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
在熱播電視劇《女心理師》中,職場“老好人”小莫的角色形象引發(fā)了不少職場人的熱議——“這怕是討好型人格在作祟吧?”
他原本只想剪個頭,卻禁不住推銷,充值了五千塊;被雨淋濕后,只想快點去換衣服,卻被同事要求買早餐;明明已經(jīng)在回家的路上,面對同事要求幫忙做PPT的請求,不忍拒絕,只能返回辦公室……
有求必應的呼喚中,小莫總是答應著別人的事情,他也感受到很痛苦,“無法拒絕別人”常常擾亂他的生活節(jié)奏。
但只要想到拒絕會讓大家認為他難以相處,疏遠他,他就會覺得自己的世界崩塌,陷入加倍自責中,于是更加賣力地討好。
漸漸地,他的“有求必應”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好欺負”,逐漸被孤立。他幫同事做方案,功勞卻被同事獨占;同事們出去唱歌、約會,卻把工作交給他;有客戶來,需要人擋酒,第一時間找到他。如此反復,成為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他成為了一個大家眼中的“工具人”。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調(diào)查,“如果一個人學會合理地拒絕,就能減少生活中90%以上不必要的麻煩,避免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p>
心理醫(yī)生哈麗雅特·布萊克曾說:“身患取悅癥的人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他們會努力想讓除了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滿意,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來取悅別人?!?/p>
取悅癥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翱偸怯幸鉄o意地試圖討好身邊每一個人,想讓別人對自己滿意;總覺得自己很累,但總覺得沒有別的選擇,只能不斷地迎合別人對自己的期待?!?/p>
討好型人格極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幫別人做事,往往比做自己的事更加小心,甚至覺得是自己的本分。
我們?yōu)槭裁匆懞盟四??是因為我們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害怕拒絕會得罪別人,讓關系破裂。
太過在意他人眼光。討好者們有著超乎常人的細膩敏感,能敏銳地察覺別人的情緒變化,并隨時準備滿足對方的需求?;钤趧e人眼光里的討好者們,常常讓自己身心俱疲。
與其讓他人左右自己的生活,不如一早拒絕,把精力放在更值得的事情上。畢竟人生不在他人眼里,而在自己的心里。只有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才能活出自己。
害怕關系破裂。我們總是害怕拒絕會讓關系出現(xiàn)裂痕,但有破損的關系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需要小心翼翼維護的關系也是注定不會長久的。心理學有個概念,叫“自我界限”。守護自己的邊界,才能遵從于自己內(nèi)心,拒絕那些嘈雜的聲音。人生一世,我們常為他人撐傘,卻忘了最需要取悅的恰恰是自己。
事實上,討好背后的心理邏輯是:我努力討好你,你就要接受我。如果你不接受我,我就會生氣。
討好型人格,看起來無欲無求、什么都不要。實際上,喜歡討好的人在索取更無形的東西,他們想要更多的情感回饋,那就是他們需要別人愛他們,需要他人的認可。
討好型人格用對自己的傷害,來換取別人的同情、關注與贊美。
不是自己的職責范圍,也不是突發(fā)緊急情況,為什么你沒有學會拒絕呢?
作家陸琪說:“大家都以為,幫人才有力量,而實際上,拒絕是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學會拒絕,人們才知道你的底線在哪里?!?/p>
討好不是贏得他人尊重的方式,拒絕才是。拒絕是一門必修課,不代表我們必須態(tài)度堅決、長驅(qū)直入。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可以讓拒絕變成一件輕松的事。
詼諧幽默,讓拒絕不尷尬。有個美國女讀者特別喜歡錢鐘書的《圍城》,來到中國時,很想拜訪自己的偶像。錢鐘書拒絕了她:“女士,如果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見那個下蛋母雞呢!”女讀者哈哈大笑,覺得錢鐘書果然風趣幽默。錢鐘書不僅給對方留了體面,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干脆拒絕,給別人留有尋求其他幫助的時間。比起模棱兩可的回答,讓求助者處于懸而未決的被動狀態(tài),干脆的拒絕對方才是對對方負責任的態(tài)度。
提供幫助,讓拒絕也充滿人情。拒絕別人的同時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善意。
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我們怎么跟別人相處。別人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我們怎么對待他們。
與人相處的時候總是為別人考慮,會讓人覺得舒服,但也有著本質(zhì)的問題——怕別人不高興、怕跟人起沖突。
為了避免沖突,討好型人格就會去迎合別人,久而久之,讓每個人喜歡自己便成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標。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也許沒有特別害怕和難以拒絕人,及時突如其來的事情是自己并不情愿去做的,但往往礙于面子答應。
同時,不少人開始“代入”,思考自己是否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討好行為”。實際上,在職場中,在工作面前,除了必要的拒絕,我們也需要思考,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適當?shù)幕突ブ彩峭麻g的一種互相幫襯,但完全“甩鍋”的行為仍是難以接受的。
另一方面,拒絕不是懈怠的一種借口。職場中,還有一種“老好人”,看上去“有求必應”,實際上他們才是“職場老法師”,除了職責范圍以外的部分,他們在各種問題和額外工作之中默默接受,不斷吸取業(yè)務經(jīng)驗和資源渠道,在大家的互幫互助中,將自己歷練成為更加純粹的“老法師”,這或許又是另一種“職場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