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陽貨》篇中,孔子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闭J為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何謂“上知”?何謂“下愚”?孔子看到了人的差異性,提出了“上智”與“下愚”不移的主張,至于“上知”與“下愚”為何“不移”,卻沒有明說。
及至孟子,則在與梁惠王的一段對話中,似乎從側(cè)面回答了這一問題?!睹献?梁惠王上》記載: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在孟子看來,“不能”與“不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一個是能力不夠,非當(dāng)下之人力所能左右;一個是主觀上不愿為,非能力之不足。
明代心學(xué)大儒王陽明先生在繼承孔孟儒學(xué)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開拓創(chuàng)新,獨樹一幟。他曾在與弟子的問答中,提出了對這句話的理解?!秱髁?xí)錄?薛侃錄》中記載,弟子薛侃問:“上知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币痪洹安豢稀钡莱隽岁柮鞯男穆暋T陉柮飨壬磥?,人人都有成為圣人的潛質(zhì),只要力行,都能達成這一理想。在《傳習(xí)錄?錢德洪錄》中記載,一日,王汝止出游歸。先生問曰:“游何見?”對曰:“見滿街都是圣人?!毕壬唬骸澳憧礉M街人是圣人,滿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庇忠蝗?,董蘿石出游而歸。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毕壬唬骸昂萎??”對曰:“見滿街人都是圣人?!毕壬唬骸按艘喑J露?,何足為異?!标柮飨壬f這句話時,是從“良知”之本體的角度而言,現(xiàn)實生活中眾人之所以沒有體現(xiàn)出圣人之質(zhì),在于“致良知”的功夫不夠,也就是缺乏“力行”實踐。因此,陽明先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提出“立志、勤學(xué)、改過、責(zé)善”的告誡,號召諸弟子恭行實踐,知行合一。按照陽明先生的理解,上知與下愚只要肯移,都能成為圣人,何況是普通的大眾呢?正所謂“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山再高,往上攀就能登頂;路再遠,走下去就能抵達”。怕的就是眾人裹足不前,不肯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