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耀華,黃興學,周國林,葉安華,張潤花
(武漢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430345)
武漢地區(qū)春夏甘藍是指在1月中旬至2月上旬播種育苗,3月上旬定植,5月上中旬陸續(xù)上市的一茬甘藍,產(chǎn)品上市期正處于春季向夏季過渡的季節(jié),由于趕在早春瓜果類蔬菜大量上市以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早春市場蔬菜供應不足的問題,豐富了市場的蔬菜品類,因此,春夏甘藍在武漢地區(qū)甘藍周年生產(chǎn)、周年供應中占有一席之地。春夏甘藍栽培具有投資少、管理要求不高、茬口安排靈活、種植效益穩(wěn)定等特點,受到很多蔬菜種植者的喜愛。春夏甘藍的生長周期是從苗期的低溫向成熟后的高溫逐步轉變的過程,其生長管理特點有別于其他季節(jié),主要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品種冬性要強,春夏甘藍生長期間,氣溫前期低后期高,日照時間逐漸延長,適宜于春化抽薹,有的品種在遇到極端天氣如倒春寒時可能未熟抽薹,造成經(jīng)濟損失;品種耐裂球性要好,由于武漢地區(qū)春夏甘藍球體膨大快速,如果品種耐裂性不強,會出現(xiàn)裂球現(xiàn)象,影響品質;品種抗(耐)病性要好,春夏甘藍生長期間,易發(fā)生霜霉病、軟腐病、黑腐病等,其中霜霉病、黑腐病的發(fā)病程度與品種抗性關系較大;品種應早熟優(yōu)質,早熟優(yōu)質品種上市、清茬退地早,后作作物選擇彈性大,經(jīng)濟效益較高。
可選用米蘭、春夏寶、希望等品種,米蘭、希望是圓球早熟品種,正常情況下,5月上旬上市;春夏寶是中熟扁球品種,產(chǎn)量高、抗性較強,5月中旬上市。
武漢地區(qū)1~2月氣溫低,為滿足甘藍的正常發(fā)芽需求,一般用穴盤基質在保護地內(nèi)播種育苗,具體操作是:塑料大棚內(nèi)按畦寬1.2 m整地作畦,畦寬剛好放2個穴盤,穴盤選用63孔或72孔為宜,基質可選用達美佳育苗基質。將育苗基質灑水拌勻,至手握成團,見水而又不滴水的程度,此時基質含水量達飽和含水量的60%左右。裝填基質,保證每穴都均勻裝滿,基質高度與穴盤方格齊平,剩余基質留作蓋籽土。用噴壺將穴盤內(nèi)的基質均勻澆透,基質無明水后用簡易壓孔器壓孔,也可用食指或中指直接按壓,孔深0.5 cm、寬1 cm。每穴播1粒種子,播完后撒0.5 cm厚的蓋籽土,并刮平,再用噴壺輕澆水一遍,以基質不見明水為度。在盤面覆蓋一層白色地膜,上蓋小拱棚,這就是三膜覆蓋育苗技術,可以做到一水齊苗,出苗前不用澆水。三膜育苗技術主要有以下4個要點。
①及時播種 1月中旬至2月上旬氣候多變,應搶在冷尾暖頭天氣及時播種,以便甘藍順利出苗,同時減輕因低溫、高濕引發(fā)的猝倒病。
②溫度管理 出苗前棚內(nèi)氣溫白天保持在25℃左右,夜晚保持在15℃左右為宜,根據(jù)天氣情況及時開閉大棚裙膜進行通風換氣或保溫工作。出苗率達80%左右時,及時揭去地膜,但仍繼續(xù)蓋小拱棚,出苗后棚內(nèi)氣溫白天保持在20℃左右,夜晚保持在13~15℃為宜。幼苗長出第1片真葉后,小拱棚每天上午要定時揭開換氣排濕,并讓幼苗充分見光,等小拱棚揭開1 h后再開大棚。放風時,要遵循由小到大的順序逐步進行,避免幼苗遇棚外過冷空氣造成傷害。下午要及時先關閉大棚,再蓋好小拱棚,做好夜晚保溫工作。
③水肥管理 以見干見濕為原則,盡量少澆水,中午時分,如發(fā)現(xiàn)植株有干旱萎蔫現(xiàn)象,可用噴壺點澆,即只澆萎蔫植株,正常植株不澆;如大多數(shù)植株都有缺水現(xiàn)象,則可用噴壺全部輕澆一遍,不可大水噴灑,育苗全過程不必施肥。
