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遼寧省鞍山市第三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32)
心律失常是心內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是心動過緩、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早搏、心房顫動等問題的統(tǒng)稱,主要由心竇房結異常激動傳導的緩慢或阻滯傳導所致,如藥物中毒、神經功能紊亂、心房顫動和撲動、心室顫動、室性心動過速、各種器質性心血管疾病、電解質失衡、酸堿平衡失調等造成[1]。心律失常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精神造成嚴重的損傷,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為患者帶來較大痛苦,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心律失?;颊邇H接受治療是達不到完全治愈的目的,還需要加以科學的護理方式,才能達到治療目的。本文選取100例患者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診治的100例心律失?;颊邽檠芯繉ο?,時間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按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颊咧饕ㄊ倚栽绮?、束支傳導阻滯、房性早搏、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心動過緩等。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60.31±2.17)歲;其中室性早搏8例,束支傳導阻滯7例,房性早搏10例,室性心動過速13例,房室傳導阻滯12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60.72±2.26)歲;其中室性早搏9例,束支傳導阻滯6例,房性早搏12例,室性心動過速12例,房室傳導阻滯11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相關心律失常診斷標準檢查確診為心律失常的患者。②無精神智力認知障礙、能夠正常交流、配合治療者。③無家族遺傳病史者。④無肝腎功能嚴重受損、不全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疾病、高血壓患者。②伴有嚴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患者。③配合性低或中途主動退出者。本研究已告知多有患者及家屬知悉,簽署知情同意書,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可用于對比。
1.2 方法 患者就診后,熱情接待患者,耐心回答患者的問題,協助患者辦理好入院手續(xù),完成血液常規(guī)檢查,心電圖檢查等。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按照規(guī)定按時巡視病房,叮囑患者配合醫(yī)師治療和按時服藥,向患者講解圍手術期注意事項,叮囑患者按時休息等。
觀察組患者采取舒適護理,內容如下。①健康教育:護理人要用通俗易通的語言向患者介紹心律失常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了解疾病治療方案、護理方式以及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等,使患者做好治療準備。②環(huán)境護理:良好的環(huán)境非常重要,不同患者有不同的生活喜好,對舒適的標準不同,因此對環(huán)境的要求也不相同,良好的環(huán)境能使人心情愉悅,提升患者住院感受,提升舒適度,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可以在房間放置綠植等;護理人員向患者或家屬告知要保持房間通風良好,控制室內溫度和濕度,將房間內的濕度調至50%,溫度調至23 ℃左右,定期對房間進行消毒處理,保證房間的干凈與安靜。③飲食護理: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強調科學飲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叮囑患者及家屬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少食用油膩、油炸、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食用新鮮水果和蔬菜,多食用低脂、富含維生素、少鹽等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等。④心理護理:由于對疾病的不了解,患者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護理人員要以熱情、友好的姿態(tài)面對患者,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多和患者進行溝通,并從溝通中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以及患者需求等;護理人員在準確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后,根據患者性格愛好針對性的進行疏導,可采用轉移注意力、自我調節(jié)、向患者講述成功案例等方法緩解患者不良心理,同時盡量滿足患者合理需求,給予患者適當的關懷與情感支持。⑤病情觀察: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如血壓、心電圖、脈搏等,叮囑患者家屬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用藥后不良反應。如患者出現頭暈、氣促等不良狀況,及時向護理人員反應,進行治療。協助患者尋找舒適體位,幫助患者調整。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表進行,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護理越滿意。并發(fā)癥包括休克、心絞痛、腦栓塞、心力衰竭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軟件SPSS21.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6%(48/50)]明顯高于對照組[82%(41/5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狀況,觀察組患者休克、心絞痛、腦栓塞和心力衰竭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對照組患者休克、心絞痛、腦栓塞及心力衰竭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對比[n(%)]
心律失常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發(fā)病率高,病情發(fā)展快,可能因突然發(fā)作而發(fā)生猝死[3]。心律失常是可單獨發(fā)病,也可與其他心血管疾病伴發(fā),為患者帶來較大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4]。藥物中毒、各種心血管疾病、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衡是導致心律失常發(fā)生的主要原因[5]。心律失常發(fā)病時,若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發(fā)生死亡,在治療的同時,護理也同樣重要。
舒適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新的護理理念,要求護理人員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照顧患者個體感受,為患者提供舒適、愉悅的住院體驗[6]。在心律失常的治療中,由于疾病帶來的種種不良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體驗,會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甚至出現抵觸情緒,不利于臨床治療工作的順利實施[7]。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全面的護理服務,對提升患者的體驗度是十分重要的[8-9]。舒適護理在護理過程中重視患者滿意度與舒適度的護理模式,主要內容包括:健康教育、環(huán)境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病情觀察等[10]。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積極配合治療;環(huán)境護理為患者創(chuàng)造干凈、舒適的修養(yǎng)環(huán)境,能使患者心情愉悅,保持身心健康,促進恢復速度;心理護理能夠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建立治療信心,且通過溝通,建立和諧的醫(yī)患關系,減少醫(yī)患糾紛概率[11-12];飲食護理促使患者養(yǎng)成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正確飲食,有益于患者康復。舒適護理從環(huán)境、心理、生活等各個方面為患者提供服務干預,從而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13]。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6%、對照組為82%,觀察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為8%,對照組為3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給予心律失常患者實行舒適護理,效果良好,能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減輕患者抑郁、焦慮評分,值得在臨床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