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標武,黃 瑞,楊淑婷,蔡藝祥,陳德水,陳育棟
(1.廈門海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福建 廈門 361012; 2.福建省大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寧德 352100 )
近江蟶(Sinonovacularivularis)是一種河口埋棲型雙殼貝類,隸屬于雙殼綱、燈塔蛤科、縊蟶屬,為縊蟶屬中的一新種。近江蟶形似縊蟶(Sinonovaculaconstricat),但殼長與殼高之比大于縊蟶,在精子形態(tài)[1]、遺傳基因[2]上與縊蟶有顯著的差異,2006年定名為近江蟶[1]。近江蟶在福建省長樂區(qū)梅花鎮(zhèn)有悠久的養(yǎng)殖歷史。隨著人工育苗技術(shù)獲得成功,近江蟶已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qū)紫泥鎮(zhèn)、上海市崇明島、江蘇省東臺市、天津市等沿海城市入??诘貐^(qū)推廣養(yǎng)殖。目前,國內(nèi)學者們已通過近江蟶的線粒體COⅠ、16S rRNA片段以及精子超微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觀察來確定近江蟶的分類地位[2-3];同時,通過研究近江蟶養(yǎng)殖生物學以及環(huán)境因子對近江蟶幼貝存活率、生長影響[4-8],以不斷完善近江蟶人工育苗技術(shù)等基礎資料。2010年4月23日,本課題組項目“近江蟶生產(chǎn)性人工育苗”通過驗收,在此基礎上,對近江蟶室內(nèi)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shù)進行總結(jié),建立一套完善的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shù)工藝,為未來近江蟶苗種規(guī)?;a(chǎn)提供技術(shù)保障。
2020年10月4日至11月20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松山鎮(zhèn)北山村福建省大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場開展近江蟶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shù)實驗。育苗池共20口,面積35 m2,最高水位1.5 m;餌料培養(yǎng)池共24口,面積50 m2;暗沉淀池2口,每口1 000 m3;砂濾罐2個,直徑3 m,高度4 m,每小時可過濾海水120 t。2臺5.5 kW 羅茨鼓風機交換供氣,配備75 kW發(fā)電機1臺。育苗用水從海區(qū)通過水泵抽入蓄水池,再經(jīng)過二級沉淀和砂濾罐過濾,最后通過管道向育苗池供水。
近江蟶在自然海區(qū)每年的繁殖季節(jié)期為10—12月,繁殖盛期為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此時,自然海區(qū)的水溫一般在 22.5~27.5℃。近江蟶的性腺一齡即可成熟,其卵為一次性成熟、分批產(chǎn)卵,殼長為7~9 cm的雌性成熟個體,其懷卵量一般為(100~500)×104粒;實驗親貝要求體長7 cm以上,外形完好無損、水管伸縮有力、性腺發(fā)育好的大蟶當天運抵育苗場后清洗干凈,經(jīng)陰干、消毒后再移入育苗室內(nèi)進行人工催產(chǎn)育苗。
