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俊淇
在弘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生命力信念的時代背景下,為響應國家發(fā)揮檔案價值的工作部署,檔案館、博物館等文化部門都積極著手開發(fā)檔案文化資源,以文字為介質向受眾傳遞檔案文化內容與價值。如今步入數字時代,印刷媒體、網絡媒體等動態(tài)圖像形式的媒介逐漸廣泛應用,由西方社會興起的視覺文化也隨之傳入我國。文化正逐漸擺脫以語言和寫作為重心的常用方法,人們逐漸將目光聚焦在視覺上。視覺文化傳播路徑是經由視覺媒介傳播實現文化信息的傳播[1]。從傳播學分析,視覺文化可以使受眾準確直觀地理解符號傳達的信息。視覺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形態(tài),可經由符號、圖像、影像等視覺方式被受眾認知,但現實中多數文化機構的傳播方式相對機械化、局限化、形式化。以黑龍江省博物館為例,該館以文創(chuàng)產品為依托開發(fā)檔案文化資源,但產品品種單一,例如鑰匙鏈、徽章等產品創(chuàng)新性較弱,并沒有結合當地特色進行創(chuàng)意開發(fā),傳播方式為被動式放置柜臺展覽。
理性認識層面,不少學者系統(tǒng)性地分析了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存在的問題,比如專業(yè)人才的不足、財力補給缺口以及檔案館管理體制的弊端等。本文將以視覺文化為起點,分析開發(fā)檔案文化資源的可行性,依據尚未解決的關鍵問題闡發(fā)視覺文化視角下如何進行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工作,最終實現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
2020年11月6日召開的“第七屆全國高校青年檔案學者學術論壇”上,四川省檔案館副館長周書生認為,檔案館開展的文化建設工作中仍存在“開放不足、創(chuàng)新不夠、手段滯后”等問題,建議工作重心放在檔案宣傳、檔案影視等機制上。視覺文化的真正價值在于,將傳統(tǒng)形式的文化資源轉變?yōu)橐钥梢晜鞑橹匦牡挠跋裥螒B(tài),使文化資源脫離空間限制,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廣泛傳播。因此,開展檔案文化資源視覺化工作具備使其傳播效率產生質變的條件。
1.傳播工具視角——打破時空限制,提高流通效率。視覺文化廣義上的發(fā)展對象為大眾傳媒,傳播工具可分為廣告、電影、社交媒體等。一方面,大眾傳媒具備的信息多格式特征使信息的呈現方式多元化且格式開發(fā)工具也豐富多樣。例如,可免費提供格式轉換服務的“格式工廠”“魔影工廠”“視頻轉換大師”等APP。這些媒介可將置于檔案館的實體檔案資源轉化為遠程可視形式,為多種形式的檔案資源呈現提供便捷式服務。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強大的即時通訊及轉載功能,可為受眾提供線上交流平臺。2017年3月,藝術檔案APP問世,旨在為用戶提供檔案藝術品的歸檔與整理等服務,成為掌上檔案藝術可視化交流平臺。其主界面包含“我的檔案”“檔案轉移”等服務,使檔案藝術融入大眾生活。微信公眾號“中國檔案報”也設有專題集萃和漫繪檔案兩個專欄,公眾可閱覽的內容有:兩會專訪、絲路故事、誦讀檔案等與國家檔案密切相關的主題,部分檔案原稿以圖片的形式公開,公眾亦可投稿至《中國檔案報》。
2.運營主體視角——開發(fā)資源價值,傳播檔案文化。檔案館一直履行著求真鑒實對歷史負責、鑒往知來為現實服務的職責,然而這一職責不僅是為了保護檔案實體,更在于保護檔案的內核——文化。不論從宏觀角度出發(fā)的檔案文件所形成的社會職能,還是從微觀角度出發(fā)的檔案描述的具體內容來看,檔案的價值見微知著。
視覺文化信息表現形態(tài)多樣性的特點,能夠實現檔案產物表現形式的靈活性。視覺文化主要形態(tài)為聲像型信息,將遠程檔案館歷史和文化信息提取轉變?yōu)榭梢曅螒B(tài),相比傳統(tǒng)的檔案文化傳播更容易使公眾接受,增加公眾的檔案文化認同感,從而關注檔案產物背后蘊藏的文化價值,也為公眾體驗足不出戶感受文化價值的模式提供路徑。
3.大眾訴求視角——直觀感受文化,縮小文化距離。從視覺媒介的角度出發(fā),社交媒體可使社會公眾與檔案文化資源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封閉”到“開放利用”的過程[2]。社交媒體具備即時評論、一鍵轉載、自主創(chuàng)作等功能,當檔案文化作品憑借社交媒體呈現于大眾時,評論功能尤其能引導公眾表達訴求。評論作為一種認識活動,能夠反映出檔案文化資源的呈現能否滿足公眾需求,這些評論又為其他未見天日的文化作品提供信息和指導,為實現貼合公眾文化需求的工作奠定基礎。
