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春燕
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對紅色有如此強(qiáng)烈的偏愛。自古以來,紅色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朱門紅墻、紅木箱柜,紅漆器、紅印泥、紅錦旗,婚禮上的紅嫁衣、紅蓋頭、紅蠟燭,本命年的紅內(nèi)衣、紅襪子,春節(jié)的紅包、紅燈籠、紅窗花、紅春聯(lián),還有把大地染紅的紅爆竹……紅,無處不在。
對于早期人類而言,太陽和火象征光明、溫暖、希望和生機(jī),對生存而言極為重要。先民們從中提取出紅色,將紅色與長生不朽、盟信約誓、厭勝避邪等緊密關(guān)聯(lián)。由此,紅色很早就開始出現(xiàn)在中國古人的飲食、服飾、建筑、婚禮等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
食器之紅:朱艷華綺? 丹漆萬千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的一天,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空氣中飄蕩著桑葚和泥土的芬芳,陽光透過密密匝匝的竹林灑落在彎曲的河流上,把溪流變成一條斑駁的花蛇。一盞紅黑色漆羽觴(古代食器,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cè)的半月形雙耳像鳥的雙翼)沿著彎曲的河流順?biāo)隆|晉名士謝安、郗曇、王羲之等人坐在河渠的兩岸,小船一樣的羽觴漂流在誰的面前,誰便取觴飲酒。之后,半醉半醒的王羲之揮筆寫下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絕唱《蘭亭序》。這盞紅黑色的漆羽觴也因此成為文士風(fēng)雅的象征。
中國人最早使用紅色器物的記載出現(xiàn)《韓非子·十過》中,“禹作為祭器, 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nèi)”,即大禹時期的漆器外面是黑色,里面以紅色圖案紋飾,這也是關(guān)于漆器最早的文字記載。從出土文物看,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漆器是距今約7000年前跨湖橋遺址的赤紅色漆弓和河姆渡遺址中的木質(zhì)朱紅漆碗。其中,木質(zhì)朱紅漆碗出土?xí)r有所殘損,但仍能看出形制,令考古人員驚奇的是,木碗表面施有一層薄薄的紅色大漆,微微泛出光澤。此事轟動一時,它不僅證明了我國使用漆器的歷史,更表明了即便在那個為生存而與洪水、猛獸抗?fàn)幍臅r代,先民們也在追求實用與審美的統(tǒng)一。食器中這一抹光明艷麗的紅色,如皓月般清輝萬里,照亮了先民們稚拙簡樸的原始生活。
之后,漆器因原料易得、色澤艷麗、輕巧便利等優(yōu)點而替代了制作繁復(fù)、原料稀缺的青銅器,成為大眾日常器物的主流。在已發(fā)掘的戰(zhàn)國楚墓中,楚國人裝食物的豆與鼎是漆器,吃飯用的勺子、鏟子也是漆器,喝水時也用漆器,就連梳子也是漆器。可以說,紅黑色的漆器滲透在楚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戰(zhàn)國兩漢時期是漆器的繁盛時代,?;韬顒①R墓出土的萬余件(套)文物中,漆器就高達(dá)3000件。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700多件漆器中,作為食器使用的漆盤就有32件。在這些墓葬中,紅黑色的漆器遍及生活各個方面,從小型生活用品杯、碗、盤、茶盞到大型生活用具幾案、屏風(fēng)、馬車等,甚至連死后下葬用的棺槨都是用紅色大漆裝飾。紅色,無處不在。
唐代以降,隨著陶瓷的普及,作為大眾日用品的漆器逐漸式微。至明清時期,紅色雕漆工藝品(又名“剔紅”)及金漆彩繪漆器等開始逐漸出現(xiàn)在在宮廷和貴族生活中,尤其是在清代,由于皇帝的重視和喜愛,從禮儀類的寶座、屏風(fēng)、如意,家具類的桌、椅、柜、幾,到陳設(shè)品的瓶、花觚、尊、爐瓶盒,文房用品的筆筒、筆管、筆匣,再到生活用品的盒、盤、碗、壺等,漆器工藝品遍及宮廷生活的各個角落。
服飾之紅:尊貴吉祥? 千年流轉(zhuǎn)