親貝來自福建省長樂區(qū)梅花鎮(zhèn)海區(qū)灘涂養(yǎng)殖的1~2齡近江蟶,共250 kg。
1.3.1 產(chǎn)卵孵化
親貝運達育苗廠后,先清洗干凈,然后放入塑料筐內(nèi),每筐裝親貝12.5 kg,置于陰涼處陰干刺激,持續(xù)時間6~8 h。當天下午18∶00~20∶00,將陰干好的親貝放入15 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 min,然后放入孵化池進行催產(chǎn),采用大充氣刺激親貝排放精卵,待精卵排放結(jié)束后移走親貝。同時,孵化池添加8 mg/L EDTA-2Na,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實驗條件:在溫度 26.5℃、鹽度 10、pH 8.2,附著底質(zhì)為活性淤泥,投喂金藻(Chrysophytasp.)、角毛藻(Chaeroeerossp.)、骨條藻(Skeletonemasp.)和室外蝦池培養(yǎng)的硅藻水等條件下完成育苗實驗。同時,在相同受精率96.5%、相同幼蟲密度(10~20 ind/mL)和相同面積的孵化池(面積35 m2)等條件下進行不同溫度(20℃、24℃、25℃、30℃、34℃、35℃)、鹽度(0、6、7、13、14、20、21、22)、附底基質(zhì)(活性淤泥、泥沙漿、無附著基)和餌料生物(金藻、角毛藻、金藻+角毛藻)的重復實驗(各進行三組對比實驗)。
1.3.2 幼蟲培育
在溫度26.5℃、鹽度10及 pH 8.2條件下,近江蟶的受精卵發(fā)育為D形幼蟲時需要倒池,并計算幼蟲密度,培育密度保持在10~20 ind/mL。D形幼蟲初期投喂金藻,投喂密度為(5~10)×104cell/mL,經(jīng)過3~4 d發(fā)育為幼蟲中后期,開始投喂金藻和角毛藻,苗池中的藻類密度為(10~20)×104cell/mL,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培育期間育苗池水每2天添加5 mg/L EDTA-Na2,并投入光合細菌、EM菌和蛭弧菌等有益菌以抑制有害細菌繁殖。幼蟲培育期間,每2天倒池一次。
1.3.3 幼蟲變態(tài)附底及稚貝培育
幼蟲變態(tài)為稚貝附底后,開始投喂骨條藻和室外池塘定向培養(yǎng)的硅藻水,投喂密度為(20~40)×104cell/mL,每2天倒池一次。一般在室內(nèi)培育20 d后,當稚貝生長至殼長0.8 mm左右時,即可出苗,移至池塘進行中間培育。
1.3.4 餌料生物選擇
餌料生物是幼蟲生長變態(tài)發(fā)育的物質(zhì)基礎。本次育苗選用的餌料生物有金藻、角毛藻和室外池塘定向培養(yǎng)的硅藻水等。餌料生物培養(yǎng)分為:一級在室內(nèi)玻璃瓶培養(yǎng);二級在20 L飲用水桶或100 L白圓桶中培養(yǎng);三級在室外水泥池培養(yǎng)以及室外池塘定向培養(yǎng)的硅藻水。
1.3.5 附著基質(zhì)選擇
近江蟶幼體培育至殼頂后期,當幼蟲的眼點率達到 50%,且足部伸出體外時應及時投放附著基。實驗分別采用活性淤泥、泥沙漿作為附著基質(zhì)和不采用任何附底基質(zhì)的情況下進行比較實驗。
1.3.6 出苗方法
稚貝出池前,先將育苗池的池水排至5 cm左右。在出水口安裝篩絹網(wǎng)袋,再將稚貝和附著基質(zhì)一起慢慢沖洗至篩絹網(wǎng)袋中,并把泥漿沖洗干凈,留下稚貝,計算稚貝下塘后的成活率。