此外,已有檔案館從視覺文化的角度開發(fā)檔案文化資源。例如,上海市檔案館開發(fā)的作品《追憶——檔案里的故事》,通過影像還原了上海的百年舊貌,使觀眾直觀地了解到殖民時期的建筑以及不為人知的畸形生活,喚醒了公眾的記憶與情感,獲取受眾好感的同時縮小了公眾與檔案文化資源的距離。
依托SWOT分析法分析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現狀,S和W著重內部分析,用來分析檔案文化資源自身的特點;O和T側重于外部分析,主要分析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環(huán)境對其產生的影響。
1.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優(yōu)勢分析。
(1)檔案文化資源的史實性。檔案作為構建與保存社會記憶的載體,相比圖書、網絡資料等更具有真實性。真實性是檔案的生命和權威所在,其史料性的歷史價值和還原性得以保障。因此,檔案文化資源在廣泛的信息資源中擁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檔案機構著手開發(fā)檔案文化資源的工作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2)檔案文化資源的共鳴性。不論民間記憶、家庭記憶、歷史記憶還是社會記憶,記憶的來源主體都是人,依附在檔案文化資源上的客體不僅是記憶,背后暗藏的其實是大眾飽含的情感,即一種共鳴。共鳴是指公眾在欣賞飽覽文化作品時與該文化作品意欲表達的內容趨近相同的情感活動。因此,檔案文化資源能使大眾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為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傳播奠定基礎。
2.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劣勢分析。
(1)檔案文化資源表現形式單一。檔案文化的載體多為珍貴文物、名人字畫、史實記錄等,這些載體雖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但多為館藏實體資源陳列于檔案館內,只有少數檔案文化愛好者肯踏入檔案館觀覽文物,加上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薄弱,沒有順應觀眾興趣偏好的同時無法帶給公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檔案機構沒有積極構建與公眾的檔案倫理關系,這種以本館為中心的保管與展覽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工作的全面開展。
(2)檔案文化網絡賬號消極運營。雖然網絡運營模式為檔案文化傳播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但仍舊存在兩類現象:第一,開通社交媒體賬號的檔案館數量稀少。據統(tǒng)計,微博上已注冊并官方認證的賬號有:權威性的CCTV國寶檔案官方微博、紀實檔案以及地方較具代表性的北京衛(wèi)視檔案、南京檔案、撫順檔案官方微博,由此可見,積極投身網絡運營模式的檔案館滄海一粟。第二,已投身于網絡運營模式的檔案館更新內容頻率滯后。更新速度較規(guī)律的賬號多以一個月為周期更新發(fā)表內容,除此之外的檔案館的更新時間停留在2018年甚至更早的年份。綜上所述,處于數字時代的文化產業(yè)仍未意識到時代更迭以及信息更新的頻率之快,仍需積極調整運營狀態(tài),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
3.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機遇分析。
