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男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物,他被北極人稱呼為“來自中國的因紐特人”。北極理事會非常感謝王建男先生所做的巨大貢獻。
——摘自北極理事會代表布里蘭特在頒獎典禮的致辭
如果要給王建男貼一個標(biāo)簽,他現(xiàn)在更愿意接受“北極人文觀察家”。
在進入北極之前,他學(xué)過版畫,當(dāng)過搬運工、農(nóng)民、中學(xué)教師、攝影記者、哈爾濱日報社社長、上市公司CEO。
有人說他太任性,也有人說他是英雄。但是王建男說:“他們都不懂我?!彼X得自己唯一得天獨厚的幸運是擁有志同道合的妻子,唯一值得自夸的品質(zhì)是對“看準(zhǔn)的事兒”鍥而不舍。
2005年至今,王建男在妻子的陪同下,使用大眾攝影器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田野調(diào)查的方式從事“環(huán)北極人文生態(tài)攝影觀察”。十多年來,他們已25次進入北極八國,踏查了北極理事會確認(rèn)的北極人文區(qū)(AHDR)186個原住民聚落,拍攝了約7萬幅紀(jì)錄攝影作品,撰寫了150萬字的觀察手記,并記錄了大量視頻素材,成為世界上踏查北極原住民聚落最多的攝影家與觀察家。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王建男,仍然心存當(dāng)年走進北極時的夢想:用20年時間建立起一個權(quán)威、真實的北極影像數(shù)據(jù)庫。
2014年1月,王建男獲“2013·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中華文化人物”每年在全球華人中評選十人,莫言、馮驥才、星云大師、鄭小瑛、宋祖英等都曾獲此殊榮。
北極原住民聚落的人文觀察
1950年,王建男出生在哈爾濱。他讀書的時候,蘇聯(lián)就是“國際”,與蘇聯(lián)相關(guān)的文化藝術(shù)作品鋪天蓋地,甚至被編入教科書。在這樣的氛圍中,高爾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形象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文學(xué)領(lǐng)域。
無論人們?nèi)绾卧u價那段歷史,反正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這段話已經(jīng)刻在了王建男的心里:“當(dāng)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p>
“為了避免回首時的悔恨與羞愧,就必須要爭取多幾種活法。多一種活法,就等于多了一次人生?!蓖踅姓J(rèn)為這是他在生活中不斷突破自己的初衷。
2005年,55歲的王建男在加拿大論壇上看到由五個朋友駕車從加拿大育空領(lǐng)地直抵北冰洋的《北極探險記》:“走過北極圈,橫穿臘子口”“翻越雪山,探索北極之光”“體驗狗拉雪撬”……
這個帖子激起王建男骨子里埋葬已久的探險沖動。妻子呂曉琦曾經(jīng)當(dāng)過兵、做過記者,夫妻二人一拍即合。
他們開始在網(wǎng)上搜索資訊、惡補北極常識、確定行動路線、訂機票、訂旅館、收拾行李、準(zhǔn)備冬裝。這也成了他們今后每次去北極前為期2個月的準(zhǔn)備工作。
人生的每一個“第一次”都意義非凡。第一次飛越北極圈、踏上北冰洋、見到冰核丘的激動;進入北極土著因紐特人的部落,受到了酋長的接待,生食了冰涼的鯨肉;駕駛小排量汽車沿阿拉斯加公路考察了海拔3000多米的克勞恩保護地……這些,王建男歷歷在目。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建男的第一次北極之行就遇到了因紐特人部落的酋長羅杰·格魯本。
在機場見到羅杰時,他頭戴棒球帽、身穿夾克衫、腳蹬高筒厚底皮靴,人高馬大。
這和王建男印象中的因紐特人“吃生肉、穿獸皮、住雪屋”的形象截然不同。“北極地區(qū)有十幾個土著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dāng)屬因紐特人與薩米人。因紐特人,就是我們通常稱之為‘愛斯基摩’的民族。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0到15萬因紐特人,主要生活在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和阿拉斯加?!蓖踅姓f。
北緯69°以上的圖克,氣溫曾高達29℃!因紐特酋長頭戴棒球帽、身穿格子襯衫!北冰洋邊的現(xiàn)代化學(xué)校、大型連鎖超市、餐廳、酒吧、臺球室……這些畫面顛覆了王建男對北極的刻板印象,多年攝影記者的經(jīng)歷告訴王建男:他要呈現(xiàn)給世人一個“真北極”。這份因好奇心而成的北極之行演變成一種責(zé)任和使命:將“真北極”傳播出去、留存下來。
采訪中,王建男反復(fù)強調(diào),他是在用照片和文字記錄并傳播一個“真北極”。
