的問題,另外加油時軟管內有油使軟管剛度發(fā)生變化也是導致折斷的重要原因。
侯玉燕果斷地作出結論:改進探頭設計。設計單位的總工程師王復華立下軍令狀:一定在12月20日前將改進后的新探頭送達閻良。
研制所在48小時內就完成了新探頭的改制工作。12月18日,王復華親自押車連夜翻越秦嶺開往閻良,夜里汽車開至秦嶺山間時不爭氣地拋錨了,一行人在寒冷的秦嶺凍了7個小時。經過連夜搶修,汽車終于又上路了,第二天也就是12月19日的早晨7時15分,新探頭終于被如期送達閻良試飛場。
迎來中國首次實現空中加油的光輝時刻
離年底只有不到半個月了,而12月閻良的天氣向來不怎么爭氣,通常這個月適合飛行的時間只有3到5天。
在等待的日子里,已經離開試飛一線的老團長黃炳新來了,試飛英雄王昂來了,航總領導也來了。黃炳新主動提出擔任空中伴飛攝影,副團長譚守才擔任指揮員——為了年底拿下加油首飛,試飛部隊派出了最強陣容。
12月19日,改進后的探頭裝上了飛機,萬事俱備就等好天氣出現了。氣象部門預報12月下旬有一股冷空氣,搞飛行的人都知道冷空氣降臨就意味著好天氣的到來,試飛部隊為此提前做好了周密的計劃,將冬季通常下午進場的飛行計劃改在上午,以爭取更多的飛行時間。
1991年12月23日,被陰霾籠罩了近半個月的閻良,天空豁然晴朗。試飛隊伍按計劃上午進場,航總負責加油工程的祈玉祥主任、西飛的老總王秦平、設計單位總工程師王復華、試飛院院長葛平等都來到了現場。隨著一發(fā)綠色信號彈升空,加、受油機分別開車滑出,承載著航空人的期盼,兩架戰(zhàn)鷹轟鳴著沖天而起,緊接著伴飛飛機起飛,加油工程最驚心動魄的樂章奏響了。
4000米高空的氣流異常穩(wěn)定,加油機機長申長生明白:加油機飛行得越平穩(wěn),受油機的對接條件就越充分。根據規(guī)定加油飛行不能使用自動駕駛儀,整個加油航程足有12分鐘,申長生穩(wěn)穩(wěn)地操縱飛機保持了整個航線的穩(wěn)定飛行。常慶賢駕駛著受油機按部就班地操作著,編隊、加入加油隊形、預對接編隊、對接,一切有條不紊。
歷史性的一刻到來了:11時24分,隨著喀嚓一聲輕響,加受油機對接成功,加油軟管輕輕晃動一下后,穩(wěn)穩(wěn)地將加受油機連接在一起。隨后,老常慢慢加油門將受油機向前緩慢推進,進入加油區(qū)域,加油燈點亮,加油成功了。
試飛現場歡騰了。
走下飛機那一刻老常終于還是激動了,他看見了歡呼的人群,看到老專家、老領導們噙滿熱淚的雙眼。
空中加油工程是我國航空技術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中國航空科技的重大突破。在沒有外國技術支持的情況下,中國人完全靠著自己的力量,在加油機投入試飛的14個飛行日實現對接,緊接著用4個飛行日便實現首次空中加油,創(chuàng)造了試飛史上的奇跡。
在加油工程慶功會上的發(fā)言中,常慶賢說:“空中加油的成功,徹底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結束了國產飛機不能進行空中加油的歷史,為我軍航空兵遠程作戰(zhàn)提供了技術保證。對增強空、海軍作戰(zhàn)能力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 *? *
人們將試飛形象地比喻為“刀尖上的舞蹈”。中國航空工業(yè)從落后的境地艱難起飛,到今天幾乎與世界最強的國家比肩,憑借的就是頑強拼搏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歷代空軍的試飛英雄們,擔負起了鑄造國之重器的非比尋常的任務。在各種突如其來的危急時刻,他們用生命去冒險,憑借強烈的責任感,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挽救和獲取各種高價值數據,從而使早已為我們所熟悉和驕傲的各型戰(zhàn)機在藍天上呼嘯馳騁,守衛(wèi)著祖國的神圣領空。他們以無與倫比的英勇與無畏,鋪就了中國空軍日漸強大之路。
中國空軍的試飛員隊伍走過了無比艱辛的征程,為中國的航空事業(yè)爭取了無限燦爛的前景,也為這無垠的事業(yè)奉獻了青春和熱血。60余年來,共有29名試飛員血灑藍天。此外還有一些犧牲的英烈,雖然他們是在執(zhí)行試飛任務時犧牲的,但因為編制隸屬于空軍飛行員部隊,故未被列入試飛員序列。從某種程度上說,一部新中國的航空史,就是一個又一個獻身航空事業(yè)的試飛員們用鮮血和生命創(chuàng)造的歷史。明知試飛過程充滿了極大的風險,這些“和平時期離死亡最近”的英雄們仍然義無反顧,昂首面對一切風險和挑戰(zhàn),無怨無悔。
祖國的藍天上將永留他們的英名?。ㄍ辏?/p>
(責任編輯: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