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覽是大眾文化形態(tài)表現(xiàn)方式,也是一種視覺藝術形態(tài),是實現(xiàn)活化文物表達的必然途徑。本文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展覽設計經(jīng)驗為例,對如何創(chuàng)新性展覽以實現(xiàn)“文物活起來”進行相關討論。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展覽
一、研究背景及“活化”文物表達的意義
波瀾壯闊的文化建設實踐中,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溯源是力透紙背、意味深遠的篇章。“讓文物活起來”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新風向,諸多博物館興辦展覽,一時之間成為潮流,順應了社會主義新時期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
從現(xiàn)實背景分析“活化”文物表達的意義,其可以促使歷史文化有效傳承與廣泛傳播,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時將中國文化向世界推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建立在文化的繁榮興盛以及人民的文化自信上的。博物館文物是歷史與文化的綜合載體,其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的推動、多元文化的融合均有重要意義。現(xiàn)如今,博物館現(xiàn)有文物資源最有效地挖掘與利用方法仍然是博物館展覽,而要想在維護文物安全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物的價值與意義,就不能孤立博物館或文物單獨地去看,而是應當從社會、歷史等多方面內容入手,采取多種方式直觀地展示或傳遞文物深層次的意義,從而提高文化傳播深度與廣度,提升國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度與自信度。
二、博物館“活化”文物表達的展覽方式創(chuàng)新
(一)豐富展會布局方式,提高觀賞興趣
能否吸引參觀者觀賞的前提乃其是否有興趣予以關注,因此要豐富展覽形式,增強觀賞興趣。
首先,博物館應當從布局上優(yōu)化,制定文物陳列展覽的主題,隨后基于擬定的主題調整展覽布局,為視野范圍內的所有事物構筑不同層次。例如,川渝地區(qū)有博物館以“三國”為主題,將符合三國朝代設定的文物加以收集,選擇與“巴蜀文化”有關的文物藏品,根據(jù)文物藏品的特點進行再設計,如汲取“八卦陣”的特點,采用其中某一軍陣進行陳列展覽的布局,同時,還可以結合博物館的梁柱結構,豐富結構多樣化,使其根據(jù)層次感,突出展覽重點,采用這種方式布置可以提高展覽的創(chuàng)意性,可以讓參觀者了解陳列展覽主題,提高對文物的關注度,展覽的觀賞性自然有所提升。
其次,博物館可以在布局基礎上進行組合,先行創(chuàng)造多種類型的布局,再結合不同布局設計,加之點綴性的設計,強化文物陳列展覽的觀賞體驗。例如,河北某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主題是“楚漢時期”,博物館可根據(jù)“楚漢爭霸”典故,根據(jù)場館布局找出中心線并設計為河流狀,表示“楚河漢界”,將楚國與漢國的文物分別設置在中心線的兩側,同時根據(jù)軍陣排位,可以在場館地面設計人物圖案,以此代表楚漢士兵,將陳列柜分別放置于人物圖案的軀干位置,即每個文物代表一名楚漢士兵,當參觀者從高處俯瞰時,則可體會到這一設計的有趣之處,主動激發(fā)探索欲,提高文物展覽的觀賞性。同時有專人講解,能夠達到非常豐富的觀賞體驗,發(fā)揮更直觀形象的教育作用。
(二)開展專題展覽,細致表達文物
由于基本展覽限制,歷史文物與典故精粹往往無法經(jīng)由該方法進行詳細敘述,許多有價值的圖片與文化都無法得到展示。而策劃并開展專題展覽則可以首先選擇一個主題或者一個方面,對文物、典故等進行整體敘述,補充基本陳列無法展現(xiàn)的內容。以筆者所在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常設展覽中2021年新開的專題展會“巴蜀漢代雕塑藝術”為例,主旨是對原有“漢代雕塑藝術”的改造升級,共展出石闕、畫像石、畫像石棺、畫像磚、陶俑、模型明器等巴蜀地區(qū)漢代雕塑類文物近16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多達47件(套)。改變陳列方式及內容后的“巴蜀漢代雕塑藝術”具有多個看點,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內容設計有創(chuàng)新,選取最能代表漢代雕塑藝術成就的石雕和陶塑為兩大明線,這其中還暗含了一條隱線,即墓前禮儀性石雕(石闕、石柱)→墓室建筑及裝飾(畫像石、畫像磚、花紋磚)→葬具及隨葬品(畫像石棺、陶俑、模型明器),敘事結構較為合理,這也符合漢代雕塑大多與墓葬有關的特點;二是形式設計有突破,從狹小、不規(guī)則的展廳空間限制中解脫出來,通過復原場景、層次設計等方式營造寬敞明亮的氛圍,契合文物展覽的內容文本;三是展品選擇有想法,秉持分類展示與成組集中的原則,保留文物出土原貌,注重文物的寓意闡釋;四是展覽延伸有維度,除了利用基礎的文物展覽、文字說明、圖片展示、多媒體輔助等手段外,館內還設置有社會教育空間以及正在搭建的特色文創(chuàng)體驗區(qū),以此豐富展覽的維度,提高展覽多樣性。