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開放大學 趙淑萍
我們初識王安石,是因為他樸素深邃、富有哲理的詩文和他的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這個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又因改革而彪炳后世的人,曾在寧波(當時為鄞縣)任職三年。他的勵精圖治的變革理想,就是在這里邁出了第一步。
王安石來鄞縣是慶歷七年(1047年),當時,他26歲。他才學出眾,歐陽修、曾鞏等大家都很看好他。通過獻文、求試而得館職,留在京城,如探囊取物。可是,吏部公布空缺的官闕以后,他選擇了僻遠的濱海的鄞縣,并填寫了“射闕狀”。
王安石一到鄞縣,就進行詳細的勘探,很快就抓住了主脈,在這河海之城,治水是第一要務。
他上任后,當年11月就去考察水利。慶歷年間,鄞縣所轄鄉(xiāng)共19個。12天,除了2個城內(nèi)鄉(xiāng)、3個海中鄉(xiāng),他將鄞縣東西14個鄉(xiāng)轉(zhuǎn)了個遍。這一切,詳細記錄在他的《鄞縣經(jīng)游記》里。城東的東錢湖,又稱錢湖、萬金湖,是一個天然潟湖,風景秀麗,在晉代就有記載。王安石上任時東錢湖茭葑叢生,蓄水面積萎縮,灌溉力大為下降。他帶領(lǐng)民工除葑草,浚湖泥,立湖界,置碶閘、陂塘,筑七堰九塘。他修筑了一條從孔墅嶺下河頭、焦村、經(jīng)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全長15公里。又在入海處鑿石建碶泄洪,名“通山碶”。全面整治后的東錢湖,“七鄉(xiāng)邑受沾濡”,“雖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兇年之憂”。寧波老話“兒子要親生,田要買東鄉(xiāng)?!边@“東鄉(xiāng)”就是東錢湖流域,因為有東錢湖供水,旱澇無虞,歲豐年稔。
王安石還在政務各方面進行了許多改革的嘗試。如在青黃不接的春季,把縣府糧倉中的存糧借貸給鄉(xiāng)民,約定到秋收之后,加納少量利息償還。這個“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便是他日后變法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青苗法。他還“嚴保伍”,叫各家各戶相互聯(lián)保,閑時練武,加強地方治安,這就是以后“保甲法”的萌芽。此后的“免役法”“市易法”都是發(fā)軔于他的鄞縣經(jīng)驗。
王安石來鄞縣時,鄞縣沒有縣學,而鄰縣慈溪早就創(chuàng)立??h治附近有一所唐代建造的孔廟,王安石把孔廟作為學校,建起了鄞縣的第一所官學(地址就在今天的市第一醫(yī)院)。他多次寫信聘請明州“慶歷五先生”中的杜醇、樓郁、王致、楊適等人任教。創(chuàng)立縣學后,鄞縣的學風明顯好轉(zhuǎn)。此前,鄞縣進士數(shù)量不到 20 人,而在王安石辦學后人數(shù)大增,尤其到了南宋。據(jù)《鄞縣進士錄》記載,宋代鄞縣共有進士 730 人,其中北宋有 129 人,南宋則有 601 人。
三年后王安石得到升遷,任舒州通判。此后,人世滄桑,宦海沉浮。他官至丞相又兩次罷相。由于變法觸動官僚豪紳的利益,障礙重重。而且,跟隨他推行變法的人,好幾位人品堪憂,遭人詬病,最終變法失敗了。
他離開鄞縣后再也沒回來過,而鄞縣的老百姓,卻給他造了生祠。很多堤、塘、嶺、閣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千年以來,經(jīng)綸閣、實圣廟、靈佑廟、忠應廟、遺愛廟、崇法寺、廣利寺、王安石公園等建筑,都與他有關(guān)。有的地方還改名為安石鄉(xiāng)、王公塘。
以改革聞名于世的王安石,歷史上毀譽交加,難以定論,但他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巨大的。他對寧波,確乎是遺愛在民,澤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