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道德經(jīng)》里最要記住的一句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弱者道之用”告訴我們,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的變化,而是緩慢的運行方式。
所以,當我遇到煩心事的時候,我就會問這是不是最煩的。我知道這事正在往好的方向去發(fā)展。越是當別人認為我很好的時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為,好的事物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zhuǎn)化。
現(xiàn)實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認為有用的事就是能掙著錢的、能出名的、能在仕途上有助力的,剩下的就是沒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無用?老子舉了幾個例子。比如說杯子,我們說瓷杯、玻璃杯、紫砂杯等,都在強調(diào)杯子的材質(zhì),但是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瓷、玻璃或者紫砂,而是圍出來的空。再比如說建筑,我們看到的是門、窗、墻、頂,但這些其實沒有用,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兒?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你看不到的東西,才是可以用的東西。
我平常更多的時間是在看書、聽音樂、和朋友聊天、發(fā)呆,但是我所有你們認為有用的時光,全來自我在做你們認為無用事時積累的東西。我經(jīng)常看著書的時候,思維就會飛向很遠的地方,誕生很多創(chuàng)新的想法。
有用和無用之間怎么轉(zhuǎn)化?許多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時間太多了,由于我們沒有很多時間花在無用的事情上,所以我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相當貧乏,這是對我的啟示。
我每周必須跑五天步,非常無用的事兒,但是在跑的過程中慢慢成為一種享受,你跟自己對話,把自己放空。累得一塌糊涂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跑步。的確,當我跑完步的時候,累的是雙腳,但心和腦子都緩和過來了,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一種辯證法。
人類的進步是由科學家的好奇推動的……所有的東西都是相通的,楊振寧跟我說過,物理學到盡頭是哲學,而哲學學到盡頭是宗教,所有的東西是一個大圈。他之所以給我講這句話的緣由在于他經(jīng)常做無用的事。
(摘自《莫愁·時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