“我提出‘真北極’的概念,并非因為存在一個什么‘假北極’,而是針對北極在媒體形象的失真缺位而言。目前,媒體上的北極影像存在兩大缺失:一是人文影像缺現(xiàn)實,現(xiàn)存影像多為100年前探險家留下的影像;二是現(xiàn)實影像缺人文,提及北極,人們想到的是冰山、冰川等自然景觀以及北極熊、海豹等北極動物。事實上,北極不僅有冰川、冰山、冰熊,還有人類;北極人類不僅生活在古代,還生活在當(dāng)代;當(dāng)代北極社會不是雪屋獸皮而是洋房羽絨……這一切在媒體上的缺位,等于將當(dāng)代北極社會的真相屏蔽于受眾的視野之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這是傳媒界和攝影界的一大遺憾?!蓖踅薪忉?。
此后的幾年時間,“環(huán)北極攝影觀察”行動計劃在王建男心中逐漸成形——以紀(jì)錄攝影的方式,對北極八國的原住民聚落進行人文與生態(tài)攝影觀察。
透過王建男的照片和文字,人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苦寒世界里的人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與我們相差很小。
“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低電費甚至免電費,以及家家都有的汽車或雪地摩托,營造了溫暖的居住環(huán)境和出行環(huán)境,使他們不必?fù)?dān)心嚴(yán)寒,穿戴也隨之相對輕便了,如今他們與中國北方居民的穿戴已經(jīng)差別不大了。盡管他們現(xiàn)在幾乎無法通過傳統(tǒng)的漁獵獲取足夠的食物,但因為高福利國家有低保補貼,他們在物質(zhì)生活上基本上做到了衣食無憂?!蓖踅姓f。
北極人類與北極文明
然而,從游牧文明一下子進入后工業(yè)文明,對北極原住民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
“不斷升溫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正在摧毀著北極的人文與自然。走出雪屋進洋房的北極原住民逐步意識到,他們用五千年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正在與萬年冰川一起,融化崩塌……”王建男認(rèn)為,真實記錄下這些不可再現(xiàn)的文明糾結(jié)的瞬間,或許正是他“環(huán)北極”的使命。
王建男的北極著作中,幾乎處處可見文明沖突帶給北極原住民的種種糾結(jié)。
《最后的游牧》第17章,涅涅茨人用他們的方式表達了對游牧生活的依戀:
——在城里生活,感覺不到你是在活著。城里的人就像機器一樣,所做的事兒,必須是社會需要的,很多事情都不是你想做的。
——看看自己周邊,除了鋼鐵,就是塑料,唯獨缺少生命。
——在苔原上生活,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苔原上的涅涅茨人就像鳥一樣,想飛就飛一會兒,不想飛,就歇一會兒。
《在世界的盡頭》第10章,回顧了“到文明社會再教育”的“丹麥實驗”的尷尬后果。
——幾十年過后,這些被“再教育”的孩子不但沒有成為格陵蘭文化變革的典范,反而成為這個社會中一個小而無根的邊緣化群體。他們當(dāng)中有大約一半人酗酒、吸毒、精神疾病、自殺或企圖自殺。許多人英年早逝。
《勒拿河上》第9章,記錄了定居帶來的“圍城”效應(yīng)。
——住在溫暖的房子,不再漂泊,或許是許多游牧人的夢想,也是責(zé)任政府與良心社會的愿景。不過,這個愿景往往就是“圍城”效應(yīng)。一旦真的定居下來,他們才發(fā)現(xiàn),溫暖房子里的集體化生活,不僅使他們失去了“漂”的自由,也失去了“漂”的豐盛:食物配給的不足,因圈養(yǎng)而半死不活的馴鹿,假日才能從事的漁獵……
《北緯66度》第3章,提醒人們“大自然是因紐特的超市”。
——馴鹿、海豹、鯨、北極熊……,食其肉,穿其皮,燃其油。這是因紐特千百年來的文化根基。但現(xiàn)在,這個根基正在遭受挑戰(zhàn):資源開發(fā)引起的變暖使海冰越來越少,大規(guī)模定居帶來的噪音使獵物愈來愈遠。當(dāng)今的原住民社區(qū),人們寧可領(lǐng)救濟,也不愿意跋山涉水去打獵。職業(yè)獵人已成弱勢者的代名詞。
《獵鯨白令?!返?5章,讓人羨慕那“共產(chǎn)主義”的部落冷庫。
——“共享”是北極原住民,特別是因紐特人和楚科奇人的核心價值觀。捕獲的獵物,留足自己的,其余的要與他人分享。一時吃不了的,就放進冷庫里,部落成員以及部落的客人隨時可以到冷庫取。
——“與他人共享”的價值觀和實踐,如今已成稀罕物。幸虧,北極原住民將其“冷藏”至今,我們才得以切身品味原始共產(chǎn)主義的內(nèi)涵。
《因紐特大搬遷》《隱退的薩滿》《冰雪十字架》《最后鹿群的守望者》《火柴盒效應(yīng)》《詩意的暴動》《圍獵麝香?!贰兑粦羧思业臐O村》……一個個看似中性的標(biāo)題,透露出了王建男這位觀察家的困惑與糾結(jié):游牧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誰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更和諧?北極文明與非北極文明,誰主誰客?