2020年10月4日,選用性腺成熟的親貝250 kg,平均分20口育苗池進行人工催產(chǎn)和育苗,共獲得受精卵約15億粒,近江蟶的受精卵卵徑在(91.52±2.69)μm。溫度、鹽度和pH值是影響受精卵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重要因素,在溫度26.5℃、鹽度10及 pH 8.2條件下,受精率達(96.50±3.28)%。經(jīng)過20 h左右,受精卵發(fā)育為D形幼蟲,孵化率高達(98.20±3.79)%。
2.1.1 溫度對孵化率的影響
采用相同受精率(96.50±3.28)% 的受精卵,在鹽度 10、pH 8.2的條件下觀察不同溫度對近江蟶受精卵孵化率的影響(圖1)。結(jié)果表明在溫度20~24℃條件下,胚胎發(fā)育速度較慢,孵化率較低,為(61.24±2.34)%~(85.35±2.67)%;在溫度25~30℃條件下,胚胎發(fā)育速度快,且孵化率較高,為(87.60±3.43)%~(98.50±3.76)%;當溫度達到31~34℃,胚胎發(fā)育速度變慢,孵化率低,只有(6.21±0.12)%;當溫度超過35℃時,胚胎發(fā)育停止。
2.1.2 鹽度對孵化率的影響
采用相同受精率(96.50±3.58)% 的受精卵,在溫度 26.5℃、pH 8.2條件下觀察不同鹽度對近江蟶受精卵孵化率的影響(圖2)。結(jié)果表明當鹽度為0~6時,孵化率為0%~(85.30±3.57)% ;當鹽度為7~13時受精卵的孵化率最高,達到(98.20±4.41)%;當鹽度為14~20時受精卵的孵化率較高,為(87.60±3.72)%~(92.20±4.56)%;當鹽度達21時,胚胎發(fā)育速度變慢,孵化率為(12.40±0.11)%;當鹽度超過22時,胚胎發(fā)育停止。因此,近江蟶受精卵孵化適宜的鹽度范圍為7~13。
在適宜的溫度26.5℃、鹽度10及 pH 8.2條件下,近江蟶受精卵經(jīng)過20 h左右可發(fā)育為D形幼蟲,初期幼蟲面盤發(fā)達,消化道形成,胃內(nèi)食物明顯,幼蟲游動活潑,游動時雙殼張開、面盤伸出。初期幼蟲生長速度較慢,平均殼長日增長為10 μm;當幼蟲進入殼頂幼蟲期,生長速度加快,平均殼長日增長為25 μm;當幼蟲進入殼頂幼蟲后期,平均殼長日增長為40 μm。此時幼蟲開始會出現(xiàn)個體大小不均勻現(xiàn)象,因此在倒池時需要對幼蟲進行分篩、分池培育,以確保幼蟲發(fā)育的整齊性,提高浮游幼蟲的變態(tài)率。
幼蟲浮游期一般為6~7 d,之后幼蟲殼長生長到300 μm左右,開始出現(xiàn)“眼點”。幼蟲發(fā)育到殼頂幼蟲后期便進入變態(tài)(匍匐期)階段,幼蟲出水管雛形已生成,眼點明顯,足較發(fā)達,不時伸出殼外,足基部下緣有一小突起,初期面盤仍然存在,幼蟲可借助面盤時而浮游,時而匍匐,后期面盤逐漸退化,附著變態(tài)為稚貝。
2.2.1 溫度對近江蟶幼蟲生長和存活的影響
在鹽度10、 pH 8.2條件下,不同溫度對近江蟶幼蟲生長和存活的影響結(jié)果見圖3。當溫度在 25~30℃之間時,幼蟲生長速度較快,平均殼長日增長為(24.87±1.17)~(31.21±1.23)μm,存活率為(87.60±3.57)%~(92.50±3.61)%;當溫度達到31℃時,生長速度稍微加快,平均殼長日增長為(31.52±1.26)μm,但幼蟲存活率明顯降低,只有(54.80±2.46)%;當溫度達到34℃以上,幼蟲就會慢慢全部死亡。
2.2.2 鹽度對近江蟶幼蟲生長和存活的影響