《春秋左傳正義》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敝袊赜小耙鹿谕鯂敝雷u,歷代服色禮節(jié)分明、尊卑有度,從皇室的色彩傾向到民間的服飾選擇,紅色都占據(jù)了重要地位。紅色,不僅代表著古代禮儀和等級制度,也被賦予了喜慶、吉祥、團(tuán)圓、美滿等寓意。
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色彩體系—赤、青、黃、白、黑為正色,其余為間色。正色是正式場合穿著的顏色,其色彩級別最高。自西周以來,統(tǒng)治階層就賦予了紅色正統(tǒng)、尊貴等文化內(nèi)涵,如孔子曾在《論語·陽貨》中用“惡紫之奪朱”來表達(dá)自己對以邪代正、以異端充正理的厭惡。
在古代社會,紅色是傳統(tǒng)的官服用色,上至皇帝的袍服,下至高級官吏的朝服,皆以紅色為貴。王國維的《胡服考》中記載,“漢光武帝常著絳赤幘”。《新唐書·車服志》中記載,“五品以上緋色”。宋真宗泰山封禪時,“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金輅,備法駕,至山門幄次,改服靴袍”,這個“靴袍”同樣“以絳羅為之”,也是深紅色的袍服。北京故宮南薰殿收藏的15位宋帝畫像中,12位都身穿紅袍,可見紅色是宋代皇袍的主色。
為了維護(hù)紅色的尊貴,宋代曾立法禁止平民男性使用紅色,但對女子和兒童并無限制,民間普遍以紅衣、紅袖、紅裙泛指裝束艷麗的青年女性,如“為公一醉花前倒,紅袖莫來扶”(宋·歐陽修《圣無憂·世路風(fēng)波險》),“池上紅衣伴倚闌,棲鴉常帶夕陽還”(宋·吳文英《鷓鴣天·化度寺作》),“公廚十日不生煙,更望紅裙踏筵舞”(宋·蘇軾《寄劉孝叔》)……
中國式婚禮更是一片紅色的海洋—新娘頭戴紅蓋頭,身著紅色吉服,腳踩紅繡鞋,房前屋后張貼大紅“囍”字,地上鋪著紅地毯,床上放著紅被子,新娘與新郎手牽紅綢,可謂色彩艷麗、莊重喜慶。紅色與婚禮的聯(lián)系最早開始于唐代,傳奇小說《續(xù)玄怪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韋固月夜遇見一位自稱幽冥中人的老者,老者稱自己掌管天下婚姻之事,有條赤繩專系夫妻之足,只要此繩相系,終成夫妻。此后,紅色便和婚姻聯(lián)系在一起。
唐代婚服的主流色彩是“紅男綠女”,宋代在沿襲唐代婚制的基礎(chǔ)上又有所發(fā)展,后期男子開始著深絳色婚服,女子從夫,也開始穿紅色禮服。明代是中國傳統(tǒng)婚服發(fā)展的高峰,朝廷特許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真紅對襟大袖衫”搭配“鳳冠霞帔”的殊榮,從此奠定了中國女性大紅吉服的傳統(tǒng)婚服形制。明清小說中對此多有描述,如《警世通言》第十六卷《小夫人金錢贈年少》中描寫:“這小夫人著乾紅銷金大袖團(tuán)花霞帔、銷金蓋頭?!薄缎咽酪鼍墶分忻鑼懲慕慵藿o監(jiān)生狄希陳時,穿著“大紅纻絲麒麟通袖袍兒”,這是狄希陳的第二次婚姻,第一個妻子薛素姐與他結(jié)婚時,穿著“大紅裝花吉服、官綠裝花繡裙”。沿襲至今,紅色吉服依然是女性在婚禮中必備的禮服。
兒童服裝中紅色更為普遍,最常見的是幾乎每個中國小孩都穿過的紅肚兜。在電視劇《西游記》中,哪吒和紅孩兒就是穿著紅肚兜出場的。天津楊柳青年畫中的吉祥童子也是一個穿著紅肚兜的胖娃娃。很多紅肚兜上還有精心縫制的“五毒”等圖案,父母以此祈愿孩子免災(zāi)去疾、健康平安。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紅色早已褪去了封建帝王賦予的尊貴和權(quán)力等內(nèi)涵,成為吉祥、喜慶、美滿、幸福的象征,紅色服裝也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本命年的紅內(nèi)衣、紅腰帶,老人過壽時的吉服,兒童新年的紅色唐裝,等等。
建筑之紅:畫閣朱樓? 丹楹刻桷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最敢于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尤其是紅色。在古代社會,皇室、官宦或富貴人家多用紅色來裝飾屋宇。如“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中的“朱戶”,本身就指古代帝王賞賜諸侯或有功大臣的朱紅色大門,為古代禮儀中“九錫”之一。同樣,“朱門酒肉臭”中的“朱門”也是指富貴人家的朱漆大門。