兩個人的北極探索
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做自己愛干的事兒。這是王建男的幸福觀。
25次北極之旅,妻子呂曉琦幾乎全程陪同。她是“首席資訊官”:行前龐大枯燥的網(wǎng)絡(luò)搜索主要由她來完成;她是“后勤部長”:每次出行的行李箱都由她打理;她是“廚師”:旅行期間,除有免費早餐的旅館外,一日三餐都由她來做。
然而,王建男對她的最大依賴,莫過于她的胸懷——汽車滑入雪溝中,她和他輪流挖雪清障,忙了一小時。上車后,大汗淋漓的她沒有半句怨言,打開CD機里的評書《三國演義》,陪伴他繼續(xù)前行……
那是2009年10月的事兒,他們的第7次北極之旅。在去加拿大育空領(lǐng)地尋找遷徙的馴鹿群時,他們駕車穿越了北極圈。
丹普斯特公路(Dempster Highway)是加拿大唯一穿越北極圈的公路,約有600公里的砂石路是無人區(qū)。這條路上的車,除了大貨車,就是SUV。而王建男駕駛的卻是一輛2.4升的經(jīng)濟型轎車。
回程,鋪天蓋地的大雪已經(jīng)“溝滿壕平”??床磺迓返耐踅袑④囬_進了路邊的陽溝——這條路上,他們已經(jīng)5個小時沒有見到來往車輛。如果車徹底壞到這里,只能凍死他鄉(xiāng)!于是,王建男夫婦玩兒命自救;于是,“老婆大人”無怨無悔;于是,這對患難夫婦才有了繼續(xù)穿越北極圈的機會。
“推開幾乎被雪霜封凍的車門,雙腳踩在北極圈上,踏踏實實的感覺。此時此刻,偌大蒼穹之下只有我們兩個身影。沒有喝彩,沒有觀眾,相機上滴滴作響的自拍聲就是我們的d小調(diào)第九交響曲。兩個傻家伙像孩子一樣振臂歡呼,我們自己為自己喝彩!”王建男在他的書中如此寫道。
“窮游”北極
搭建一個權(quán)威、真實的北極影像數(shù)據(jù)庫,需要怎樣的拍攝設(shè)備?
王建男常用的相機配置是“大白兔”(佳能5DII+28-300mm變焦頭)。“選擇這套配置,固然有經(jīng)費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負(fù)載能力問題——冰天雪地里的長途跋涉,器材必須輕便?!蓖踅姓f。
“順便說一句,沒有什么相機能夠長時間耐住-40℃的低溫??沟蜏氐奈ㄒ晦k法就是保溫。我沒用電熱包,只是穿了兩層羽絨服,并隨時把相機塞進外層羽絨服內(nèi)。其實沒多大用,因為外層羽絨服里的溫度和外面差不多。最實用的手段應(yīng)該是準(zhǔn)備3塊電池放到貼身的衣兜里,用體溫保持電池的工作溫度,并及時輪換電池?!蓖踅姓f。
作為世界上踏查北極聚落最多的攝影家與觀察家,人們碰到王建男總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租飛機了嗎?雇向?qū)Я藛??有翻譯嗎?有助手嗎?有基地嗎?有后援嗎?
