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劉 安 等
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瓱o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無,實出于虛,天下為之圈,則名實同居。音之?dāng)?shù)不過五,而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和不過五,而五味之化不可勝嘗也;色之?dāng)?shù)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故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亭①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于公。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損其思慮。約其所守則察,寡其所求則得。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形而不明;以知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是故圣人一度循軌,不變其宜,不易其常,故凖循繩,曲因其當(dāng)。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98年版《淮南子集釋》)
【注釋】
①亭:停勻妥帖,適中均衡。
【譯文】
清靜是德的最高境界,柔弱是道的精華要害,虛無恬愉,萬物之所用。……它無形卻能產(chǎn)生有形,無聲卻能形成五音,無味卻能生成五味,無色卻能形成五色。所以說有形來自無形,實體出自虛空。將天下歸于一隅,使名實同居一處。音階不過就是宮、商、角、徵、羽,但用這五音調(diào)配出來的聲音卻美妙動聽;味道不過就是甜、酸、苦、辣、咸,但用這五味調(diào)配出來的味道卻美味可口;顏色不過就是赤、黑、青、白、黃,但用這五色調(diào)配出來的顏色卻美妙無比。所以就音調(diào)來說,宮調(diào)確立則五音便成;就味道來說,甜味確立則五味便成;就顏色來說,白色確立則五色便成;而對“道”來說,“一”之確立則萬物就形成?!缘谩暗馈闭咧卫硖煜拢]塞目耳,滅毀紋彩,廢棄智慧,依道而行,與民眾一律公平對待。他簡化職守,減少追求,排除欲念,去掉嗜好,儉于思慮。簡化職守則容易明察,減少追求則容易滿足。相反,如果過分任用耳目視聽則勞累身體且不明智;如果過分憑借智慮理事則勞損心神且無功效。因此圣人一貫遵循法度,不輕易改變適宜的常規(guī),遵循法度準(zhǔn)則,盡力依順事物的本性。
【簡析】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哲學(xué)著作,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chǔ)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于道家。《淮南子》又稱《淮南鴻烈》,東漢高誘《淮南鴻烈·解序》中解釋說“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如道一樣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從《原道訓(xùn)》來看,《淮南子》的天道觀念與老莊一脈相承,尤其堪稱老子“道論”的大力闡發(fā)。本選段第一句“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高度概括了老子的“道德”觀念——一般認為《老子》一書最為核心的五個概念為“自然”“無為”“虛靜”“柔弱”“不爭”,本選段則先闡發(fā)“清靜”“柔弱”“虛無”的道德之用,進而深入探討天道無形、無為而無不為的原發(fā)性與作用,最后將天道落實于人道,指出通過體悟這樣的天道,得道者治理天下,應(yīng)該簡化職守、排除欲念,遵循法度準(zhǔn)則,盡力依順事物的本性,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居上位者身心勞苦而又沒有功效的錯誤治理方式。《淮南子·要略》曾高度概括《原道訓(xùn)》旨在通過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了解福禍發(fā)生的順序,行、止的利害關(guān)系,最終實現(xiàn)面對千變?nèi)f化的情況都能處理得游刃有余,仿佛把一切都在股掌之中,且自得其樂的理想效果。顯然,其中的關(guān)鍵便是要效法天道、遵循萬事萬物自身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避免胡作非為才能實現(xiàn)看似安樂無為而實則無不有為的大治局面,這正是老莊哲學(xué)的精髓,《淮南子》一書可視為漢初黃老思想與政治的理論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