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元
鄉(xiāng)國勃興,必依山水之盛旺;人文森蔚,實結百業(yè)之機緣。一水如龍,逶迤于東方遠域;萬靈毓秀,盤薄于野壑林原。滾馬嶺下,巖泉汩汩,綠樹叢中,細水涓涓。收山溪沙浦之流,合成一脈;納長河廣浸之浪,終涌巨瀾。蕩蕩粼粼,奔騰千里。溶溶沃沃,潤溉萬年。壯哉小遼之水,滋榮人文靈液;雄哉渾河之風,飽鼓盛世檣帆①。
沃野江湖,乃物競天演之佳域;向陽爽處,實殖繁群育之居垣。水流有意,情屬獨專。先民慧眼,取境恒安。于是新樂人群,獵狩行漁,建沙坪之妙境;制陶筑屋,起臨水之家園②。商周之際,廣野無邊。東胡貊之族侶,飲牧兩遼之潺③。燕拓東疆,候城初置障塞④;漢承秦制,都尉長設行轅⑤。襄平固守,玄菟三遷⑥。勾驪犯境,名將出關。陳禪聲威,常令夷軍遠遁⑦;蔡諷忠勇,迎敵塞上身捐⑧。胡馬驍騰,踏渾河之濁浪;漢兵踴躍,挽戰(zhàn)陣之危艱。城池難據(jù),攻守輪番;熄燃無律,烽火凋殘。遼海星聯(lián)百鎮(zhèn),失航沈水一灣。千載吾疆,竟成異域⑨,百年爭戰(zhàn),不見人還!
人生易老,天地常情。大唐盛世,豈容金甌殘缺;智帥雄師,誓挫胡騎憑陵。渡沈水,用奇兵,取蓋牟,下新城。翦滅七百年高夷分裂;光復三千里故土康寧⑩。惜萬頃良田荒廢,痛千村屋宇凋零。時至大遼,移燕云諸邑之民吏,引沈遼州縣之復興。開荒墾土,收百稼之豐稔;筑窯生火,制彩瓷之玲瓏。高起浮屠寶剎,誦傳般若金經。悠悠古史,朝代迭更,遼金隱退,蒙元初登。民族和聚,喜結聯(lián)盟,初置行省一路,啟用沈陽新名。女真高麗,合萬戶之府邸;蒙古漢軍,儀元帥之行營。渾河水旺,風帆入海,馳道通達,驛馬奔行。朱明建制,九鎮(zhèn)遼東為首;翊衛(wèi)邊疆,沈陽中衛(wèi)堅城。金湯永固,功在閔忠。兵聯(lián)外堡,阻蒙旗之襲擾;設防撫順,扼建州之鏖兵。
建州女真,本渾河之驕子;肅慎遠裔,實弟族之精英。罕王大智,誓崛起于草莽;諸子梟強,皆攻略之豪雄。決戰(zhàn)薩爾滸,輕取沈陽城。遠志初酬,立足渾河之畔;宏圖大展,擴建城闕新宮。大政殿配十王亭,殊非漢制;高臺宮居后妃寢,本屬夷風。城拓八門,環(huán)聳四塔;路開井字,通暢齊平。誦經打鬼,金佛供皇家之寺;醮齋授,道冠隱太清之宮。規(guī)模初具,國體衡升。改后金,稱大清,謀克敦,譯盛京。姻蒙聯(lián)藏,大增軍國實力;納叛招降,破解凌厲敵情。基奠父子,太祖太宗,塋丘寶頂,福陵昭陵。前臨澄波照影;后倚天柱排青。時機臻至,山海揮兵。八旗京師定鼎,留都尊崇龍興。于是,渾名不雅,敢膺皇城圣水;濁流有幸,入列八景嘉名。
逝者如斯,三百年彈指而往;云煙過眼,四十載轉瞬消蹤。強鄰得勢,腐弱清廷。甲午兵敗海陸,受辱搏斗狼熊。奉天割地,滿鐵橫行。制改民國,政府無能。謀爆柳湖,關東軍踐踏東省;操縱傀儡,兒皇帝偽坐宸宮。十四年國土淪陷,三千萬鄉(xiāng)老偷生。滿洲省委,喚起全民救國;東北抗聯(lián),長弓齊射狼星。九三勝利,始見光明。遼沈會戰(zhàn),故國新生。從此,千年鎖枷俱解,百業(yè)久廢方興。攔河蓄水,黎庶存活之甘露;鳶飛魚躍,生靈驛動之淵汀。紫蟹塘湖,紅蓮映日;白鷗浦,綠葦搖風。蜿蜒千里,大邑星羅棋布;國際都會,沈陽玉耀珠明。