在溫度26.5℃、pH 8.2條件下,不同鹽度對近江蟶幼蟲生長速度和存活的影響結(jié)果如圖4所示。當鹽度為0~6時,幼蟲的生長速度較慢,平均殼長日增長為0~(24.50±1.23)μm,存化率為0%~(85.30±2.57)%;當鹽度為7~13時,幼蟲的生長速度最快,平均殼長日增長為(31.40±1.19)~(34.20±1.21)μm,幼蟲存活率也最高,為(90.65±3.63)%~(92.50±3.66)%:當鹽度為14~20時,幼蟲的生長速度較慢,平均殼長日增長為(27.20±1.13)~(31.40±1.16)μm,存活率較低,為(51.20±2.38)%~(90.65±3.61)%;當鹽度達21時,幼蟲幾乎不生長,并逐步死亡,幼蟲的存活率較低,只有(6.21±0.08)%;當鹽度超過22時,幼蟲無法存活。因此,近江蟶浮游幼蟲培育適宜的鹽度范圍為7~13。
2.2.3 餌料生物對近江蟶幼蟲生長和存活的影響
在溫度26.5℃、鹽度10及 pH 8.2條件下,不同餌料生物對近江蟶浮游幼蟲生長速度和存活的影響結(jié)果見表1。結(jié)果表明,混合投喂金藻和角毛藻,幼蟲的生長速度最快,平均殼長日增長為(32.20±1.15)μm,幼蟲存活率最高,為(98.20±3.52)%;而實驗分別單獨投喂金藻、角毛藻的幼蟲的生長速度稍慢,平均殼長日增長分別為(29.24±1.11)μm、(29.65±1.17)μm,幼蟲存活率分別為(88.50±2.44)%、(75.52±2.37)%。因此,在近江蟶幼蟲培育過程中,混合投喂金藻和角毛藻的幼蟲生長較快,存活率較高。
表1 不同餌料生物對幼蟲生長速度和存活率的影響
近江蟶幼蟲培育 6~7 d后,幼蟲殼長生長到300 μm左右,此時幼蟲進入變態(tài)期(即匍匐期階段),之后慢慢附著變態(tài)為稚貝。剛附著的稚貝貝殼呈橢圓形,內(nèi)部器官分化清楚,足在底質(zhì)上伸縮活躍,感覺靈敏;出水管粗短、已稍伸出殼外,管口上下緣各有1個指狀突起;平衡囊及眼點仍然存在,鰓呈兩個半圓形的內(nèi)鰓弓,鰓上纖毛不停地擺動。當幼蟲完全附底變態(tài)為稚貝后,生長速度顯著加快,攝食量快速增大,平均殼長日增長為90 μm左右。
在溫度為25.5~26.6℃、鹽度 9~11、pH為8.12~8.25及骨條藻和室外池塘定向培養(yǎng)的硅藻水條件下,不同附底基質(zhì)對近江蟶變態(tài)附底的影響結(jié)果見表2。結(jié)果表明,不同附底基質(zhì)對近江蟶稚貝的存活率影響很大,采用活性淤泥作為附底基質(zhì),近江蟶稚貝的存活率可達(95.00±3.38)%;采用泥沙漿作為附底基質(zhì),近江蟶稚貝的存活率為(87.65±3.57)%;而在不采用任何附底基質(zhì)的情況下,近江蟶稚貝的存活率僅為(45.30±2.33)%。因此,活性淤泥是近江蟶稚貝適宜的附底基質(zhì),厚度為2~3 mm。
稚貝在室內(nèi)水泥池培育20~30 d、殼長達到 0.8 mm左右,即可移出到室外池塘行中間培育,播種密度約為5 000 ind/m2,單位面積幼苗密度小,而且室外池塘定向培養(yǎng)的硅藻種類豐富,蟶苗生長更快。
表2 不同附底基質(zhì)附著效果比較(溫度為25.5~26.6℃,鹽度9~11,pH為8.12~8.25)
育苗水質(zhì)管理是近江蟶工廠化人工育苗的重要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之一,從浮游幼蟲到殼頂幼蟲變態(tài)、稚貝附底,都必須保持水質(zhì)清新和穩(wěn)定, 定期向育苗池水添加EDTA-Na2。除此之外,在貝類育苗過程中大多添加土霉素、紅霉素以及氯霉素等抑菌,但其對浮游幼蟲和稚貝的生長發(fā)育、變態(tài)都會產(chǎn)生抑制作用,而本次實驗在育苗過程中采用定期添加光合細菌、EM菌和蛭弧菌等有益菌,不僅能夠抑制有害細菌繁殖,而且能夠促進浮游幼蟲和稚貝快速生長發(fā)育,有效提高了幼蟲和稚貝的成活率。