(1)國家政策支持。于2020年6月20日頒發(fā)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三十四條明確指出:“國家鼓勵檔案館開發(fā)利用館藏檔案,通過開展專題展覽、公益講座、媒體宣傳等活動,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边@一變化將大力敦促檔案館的資源開發(fā)工作,指導并規(guī)范檔案文化產業(yè)未來的活動,也為檔案館日后的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工作提供參考。此外,2020年2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高校畢業(yè)生群體的就業(yè)問題,隨后教育廳積極推進碩士研究生擴招工作,其中,多數高校與檔案管理相關專業(yè)招生人數上調20%—60%不等。人是資源開發(fā)的主要組成部分,對檔案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對檔案利用中的文化資源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這一政策有助于培養(yǎng)具備檔案管理專業(yè)知識的預備軍,為今后的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工作踵事增華。
(2)數字技術的推陳出新。數字技術是發(fā)展文化資源和向社會各階層提供高質量服務的一個關鍵要素和基本要素。這是確保迅速有效地分發(fā)、獲取和長期保存檔案材料的重要手段?,F如今,數據集合形式由1D更新為5D,實現數據單方向轉變?yōu)槎喾较?,網絡通訊技術由1G更新為5G,實現FDMA技術向D2D通信技術的跨越,外觀更立體,速度更快捷。這些數字技術的革新使得檔案文化與檔案利用者的交流變得更加緊密,憑借新興的數字技術,檔案文化資源可以以全新面貌面向公眾,資源的展示、保存與利用形式都將得到革新。除此之外,還可以打造集展覽、講解、傳播、服務于一體的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系統(tǒng)。
4.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威脅分析。
(1)檔案文化資源的市場濫用。歷史文化類資源于檔案文化資源的比重不容小覷,但近日被號稱為“亮劍3”的抗日劇《雷霆戰(zhàn)將》未播就被強制下線,原因是該片稱以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卻將戰(zhàn)爭歷史拍成偶像劇,從服化到情景均與歷史大相徑庭,引起主流媒體與大眾的強烈不滿,《人民日報》也對該片不尊重歷史原貌的行為提出批評。許多電影產業(yè)過于看重影視效果而忽視了文化資源的實際效能,檔案文化資源被過分美化,依據檔案文化資源所開發(fā)的制作不規(guī)范的現象層出不窮,能否有效遏制檔案文化資源濫用的亂象,也將是對檔案相關部門風險管控工作的巨大考驗。
(2)文化資源意識的缺失。近年來,檔案機構雖逐漸增設面向社會記憶、大眾生活、民風民俗等的社會生活信息,但公眾對舊時檔案機構的館藏內容依舊存在刻板印象,導致公眾缺乏自覺挖掘文化資源的觀念。多數檔案機構文化資源開發(fā)不足,往往沒有能力甚至根本沒有開展挖掘工作。檔案機構加強檔案文化引導性的意識稍顯薄弱,未將文化責任和文化作為綜合研究工作納入主流,無法激起公眾進行檔案文化資源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結果便演變成公眾文化資源意識的缺失,這樣的結果對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往往是不利的。
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工作與其依托的呈現方式、媒介運營、用戶反饋等多方面的因素緊密關聯。面對視覺文化這一靈活的傳播視域,檔案部門對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如何進行創(chuàng)新工作,如何活化、可視化檔案文化資源,本文提出以下幾條路徑。
1.全息技術助陣資源活化,加大視覺沖擊力度。全息技術是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高科技文化產品。5D技術是以電腦數位建立的3D立體場景為基礎,并使用視覺效果將3D場景分為左右兩個熒幕,以及使用偏振片為投影熒幕提供視覺照明,以擬真外觀來建立相片擬真影像。目前面向公眾的5D全息技術場所除了5D影院,還有全息宴會廳,對于公眾而言有強大的吸引力。那么如何將其應用于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工作,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據清宮檔案描述,乾隆是中國歷代壽命最長的皇帝,有專家表示長壽的秘訣很大程度上是乾隆皇帝的飲食,也就是皇家食譜。但這類檔案文化資源塵封在檔案館中,公眾難以接近食譜原稿,同時對陳舊枯燥的文稿缺失研究興趣。而全息技術以其立體真實性、存儲信息容量大、數據準確等特點,能夠實現食譜實體化,基于全息投影技術以餐廳的墻面、地面、餐桌等為投影載體,將食譜以做好的形態(tài)還原在餐桌上,而且還能根據不同的需求,打造不同的場景效果,讓公眾體驗身臨其境的氛圍。