國之長子,建設先行,改革時代,又立新功。驚世潛龍,自河灣探游深海;五代云鵬,出沈飛騰躍長空;北方盾構,碎巖層地底開道;東藥懸壺,調方劑普救眾生。青山入市,高閣摘星。四方拱衛(wèi),一水穿行。懸索長虹,十橋飛架南北;輕帆快艇,百舸破浪長風。東山苑囿,花鮮樹茂;西區(qū)經濟,企巨名隆;宏偉渾南,時風浩蕩;新城沈北,科教蒸騰。月下清音云閣,河畔長跑馬拉松;青春廣場霹靂舞,翁媼園庭太極功。鳳凰歸來,難覓當年樓閣;繆公復起,重賦百詠新聲。悠悠沈水,濤涌千秋澎湃;熠熠新容,市展百代雄風。臨河獻賦,文慚漫翁拙筆;敞抱開懷,情抒家國深衷。千言方就,八韻即成,滿斟高唱,有待群公。
不拒涓涓匯巨流,積沖沃野展平疇。
邊烽未熄爭雄地,濁浪頻推入海舟。
冷月孤城玄菟郡,煙花都會鳳凰樓。
勛功帝業(yè)隨波去,一瀉沉消萬古愁!
注:
①渾河古稱小遼水、沈水。發(fā)源于遼寧省清源縣之滾馬嶺,章黨河、蘇子河、蒲河為其支流,全長915公里。至營口大遼河入海。
②沈陽市北部新樂街區(qū)的渾河古河道坎上,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存遺址,距今7000年。
③東胡、貊皆中國東北古代之少數(shù)民族,分居渾河東西河段地區(qū)。
④戰(zhàn)國末,燕昭王遣大將秦開拓土,于遼東郡北部渾河中段建斥候之城,即今沈陽市初始之基。
⑤漢代遼東郡設三部都尉以固防邊境,中部都尉置于候城。
⑥玄菟郡為西漢武帝所置東方四郡之一。因勢力消長,屢屢內遷,最后定位于今沈陽東郊之上伯官村。
⑦陳禪,東漢名將,初任候城障尉,后升遼東郡太守。
⑧蔡諷,東漢名將,任遼東郡太守,建光元年阻擊高句麗襲擾,戰(zhàn)死于塞上。
⑨高句麗,漢時居遼東之少數(shù)民族地方自治政權,后乘亂坐大,終成邊患,于東晉時自立為國,割據(jù)遼東數(shù)百年。
⑩隋唐時期多次東征高句麗,終于總章元年滅高句麗,光復遼東。
遼境地廣人稀,農工皆弱。遼軍擄匠移民,建州縣,墾農田,遂有中興之勢。如在漢候城焚廢之址,移河北漁陽之民,建沈州城。
元設行省,改沈州為沈陽路,安置朝鮮、女真來歸之部族與漢民同居一城。沈陽之名始于此時。
明代北方設九鎮(zhèn)聯(lián)防,遼東都指揮使司為首鎮(zhèn),下設各衛(wèi)分守。
閔忠任沈陽中衛(wèi)城指揮使,磚砌城堞,深掘城河,防衛(wèi)能力大增。
努爾哈赤為明代授命之建州衛(wèi)指揮使,心懷大志,統(tǒng)一女真各部,組建八旗軍旅,乃起兵反明,史稱后金。
皇太極征戰(zhàn)察哈爾,得瑪哈噶喇金佛,載歸盛京,敕建蓮花凈土實勝寺供養(yǎng)之。
順治入關,定都京師,尊盛京為陪都,或稱留都。
日本戰(zhàn)勝俄國,奪取南滿鐵路,強占兩側土地為附屬地,警政諸權皆歸日本。
20世紀50年代于渾河中段建大型水庫,名大伙房水庫,為沈撫二城數(shù)百萬人口之水源。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參與中國深海潛水器蛟龍?zhí)栐O計制造。
清代詩人繆潤紱曾撰《沈陽百詠》竹枝詞以記誦盛京民俗風情,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