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同
(青州市東夏鎮(zhèn)農業(yè)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山東青州 262514)
隨著我國農業(yè)科技改革的推進,高產技術逐步普及和推廣,人們對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對栽培技術的應用越發(fā)看重,傳統(tǒng)的大姜栽培大都以經驗為主,栽培的過程較為隨意,這樣的方式無疑限制了大姜的產量,也降低了栽培的效率,大姜的質量優(yōu)勢也不再明顯,對提升經濟收益的幫助微乎其微,所以必需合理認識大姜栽培技術,從大姜選地、選種、播種、田間管理再到儲藏等方面入手,通過優(yōu)化栽培環(huán)境,提升大姜生產質量和產量。
在大姜的栽培過程中,栽培地的選擇也是不可忽視的,結合大姜的生產特點,科學、合理的進行選地。大姜在生長過程中,根系不夠發(fā)達,在土壤中扎根不深,并且受到根系影響,其吸收水分、肥料的能力較差。所以在選地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方面的影響,選擇保水、保肥能力強、土層深厚、便于澆灌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此外,還要注重土壤酸堿度的控制,pH在5~7是最好的,且要在3~4年更換土地,以保證土地的養(yǎng)分和瘟病傳播。選地完成后,在選好的土地上進行建棚,建棚的過程中需嚴格參照標準。一般條件下,大拱棚的高度處在1.8~2.2 m之間,大拱棚的寬度控制在12 m左右,長度則根據種植地的長度而定,但應盡可能保障長度超過50 m,建棚的規(guī)劃要提前準備好,準備好建棚需要的材料,以保證建棚工作的順利開展。
合理的進行選地后,就需要對所選地塊進行整地,整地的時間應是前茬作物收獲之后進行,對土地進行秋耕或是冬耕,在天氣轉暖的時候,土地逐漸解凍,這時對土地進行2次或3次的細耕,整地的目的是保障土壤的松軟度和土壤深度,為大姜的扎根做好基礎準備。
整地結束后,再進行施肥工作,施肥的種類和數量要結合土壤肥力來綜合決定,不宜過多或過少,正常情況下,以5 000 kg/667m2腐熟有機肥的準則進行施肥。然后在根據土壤的pH值進行適當調整,加入土壤調理劑和中微量元素。腐熟有機肥和土壤調理劑等都灑在土壤中后,要對土壤進行深翻,深度要超過30 cm,翻地后再將地塊整平,根據實踐經驗所得,大姜延長生育期高產高效栽培打姜溝前大化肥的使用十分關鍵,尤其要控制好施肥的數量和施肥的方法。
首先,在施肥的數量方面,確保氮磷鉀含量45%以上硫酸鉀復合肥不低于150 kg/667m2,具體的氮磷鉀含量還要根據大姜對于養(yǎng)分需求的規(guī)律和土壤中養(yǎng)分含量來決定[1]。要想獲取高質量、高產量的大姜,就要提供相對應的土壤養(yǎng)分,后期追肥的效果不如土壤養(yǎng)分來的迅速,且單次施肥量過大反而會影響大姜的生長。其次,注意施肥的方法,撒化肥要均勻,且在打姜溝之前,撒肥后在地塊上打姜溝。打姜溝一般情況下都利用打溝機,深度控制在25~30 cm,溝距離應控制在65~70 cm之間,這樣的施肥方法能保障肥撒在土壤中,而不是撒在溝底,化肥都會分布在大姜的周圍,均勻的被根部吸收,不僅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還能保障化肥的均勻,即便施肥過程中,肥的數量過多,也不會引起嚴重的肥害,同時后續(xù)的追肥也能盡可能的減少,降低施肥成本。
對于大姜的栽培來說,選地、整地和施肥都只是基礎工作,是為大姜的生長提供條件,而大姜產量和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是大姜的品種,所以為了提高產量和大姜的品質,選種的過程必須充分重視起來,選種的原則是植株高大、長勢較快、基桿粗壯且葉片肥厚的品種,其次是要在注意種子是否飽滿和具有光澤,此種大姜更受市場歡迎,符合市場需求。除此之外,就是要注重品種的栽培潛力,潛力大的品種無疑利于產量的增長。例如選擇萊蕪大姜,這一品種不僅長勢較快,且具有良好的增產潛力,市場的需求量大。在選種的過程中,如果大姜的品種良好,應注重開發(fā)系統(tǒng)的種植,加大生產規(guī)模,這樣的方式利于打造大姜品牌,從而更好的栽培和銷售。