2020年11月,深圳市至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舉辦《清明上河圖》真跡全息互動投影特展,投影的內容是可互動、可操作、立體可視的。據工作人員表示,強大的科技感比起傳統(tǒng)的平面展現方式,更加吸引公眾的眼球,引起過往人群的圍觀,達到比較好的展示效果。這項突破表明將全息影像技術運用到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的工作中是可行的,可以給公眾帶來全新的視覺盛宴。
2.短視頻趨和大眾偏好,加大傳播力度。短視頻是指放送時長不超過15分鐘的視頻,主要用于智能移動設備上的快速拍攝編輯和優(yōu)化編輯[4]。它們被允許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共同使用與透明地實時編輯新視頻,這些平臺將字幕、音頻和視頻結合在一起,這樣直觀、三維的效果,能夠滿足用戶的演示、交流等需求。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APP雖有官方檔案局、館入駐,例如漳州檔案為漳州市檔案局官方賬號、西安檔案為西安市檔案館官方賬號,但事實上相比自媒體類賬號,檔案館類抖音賬號屈指可數,加上更新頻率低導致傳播效果欠佳。根據短視頻的傳播模式,大概會分為以下幾個傳播過程。
(1)平臺智能推送。推送的基礎是賬號作品頻繁發(fā)表或者賬號影響力巨大,這就需要檔案館積極運營短視頻賬號并經過官方審核。
(2)用戶自主創(chuàng)作。檔案文化資源不僅收藏于檔案館,在民間也有部分收藏,熱愛投入創(chuàng)作的資深用戶受官方賬號傳播作品的影響,將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檔案文化資源的傳播工作中。
(3)用戶的一對多傳播。用戶會將感興趣的作品通過平臺的一鍵轉發(fā)功能分享到自己的生活圈,向更多的公眾傳播視頻傳達的內容,用戶既是檔案文化的接收人,同時也是鮮活的傳播載體。
除此之外,短視頻平臺還增設了一鍵購買的功能,也就是說,用戶在觀看描述檔案文化視頻的同時可以在該平臺進行購物。檔案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作為檔案文化資源的部分實體,如故宮博物院開發(fā)的朝珠耳機、帶有玉璽字樣的手賬、朕亦甚想你折扇等文創(chuàng)產品,吸引了多數年輕群體與文化愛好者。檔案館賬號可以在描述產品與檔案歷史內容的視頻內掛上鏈接,使用戶感受歷史文化信息的同時也可以購買高附加值的檔案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3.培養(yǎng)視覺管理人才,成就檔案資源數字化。視覺文化下的檔案資源開發(fā)創(chuàng)新工作離不開技術的應用,當前檔案管理人員雖具備應有的專業(yè)知識和檔案管理技能,但可視技術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那么建設一支檔案文化資源視覺化的技術團隊是至關重要的。檔案館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進行內部檔案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聘請專業(yè)的技術開發(fā)人員使館內人員掌握新技術,與此同時及時更新館內數字設備以便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考慮直接引進高新技術人員于館內,更高效迅速地開展檔案文化資源的可視化工作。
總體而言,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創(chuàng)新工作是滿足視覺時代需求必不可少的選擇。從視覺文化的角度來看,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創(chuàng)新應適應用戶需求,并根據視覺技術和檔案創(chuàng)造價值的潛力加以發(fā)展,從而使檔案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