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堅
元旦假期,約幾個小伙伴一起喝茶閑聊。
一般情況下,同行聊天,不管起始話題是什么,最后大概率會轉(zhuǎn)向自己的老本行。我們的這次談話也不能免俗,開聊不到十分鐘,話題便徹底轉(zhuǎn)了向。
大伙兒先是共同操心了一下學(xué)校的百年大計:
2022年正好是學(xué)校建校一百周年,大家一致認(rèn)為,從傳承(上世紀(jì)30年代學(xué)校便開展了“整個教育”的研究)與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把“用整個世界培養(yǎng)整個兒童”作為核心理念挺合適。并做了一個基本詮釋:所謂“整個”世界,是指敞開校門,以整個社會(世界)作課程,讓兒童成為真正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所謂“整個”兒童,意指未來所培養(yǎng)的學(xué)生,必須是“完整”且具有“個性”的。
挺好,挺好!
各倒一杯茶,自我陶醉一番。
然后,關(guān)于“整個兒童”的話題也便越聊越深(遠(yuǎn)),雖離題萬里又意義非凡。
有人說,小學(xué)二年級有一篇課文叫《我要的是葫蘆》,若你一心只在意小葫蘆的長大,卻不管不顧葉子上的蚜蟲之類,愿望終將落空。我們對整個兒童的關(guān)切和理解,絕不能只停留在結(jié)果這個層面上。
有人說,我一直覺得“木桶理論”有點“荒謬”,為了把這塊短板(天生的缺陷)拉長,不知道害了多少老師和學(xué)生。這“木桶理論”和“多元智能”簡直就相互矛盾。
又有人講,好像新木桶理論有了新的詮釋,木桶到底能裝多少水,除了板的長短,還要看木桶是否有縫隙,而且如果把木桶放置在一個斜面上,木桶傾斜方向的木板越長,則木桶所裝的水也越多……
我接口道:“成不了葫蘆,咱就做個瓢唄!”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長成一個又大又周正的葫蘆,但自然界又豈是你想咋長就咋長:各種蟲害,各種葫蘆生長環(huán)境的高低錯落和陰陽向背,都決定了最終的葫蘆一定有大有小、有正有歪、有各種的蟲眼和沙漏……
大而周正的是葫蘆,小而周正的也是個葫蘆,各種大大小小有缺陷的還是葫蘆,雖已非傳統(tǒng)審美視閾下的所謂“好葫蘆”,但它們?nèi)匀豢梢猿蔀橐粋€有用的器物。例如,剖開,留下有用的一半,把自己變成一個瓢。
當(dāng)然,大而周正的葫蘆,如果有需要,有可能,也有意愿,那么,使其一分為二,成為兩個瓢,也是極好的。
成不了葫蘆,就做一個瓢。
看似輕飄飄的一句話,背后所需要的努力和付出,會何其之大,真的是不敢想象。
習(xí)總書記2022的新年賀詞里有一句話:“民之所憂,我必憂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弊屓擞∠笊羁?。
從教育的立場出發(fā),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套用這個句式,便有了“生之所憂,師必憂之;生之所盼,師必行之”這么一句話。我認(rèn)為,這是一種必要,更是一種必然。
未來的教育,要真正辦成“大教育”,兒童必須站在教育舞臺的正中央。
這,不僅需要教師的覺醒,也需要家長和社會的覺醒,更需要“整個”教育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