④煉苗 當幼苗長到4~5片真葉時,進一步延長通風見光時間,及時撤去小拱棚,降低苗床溫濕度,至移栽前3 d,使苗床生長條件盡量同大田一致。
通過以上措施,約40 d后可以培養(yǎng)出健壯的甘藍幼苗植株,并降低未熟抽薹的風險。
選擇近2 a未種過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塊,冬前深耕凍垡后,每667 m2均勻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約2 000 kg作底肥,2月底3月初及時旋耕大田。武漢地區(qū)春季多雨,春夏甘藍以深溝窄畦地膜覆蓋栽培為宜。起壟前,按1.25 m畦寬(包溝)拉線并用熟石灰粉沿線作起溝標記,后每667 m2均勻撒施優(yōu)質三元復混肥65 kg,做到按畦撒肥,每畦離溝線25 cm的范圍內(nèi)不撒肥,以免肥料隨雨水流失,然后用小型開溝機沿石灰標記開溝起壟,控制溝深在20 cm、溝寬25 cm左右,畦面凈寬1 m,起壟完畢后及時清溝并整平畦面。移栽前3~4 d,畦面及時覆蓋幅寬1.2 m的銀黑雙面地膜以保溫保濕,膜四周壓實,防止大風吹翻地膜,銀黑雙色地膜具有控草、驅蟲、保溫保濕、提高近地面光照強度等優(yōu)點[1],適宜春夏甘藍栽培使用。
3月上旬甘藍幼苗具有6~7片真葉時,搶晴好天氣及時定植,移栽前2 d苗床澆一遍輕水,不可澆大水,否則,移栽當天起苗時基質容易散坨,導致根系受傷,不利于緩苗。定植時淘汰過大苗及弱苗,定植株行距為35 cm×40 cm,1畦栽2行,667 m2定植3 300株左右,定植深度以不埋住甘藍心葉為宜,及時澆足定根水,用土將植株根部蓋嚴實,便于地膜保溫保濕。具備膜下滴灌設施條件的,可進行春夏甘藍膜下肥水一體化栽培,種植效果會更好。
幼苗定植后的緩苗階段盡量不澆水,有利于保持土壤溫度,便于根系恢復活力,確需澆水時應選在晴天中午氣溫較高時段進行,并以輕澆為原則,不宜大水漫灌。植株緩苗后可利用淡尿素水提苗1次,667 m2施尿素5 kg左右;進入團棵期可利用三元復合肥水溶液追肥1次,667 m2施復合肥7.5 kg左右,植株封行后不再追肥。
春季隨著氣溫回升,蟲害也逐漸發(fā)生,春夏甘藍害蟲主要有菜青蟲、斜紋夜蛾及小菜蛾,可選用15%茚蟲威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10%溴蟲腈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1%甲維鹽微乳劑2 5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2]。
由于陰雨天氣較多,春夏甘藍易暴發(fā)霜霉病,植株外層老葉葉背先感染,葉片感染處失綠變黃,最后整個葉片枯黃而失去功能。葉片上的病菌孢子可借助風雨傳播到其他植株上。物理防治主要通過清溝排漬降低田間濕度,合理密植,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等措施;化學防治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等藥劑及時交替使用,7~10 d 1次,連續(xù)3~4次,噴藥時力求均勻周到[3];甘藍結球后期隨著氣溫升高、雨水增多,以及蟲媒等因素,易引發(fā)甘藍軟腐病及甘藍黑腐病等細菌性病害,可選用氫氧化銅、絡氨銅等銅制劑進行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農(nóng)藥進行預防。
春夏甘藍收獲前15 d不再使用農(nóng)藥,以保障產(chǎn)品品質與質量安全;葉球緊實后可根據(jù)市場行情及后作作物安排及時采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