通過制定展覽主題,憑借明確具體的主題,多元形式的展陳,完整成體系的展品等特點,吸引觀眾走入博物館,并為其提供沉浸式體驗,琳瑯滿目的展品與涵蓋其前世今生的完整介紹,可以滿足觀眾對特定專題的興趣,而對于隨心參觀的體驗者則給予啟發(fā)。相比基本陳列的淺嘗輒止,專題展覽是完整地剖析一個專題的方方面面,其完整性、專業(yè)性、豐富性自然不言而喻,實現(xiàn)了從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內容、表現(xiàn)內涵等多方面“活化文物表達”的目的。
(三)開展精品展覽,突出文物價值
要想讓文物“活起來”,就應當更加注重文物的本身,重點突出文物的內涵價值。如審美型的文物藏品,其展覽重點即是展示文物藏品本身具備的獨特美感,展示過程中重點強調文物藏品藝術美學與文化價值,給予參觀者美的感受與沉浸體驗。這種類型的文物藏品講求的是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因此博物館只需要收藏有足夠多且珍貴的真品文物即可,對展覽的結構性、邏輯性要求反倒是其次。
例如筆者所在館收藏了大量的歷代瓷器,上自商周下迄民國,窯口較為齊全,品種較為豐富,幾乎貫穿了整部中國陶瓷史。我們從館藏的歷代瓷器中精選出這個展覽,由于受展廳面積的限制,最后精選出250余件瓷器展覽,分享中國陶瓷歷史的知識,分享美妙的瓷藝和無窮美感。這一個文物藏品展覽的案例,其目的是為了向參觀者指出文物藏品具備的美學價值,破解文物深藏的歷史文明密碼,展示一個動態(tài)而具有生命力的古典文化,從而讓參觀者可以領悟到古今人民對于美的追求,轉變美學思維,對于中國古典藝術產生自己獨特理解,對歷史文化的內涵與傳播意義有更深的體會,并將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四)開展信息化展覽,提高參觀體驗
得益于網(wǎng)絡數(shù)字化技術發(fā)展,虛擬現(xiàn)實設備成為博物館開辦展覽的新型方法。為給參觀者帶來更為生動、直觀的參觀體驗,筆者所在館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三維數(shù)字化技術、VR全景技術等新型技術,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為大眾展覽呈現(xiàn)館內精品,提高參觀便捷性,提供多樣化的觀賞體驗。再如重慶市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利用AR-VR融合技術,將火焰粒子、煙霧爆炸等景象實際模擬出來,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給參觀者身臨其境的體驗。
以筆者所在博物館中“走進長江文明主題系列展――神秘的巴國”這一虛擬展覽展會為例(見圖),可通過官網(wǎng)或微信公眾號途徑,進入虛擬展覽模塊并選擇其中一個展會后,其顯示頁面的最上方有“目錄”導航欄能隨意點擊到任意場景,下方有所處場景縮略圖、地圖、自動播放或人工操作、展品欄、VR體驗、切換顯示頁等多個按鈕,點擊頁面對各個文物展覽區(qū)設有帶提示的發(fā)光“箭頭”“圓圈”地標,地標即可跳轉展覽區(qū),再次點擊光標可跳出該文物的詳細介紹,與真實場景無二。如此,通過線上即可觀看展覽,滿足了參觀者多種觀賞需求,實現(xiàn)了足不出戶也能參觀、吸收到更多的歷史文化,提高了展覽的豐富性。筆者所在館的工作人員曾對參觀者做過隨機訪談調查,90%以上的參觀者表示線上展覽的功能強大且豐富,能實現(xiàn)隨時隨地參觀文物或歷史典故。這說明這將成為博物館展覽模式創(chuàng)新的新途徑,各地區(qū)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應予以重視,以此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文化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勵小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tǒng)文化和文物保護重要論述精神 努力做好文物工作[J].時事報告(黨委中心組學習),2015(02):92-106.
2.趙建超.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創(chuàng)新與啟示[J].理論月刊,2018(01):28-32.
3.許瀟笑.讓文物“活起來”:策展再塑博物館的社會表達方式[J].東南文化,2020(03):151-156.
作者簡介:
卓玲,單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展覽展會工程/文創(chuàng)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