在建筑中使用紅色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穀梁傳》中,“禮,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黈”(引用《太平御覽》中的說法,《穀梁傳》原文疑有缺失),即按照禮制,周天子的宮殿中用紅色柱子。漢代宮廷和官府的建筑都是朱門彤柱,以紅色為基調(diào),如阮籍詩云“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張華詩云“甲第面長街,朱門赫嵯峨”,等等。唐代宮廷和官方建筑的裝飾同樣以紅色為主,柱、額、梁、枋等木結(jié)構(gòu)刷朱,墻壁刷白,營造出大氣恢弘而又清新明快的觀感。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親自規(guī)定宮殿的墻壁只能用紅白二色裝飾,以紅色為主,白色作為陪襯和補(bǔ)充。宋徽宗時,開封府“大內(nèi)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凡涉及皇帝的建筑都要用紅色裝飾。宮殿前的臺階飾以紅色,名“丹陛”;宮殿前沒有屋檐覆蓋的平臺多涂成紅色,名“丹墀”。由于紅色涂料使用量極大,朝廷設(shè)置了專門的紅色涂料生產(chǎn)部門—后苑燒朱所,“掌燒變朱紅以供丹漆作繪之用”。民間也紛紛效仿,用紅色裝飾建筑外立面,如宋代《曲洧舊聞》中記載,“河?xùn)|見所在酒壚,皆飾以紅墻,詢之父老,云:‘相沿襲如此,不知其所始也’”,這似乎是商家以醒目的紅色招徠酒客的商業(yè)行為。一些富貴人家也把院墻涂紅,如“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芳草長時寒食天,紅墻低處見秋千”(宋·張耒《二月詞》),“紅墻天阻,碧濠煙鎖,細(xì)雨迷芳草”(宋·晁補(bǔ)之《青玉案》)等。
紅色最著名也最具美感的建筑應(yīng)用,莫過于明清時期的皇宮—紫禁城。在北京城大片青灰色民居中央,以紅黃二色為主構(gòu)成的紫禁城氣勢恢宏、金碧輝煌。黃色是皇權(quán)的象征,而紅色是強(qiáng)大的、護(hù)衛(wèi)權(quán)力的象征,寓意江山永固、生命無限。正是這兩種顏色的大規(guī)模應(yīng)用,奠定了紫禁城的華麗、莊嚴(yán)與雄壯之美。占地72萬平方米的紫禁城,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使用最多的顏色是紅色—大面積的紅色宮墻、宮門,數(shù)不清的紅色大立柱、紅色門窗……在蔚藍(lán)的天空下,金黃的琉璃瓦、紅色的墻體和柱架、白色的臺基和欄板、灰黑色的地面,色彩鮮明、搭配協(xié)調(diào),給人以高雅、壯麗而又威嚴(yán)之感。這種鮮亮明快的色彩組合很大程度上與自然環(huán)境有關(guān),在華北平原秋冬季節(jié)的單調(diào)和蕭索之中,紫禁城顯得瑰麗而富有生機(jī)。
今天,隨處可見城市中的紅色景觀雕塑,綠地中的紅色植物和健身步道,遍布鄉(xiāng)村、草原、森林中的紅色屋頂……星星點點的紅色點綴在中國大地上,點亮了人們的生活。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以紅色的外觀和斗拱造型彰顯了中國的藝術(shù)之美和傳統(tǒng)之美。設(shè)計師選取了最能代表中國的顏色—大氣、穩(wěn)重、經(jīng)典的“中國紅”,使用上深下淺的紅色漸變,使整個建筑呈現(xiàn)出層次感和空間感,極富生氣和活力,這是擁有5000年文明的中華文化和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呈現(xiàn)給世界的“中國紅”。
紅色是太陽的光明,是火的溫暖,是高貴、熱情、喜慶和美滿……它從千年的歲月中走來,記載著中國人的心路歷程,并融化在我們的血液之中。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因這抹無處不在的“中國紅”而更加熱氣騰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