在回答了無數(shù)遍“No”之后,王建男終于明白了,原來在許多人的眼里,去北極只是“土豪”的專利。于是,王建男決定,再給自己增加一項任務(wù)——探索一條屬于平民百姓的北極攝影觀察之路。
十多年來,這條路日漸清晰。比如:使用大眾攝影器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享受電熱杯煮飯,用互聯(lián)網(wǎng)溝通,靠“爛英語”開路。
2013年,丹麥駐華使館舉辦“生命北極·格陵蘭”影展,并向王建男頒發(fā)“促進格陵蘭文化發(fā)展榮譽證書”。
主辦方對王建男說,開幕式的演講,可以選擇漢語,也可以選擇英語。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英語。“面對中外來賓,我的開場白是:今天我選擇用BrokenEnglish(蹩腳英語)演講,目的只是想讓大家體驗一下我是如何用這樣的‘爛英語’走遍北極的?!?/p>
王建男發(fā)言完,臺下一片掌聲——原來,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世上無難事”??!
為了讓王建男的“中國胃”在北極旅途中始終保持舒適,妻子呂曉琦極有創(chuàng)意地摸索出了一套用電熱杯做中餐的方法。他們的行李中能看到電熱杯、餐具、菜板、菜刀、掛面、豆粉、大米、玉米面。每次出門前能裝上滿滿一箱!這個“炊事箱”,不僅占去了每次北極行李額度的一半,也給他們帶來一些樂趣。
2010年,在阿拉斯加的巴羅機場。王建男夫婦托運的行李中有一個箱子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問遍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表示無可奉告。一個半小時后,在人去樓空的行李房里,那箱子又莫名其妙地出現(xiàn)在轉(zhuǎn)盤上,只是箱子里多了一張紙條:“已開箱檢查?!?/p>
“山姆大叔們關(guān)起門來,經(jīng)歷了一個多小時的研判,還是搞不清楚那菜刀、那菜板、那裝在塑料盒里的棕色凝固物體(肉醬)是干什么用的,只能不了了之!”王建男的言語中透著對中國飲食文化的驕傲與熱愛。
在北極的茫茫雪原上,間或可見一種人形堆石,那原本是因紐特人指向狩獵之路與回家之路的標(biāo)記,此后逐漸演變成一種寄托了思念、崇拜與祈福的圖騰。站在人形堆石前,王建男常常會有心靈感應(yīng)。這種感應(yīng)來自那人形堆石所釋放的溫馨,更來自那指路的原始功能——無論是出獵的路,還是回家的路,都是人間正道。
“現(xiàn)在,人形堆石帶給我方向感是:向北,向北,再向北!因為,北極,就是我心中的圖騰!”王建男說。
本文轉(zhuǎn)自2017年11月19日《文匯報》,記者陳佩珍(本刊略有刪節(jié))
2013年起,王建男的北極攝影作品系列展覽先后在哈爾濱、北京、深圳、廣州、大理等城市,以及冰島、馬達加斯加等國家舉辦了22場。其中,北京展的展品全部被加拿大、俄羅斯、丹麥、挪威、芬蘭等國駐華使館收藏。
演講
王建男的北極主題演講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廣州、哈爾濱、西安、青島等城市,以及加拿大、格陵蘭多地舉辦了50余場,電視講座與網(wǎng)絡(luò)直播10 余場。
傳媒
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多次
報道王建男環(huán)北極人文生態(tài)攝影觀察
己出版圖書
《北緯66度》
《真北極,我那16回合》
《王建男攝影作品選集》
果實
■世界上踏查北極原住民聚落最多的攝影家與人文觀察家
■2013·中華文化人物
■中國攝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典藏大展收藏
■北極理事會北極生物多樣性攝影大賽人文類攝影冠軍(作品《鯨灣.2013》,2014年)
■西班牙MLL國際攝影大賽銀獎(作品《鯨灣·2013》,2015年)
■加拿大營養(yǎng)與健康國際攝影公開賽最高獎(作品《最后的游牧》,2019年)
■第一位由中國外交部主辦個人展覽的中國攝影家(《中國與北極》,雷克雅未克,2015年)
■第一位獨立采訪格陵蘭總理和冰島總理的中國攝影家(2013年5月與2015年10月)
■第一位獲丹麥王國榮譽證書的中國攝影家(“促進格陵蘭文化發(fā)展榮譽證書”,2013年)
■第一位登上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廈講壇的中國報人(1999年11月)
■第一位在美國舉辦個人作品展的中國新聞攝影家(《王建男眼中的美國》,紐約世貿(mào)大廈,1996年)
北極理事會北極生物多樣性攝影大賽2014年12月人文類攝影冠軍
2014年,《鯨灣·2013》獲北極生物多樣性攝影大賽人文類冠軍。
2017年,該作品又獲西班牙MLL國際攝影大賽銀獎
最高獎|NHH主席獎
營養(yǎng)與健康國際攝影公開賽
2019·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