近江蟶工廠化人工育苗將浮游幼蟲階段溫度控制在25~30℃,其優(yōu)點:1)可促進幼蟲快速生長;2)浮游幼蟲期投喂的餌料為金藻和角毛藻,這兩種藻類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30℃,有利于這兩種藻類的保存和生長。整個育苗過程水溫保持在26.5℃左右,溫度和鹽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近江蟶受精卵的孵化、幼蟲變態(tài)和稚貝附底,從而影響幼蟲的成活率。這與巫旗生等報道的“葡萄牙牡蠣工廠化人工育苗最適生長溫度為25~31℃”[9]相似。
鹽度是近江蟶幼蟲變態(tài)、發(fā)育、生長的關鍵因子,近江蟶大多在有江、河淡水流入的河口、港灣區(qū)域繁殖,本實驗鹽度控制在7~13,能夠很好地促進幼蟲的快速生長、變態(tài)和附著,提高成活率,鹽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幼蟲變態(tài)附著成活率的降低甚至失敗,這與黃瑞等報道的“ 環(huán)境因子對近江蟶幼貝存活率和生長影響的初步試驗”[5]的結(jié)論一致。
本實驗投喂的餌料生物為人工培育的單胞藻和室外池塘定向培養(yǎng)的硅藻水。浮游幼蟲階段主要投喂金藻、角毛藻,附著后的稚貝主要投喂骨條藻和室外池塘定向培養(yǎng)的硅藻水,餌料的投喂量可根據(jù)幼蟲及稚貝攝食和腸胃飽滿度的情況作適當?shù)恼{(diào)整。餌料投喂過少,會影響幼蟲和稚貝的生長;餌料投喂過多,藻類容易老化,形成藻渣,從而敗壞底質(zhì),影響幼蟲和稚貝的攝食、生長 ,降低成活率。浮游幼蟲階段主要投喂金藻、角毛藻,與徐敏嫻等報道的“縊蟶幼蟲培育期間投喂金藻和角毛 藻可獲得較高成活率”[10]一致;附著后的稚貝主要投喂骨條藻和室外池塘定向培養(yǎng)的硅藻水,既能減少對人工培藻的依賴,又能滿足規(guī)模化育苗生產(chǎn)的需求,這與金彬明報道的“通過育苗試驗證明,自然硅藻對縊蟶稚貝來說,是良好的天然餌料,對其生長速度和存活率的提高有明顯的促進”[11]相似,也與黃瑞等報道的 “稚貝過程中全部投喂過濾的蝦池藻水”[5]一致。
近江蟶為縊蟶屬的新種[1],其貝殼殼長與殼高的比值較縊蟶大,生活水域的鹽度較縊蟶低,在人工育苗技術(shù)方面,除鹽度(近江蟶適宜鹽度為7~13,縊蟶適宜鹽度為9~19)要求有較大不同外,其他條件如溫度、pH、餌料生物、附底基質(zhì)等與徐敏嫻等[10]、金彬明[11]、王海濤等[12]報道的基本相近。
溫度、鹽度等對幼蟲的影響在黃瑞等[5]“環(huán)境因子對近江蟶幼貝存活率和生長影響的初步試驗”的文章中已有報道,本文研究的結(jié)果與其基本一致。但其研究是在實驗室和小水體完成,而本文研究是在工廠化育苗場實施的,更符合近江蟶工廠化人工育苗要求,對規(guī)?;a(chǎn)性人工育苗更有實際指導意義。
2020年近江蟶工廠化人工育苗實驗用250 kg近江蟶親貝進行催產(chǎn),在適宜的溫度26.5℃、鹽度10及 pH 8.2條件下,共獲得浮游D形幼蟲15億粒,培育至匍匐幼蟲13.8億個,成活率為92.50%;當匍匐幼蟲開始附著變態(tài)為稚貝時,成活率達85.00%。本次實驗浮游幼蟲階段主要投喂金藻、角毛藻,附著后的稚貝主要投喂骨條藻和室外池塘定向培養(yǎng)的硅藻水,近江蟶幼蟲變態(tài)附底后采用活性淤泥作為附底基質(zhì),厚度為2~3 mm,附底時間20 d左右,稚貝殼長達1 584.0 μm,共獲得6億粒稚貝,成活率為70.00%。2020年共出售近江蟶苗(40×104粒/kg)1 50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