大姜播種的時間要結合氣候條件而決定,根據栽培經驗來說,大多數情況大姜的播種時間在每年的3月25日—4月5日之間。在進行播種時,需要注意的是播種密度的控制,棚內的大姜播種密度應大致控制在4 700~5 000株/667m2,按照這樣計算,大姜的株距應控制在25 cm左右,行距控制在65~70 cm左右[2]。大姜播種前,在溝底撒80 kg/667m2的生物肥,生物肥盡可能抑菌種類多、活性強、含量高,與此同時,在施加生物肥時施加殺蟲劑,降低蟲害對產量的影響。在進行播種時,大姜的芽眼要橫放或豎放,姜芽應以45°角的方式進行斜放,注意所有的姜芽方向都是一致的,然后用土覆蓋姜芽,在此之后,噴灑專用除草劑,統(tǒng)一進行扣棚,保障棚內溫度。
在棚內種植大姜,就是為了給大姜提供優(yōu)質的生長環(huán)境,所以要通過合理的管理,使其各方面得到保障,從溫度方面,正常情況下,白天棚內溫度應控制在25~28℃之間,棚內的溫度不能高于30℃,晚上的時候棚內溫度控制在17~18℃之間,溫度不能太高,也不能過低,否則將影響大姜的生長,溫度的控制可以通過放風的方式進行。同時,為了防止溫度變化過大,將大拱棚的膜由上而下逐漸放開,等到夜間溫度逐漸升高后,在將棚膜逐漸揭開,同時還要在大拱棚的上方鋪設遮陰網,防治溫度過高。
從肥料需求方面,肥料的高效供應是大姜增產的重要保障,雖然大姜生長對肥料需求較大,但也要注意肥料的合理施加,過量的肥料反而會阻礙大姜的生長,即加大了成本,也降低了經濟收益,要注重科學施肥,后期追肥應以硝酸鉀和硝酸鈣搭配使用。
然后是水源的灌溉,無論是何種農作物,水源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保障水分的合理供應,以最佳的方式進行灌溉[3]。在大姜的苗期,應均勻的進行供水,這時灌溉的方式應注意次數和濕度控制,苗期的澆水頻率不宜過多,控制在一個月3次左右即可,土壤濕度控制在65%~70%左右,經過了苗期后,大姜處在迅速生長期,這一階段的澆水頻率應適當增加,每周澆一次水,且土壤濕度隨之增加,澆水方面不能過于死板,而是要結合大姜的生長情況,適當改善澆水頻率和澆水量。對于處在生長期的大姜,不僅是要控制澆水,還要適當進行培土,對大姜的第一次培土可以和追肥一起進行,將土壤的位置適當變化,第二次培土和澆水一起進行,第三次培土加深壟面的厚度和寬度,為大姜根部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養(yǎng)分條件。
最后就是蟲害、病害的防治。病害、蟲害對產量的影響較大,所以病蟲害的防治較為關鍵,目前大姜常見病害有炭疽病、腐爛病和斑點病等,主要蟲害包括小地老虎、黏蟲等,這些病蟲害要以預防為主,盡可能的減少藥劑使用,藥劑使用對大姜的生長也有著一定影響,以預防的方式控制病蟲害。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逐漸變化,天氣也在慢慢變冷,所以寒露后霜降前將已經解開的棚膜重新扣上,保持棚內溫度,同時撤去遮陰網,扣膜之前也要對大姜進行一次澆水和追肥。
大姜栽培最后的環(huán)節(jié)就是采收和留種,采收工作的開展要結合大姜的生長情況,其符合相應標準即可進行采收,并且在采收的一個星期之內,追加一定數量的尿素,以提升大姜種植的品質[4]。在采收的過程中,需注意采收的方式,不能破壞大姜的莖塊、減少大姜水分損失,提升大姜的新鮮度,從而促進大姜的銷售,在采收的半個月前,都不能再使用任何的化學藥劑。
留種指的就是為來年的大姜種植預留健壯姜塊,可以將其放在專門的留種土地內進行栽培,在生長過程中適當的增加鉀肥數量,減少氮肥數量,并且在大姜種植田間選取長勢最好的植株,保障姜塊沒有受到病蟲害危害,經過處理后進行儲藏。一般情況下,大姜都是儲藏在地窖之中的,地窖深度控制在6 m左右,要控制的因素是地窖的溫度、濕度,溫度相對來說變化較小,空氣濕度超過90%,這樣的環(huán)境利于大姜儲藏,同時在儲藏之前,要對地窖進行清掃,通過噴灑殺蟲劑進行消毒殺蟲,減少儲藏過程中的損壞,在大姜儲藏在地窖后,要注意及時通風換氣。
綜上所述,大姜有著多方面的用途,合理運用大姜高產、高效的栽培技術,能顯著提升大姜產量,以更好的滿足食用、藥用的需求,進而提升大姜栽培的經濟效益。目前大姜的栽培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影響著大姜栽培的效率和產量,所以在大姜栽培的過程中,應從多個角度出發(fā),選地、選種、播種、田間管理這些環(huán)節(jié)都要充分重視,進一步完善大姜的栽培過程,對大姜栽培技術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確保大姜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