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碧悅 康洪君
(沈陽化工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21)
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健全國家教材制度,增強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完善教材編寫、修訂、審查、選用、退出機制。[1]近年來,文化教學、思政進入課堂、語言學科的人文性、中國文化失語癥等問題成為“熱詞”,并受我國外語教學界人士的關注。[2]這些跡象表明,語言學科的文化因素開始受到關注,尤其是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因素備受重視。
張為民、朱紅梅、張蓓、馬蘭等學者先后調查研究了英語教材文化內容的定位,并對教師和學生的中國文化的知識儲備進行調查。隨后,李嵐、宋伊雯等人也重點對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教學情況進行研究,都提到英語教材中缺乏中國文化因素是英語課堂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后,王菲對兩套大學英語教材中的中國文化進行了對比研究,并為教材編寫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張虹、于睿分析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和呈現方式。大量研究表明,教材改革是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的關鍵突破口。[3]教材是文化的載體,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是學生學習的語料;因此,教材的文化因素直接影響英語教學,大學英語教材的改革刻不容緩。
《現代大學英語》(第二版)1—4冊是英語專業(yè)必修課精讀教材,全書共64個單元,文本共 56篇。文本篇幅依次從第1冊的1000詞左右遞增到第四冊的1800詞左右。文本體裁豐富,包括小說、散文、童話、自傳、劇本、隨筆等。文本研究發(fā)現,本套教材涉及文化因素共計47篇。由于文章篇幅有限,部分統(tǒng)計情況見表1。
表1 《現代大學英語》(第二版)1—4冊文化內容
本套教材文化主題豐富,如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國夢、美國價值觀、美國司法制度、美國南北內戰(zhàn)等主題,代表世界文化的南非種族隔離,代表國際話題的中東問題、全球化、環(huán)境污染等,更有奧巴馬的演講、美妙的童話故事和揭示人性小說、散文。本套教材可以使學生學習豐富的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意識。研究發(fā)現,本套書涉及目的語文化的文章占比為57%,涉及母語文化占比為2.1%,世界文化占比為19%,詳情見表2。
表2 《現代大學英語》(第二版)1—4 冊的文化內容所占比例
由數據可得出《現代大學英語》教材文化內容雖然豐富,但本套教材目的語文化比重遠遠超過世界文化比重,母語文化也寥寥無幾,這從根本上反映并證實了英語課堂中國文化缺失的原因。詳細分析了包含中國文化的文章,發(fā)現內容只涉獵了“中國式的思考”,僅此而已。學習語言本質上是學習一種文化。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時會接觸大量的目的語文化包括價值觀[4],這有益于了解西方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識,并獲得交流的能力,但這并不是學習英語的真正意義。新時代的英語人才應該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有國際視野,對本國文化擁有自信,能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有文化自信的復合型人才。[5]本套英語專業(yè)精讀教材雖然可以讓學生學習原汁原味的目的語文化,但還不能滿足新時代英語人才建立中國文化自信的要求。
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缺失并不罕見,因此,設計、修訂有中國文化內容的英語教材迫在眉睫。十九大報告指出,在教材建設中,要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熔煉在一起,進一步提升教材的科學性,提高教材質量,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體系。[6]文化自信理論的三大來源就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7]由此可見,文化自信的內在來源和教材建設的理念不謀而合。
萬志祥、羅其娟在探索中國文化在英語教材中的分布比例時提出,中國文化課文內容占比15%—20%最為合適。[8]根據本套教材文本的文化主題設置情況,筆者大膽做出預想《現代大學英語》教材4冊書中涉及中國文化的文本應為8—10篇。以下是文化自信視角的教材中國文化內容的三種設計構想。
首先,在構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部分時,可借鑒本套教材中西方的文化主題。統(tǒng)計表1中47篇文本的主題發(fā)現,《現代大學英語》教材1—4冊中西方文化文本中西方節(jié)日、西方價值觀、人物自傳、西方文學、歷史事件等主題較為突出。根據本套教材的主題特色去構想中國文化主題,并強調三種文化的理解,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整體、系統(tǒng)的認識。[9]因此,本套教材可參考選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主題。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主題要剖析傳統(tǒng)節(jié)日傳遞的中國文化精神。[10]比如在選取春節(jié)時,要選取體現團圓、和睦、孝義這些主題的文本。再比如選取重陽節(jié)時,要體現尊老、敬老的文化。還可以選取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在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本中學生可以逐漸形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逐步建立文化自覺。除此之外,還可以選取中國戲劇、茶文化、四大發(fā)明、筆墨紙硯等傳統(tǒng)文化主題。
革命文化主題是一般英語教材都缺失的。革命文化從時間上看,是從五四運動開始到“三大改造”結束。革命文化蘊含著中國人民革命精神、不怕挫折的精神,代表著文化的進步,代表著中國文化不再只是墨守成規(guī)孔孟之道,不再只是學習西方文化,而是有態(tài)度的、蘊含有精神力量的強大文化。在選取革命文化話題時可以參考西方文化主題中選取人物生平、人物自傳、歷史事件等形式。毛澤東、鄧小平都是可以選取的人物。再比如,紅船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是革命文化可以選擇的內容。革命文化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革命精神、實踐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當代大學生身處和平、國家強大的新時代,易忘記祖國強大的來之不易,易遭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教材中選取革命文化文本就是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形成革命文化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不忘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奮斗而來的,也不忘繼續(xù)前進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夢。
本套教材中大量的共同文化可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內容的補充。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是具有時代性、人民性、先進性的文化。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的體現。筆者在分析文化類別時發(fā)現,有許多文本無法簡單判定是否屬于中國文化、西方文化或世界文化,或單一屬于其中一種文化,因此這些文化被歸類為共同文化。如第2冊《Unit 10 Pompeii》講述的龐貝古城,講述內容屬于世界文化范疇、作者是美國人,但所表達的文化信息是尊重自然,又屬于共同文化。因此這類文章被劃到世界文化和共同文化兩類中。本書的共同文化占比詳情如表3所示。
表3 《現代大學英語》(第二版)1—4 冊共同文化所占比例
由此可見,本套教材涉及環(huán)境污染、和平、科學研究、社會問題、揭示人性、全球化等大量共同文化主題,這些主題可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結合起來,補充中國文化元素。比如,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嫦娥五號、中國超級計算機、中國“天眼”、中國夢、愛國、敬業(yè)等主題。
對《現代大學英語》教材1—4冊分析了文本的文化內容,發(fā)現本套英語教材文化內容豐富,但中國文化存在缺失,這會造成英語教學中學生缺乏表達母語文化的自信,不利于培養(yǎng)新時代的英語人才。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三方面提出本套教材中國文化內容的構想,但大學英語教材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外語界、教育界和廣大英語教師、學者等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