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東方外交史研究及其現(xiàn)實意義

2022-01-15 00:48:07魏楚雄
關(guān)鍵詞:和諧亞洲文明

魏楚雄

摘? ?要: 研究東方外交史極為重要,因為西方始終誤解或忽略東方,而這可以成為東西方?jīng)_突的根源。20世紀發(fā)生在亞洲的三場戰(zhàn)爭以及現(xiàn)今中美之間的抗衡都證實了這一點。對中國、亞洲的研究從來就被各種西方觀點所主導,它們經(jīng)常誤解、誤釋中國或亞洲之價值觀和外交方式,甚至否認其存在和獨特性。實際上,雖然亞洲國家各有獨自的文化、傳統(tǒng)和外交,但共享某些與西方觀念決然不同的理念。東方智慧以一種整體的、真正的全球觀來看待國際關(guān)系,而西方一神教之信仰持有西方中心觀,其本質(zhì)以二元論為特點。中國人的和諧理念以及堅信道德力量的信念,是與中華民族以及世界大一統(tǒng)之理念密切相連的。這種深深根植在中國知識政治精英心中的理念和信念,在西方政治哲學中是缺失的,所以它們可以是對西方強權(quán)政治的補充或取代。為此,提倡對東方文化與東方外交進行深入徹底的研究和了解,以促進東西方之間的溝通、合作與和諧。

關(guān)鍵詞: 亞洲;東方外交史;亞洲研究;文明;和諧

中圖分類號:D8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634(2022)01-0029-(08)

DOI:10.13852/J.CNKI.JSHNU.2022.01.003

一、國際關(guān)系研究中“東方”的缺失

世界見證了21世紀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之崛起。然而,歐美國家卻把中國之崛起看作是對西方的威脅而非機遇。中國究竟是歐美的敵人,還是世界和平秩序與自由市場經(jīng)濟的維護者?歐美國家是否準確理解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含義?他們是否懂得中國的政治哲學和理念?這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也是我們研究東方外交史意義之所在。

當前的國際秩序和外交規(guī)范主要是由西方強國發(fā)展制定起來的,亞洲國家?guī)缀鯖]有參與此過程。對于亞洲處理國際事務的方式,西方學者幾乎也都沒有認真地將其作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學術(shù)主題。雖然西方自殖民擴張以來就一直重視亞洲研究,此傳統(tǒng)達五百年之久,其代表為雅加達的荷蘭亞洲學會(the Dutch Asian Learned Society in Jakarta,1778年),加爾各答的英國亞洲協(xié)會(the Asiatic Society of Calcutta,1784年)和法國國家東方語言文化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zations Orientales,縮寫INALCO,1795年)。2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西方因其亞洲殖民地的丟失以及戰(zhàn)后重建之迫切需要,對亞洲研究一直興味索然,也缺乏研究經(jīng)費。1 后來只是因為“冷戰(zhàn)”和越戰(zhàn)的刺激,亞洲研究才在西方作為區(qū)域研究之一而逐漸獲得動力。

無論如何,從總體上看,人們對亞洲或亞洲國際關(guān)系的理解,自18世紀以來就被西方觀點所支配。在西方中心觀的主導下,亞洲常常被西方誤傳、誤解,而亞洲與西方處理事務不同的方式和價值觀往往被予以否定。陳光興(Kuan-Hsing Chen)就批評說:有關(guān)亞洲和西方以外的寫作“成了認可或不認可西方理論觀點的腳注”。2 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也認為,“西方長期以來擁有統(tǒng)治地位,以至于在大部分情況下,西方都變成囚禁在自己各種假設(shè)之中、不能看明白非其自身的世界”。3 他提醒大家:亞洲的文明和文化“一直被忽略、被噤聲,人們對其充耳不聞、一無所知”。4 許多西方思想家“總體上來說,仍堅持認為我們能簡單地借鑒西方的經(jīng)驗、通過西方的眼光和使用西方的觀念來看待理解中國”。5 戴維德·C.康(David C. Kang)尖銳地指出,西方學者的態(tài)度“把亞洲搞錯了”,他們“不僅對那種認為亞洲經(jīng)驗可以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或修改源于歐洲之理論的看法不屑一顧,而且毫不關(guān)注歷史上的亞洲國際關(guān)系體系”。6 阿西斯·南迪則將此現(xiàn)象稱為“第二種殖民化”,“現(xiàn)在無論是在西方之內(nèi)還是西方之外,無論是在結(jié)構(gòu)上還是在思想上,西方無處不在”。7

由維姆·斯道克霍夫(Wim Stokhof)為首的一批亞歐美學者,試圖在1993—2006年期間解決上述狀況,所以重審構(gòu)思了亞洲研究。然而,他們?nèi)匀徽J為“亞洲與西方之間的相似比亞洲與西方的相異遠為巨大”。他們有的把亞洲看作“一種知識形式”而非物質(zhì)實體。8 他們的觀念總是把西方置于人類發(fā)展的頂點,現(xiàn)代化被他們定義為西方化,而非西方的歷史進程則都按其西方化的程度來衡量。20世紀80年代,賽義德(Said)在其《東方學》一書中對傳統(tǒng)西方之“東方觀”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與批判。自此以后,以西方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西方中心觀日益受到學界的警惕和批評。然而,這種批評只是“破”而沒有“立”,沒有真正提供與西方之“東方觀”根本不同的東方之“東方觀”,即在東西方互動過程中一個真實代表東方的畫面和描述。一種建立在亞洲經(jīng)驗基礎(chǔ)上對傳統(tǒng)西方之“東方觀”的回應,特別是在國際關(guān)系領(lǐng)域里,將更有助于縮小東西方之間在理解亞洲方面的差距,因為亞洲人對亞洲自身經(jīng)驗的反省梳理和深刻總結(jié),將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更有可信度。這就是推動東方外交史研究的原因所在,它也是一個消減當前中美之間緊張關(guān)系的迫切任務。由我們從局內(nèi)人的視角來重新發(fā)掘東方外交和東方國際關(guān)系之真相的時刻來到了。

二、如何界定東方?

實際上,很多人并不認為世界有東西方之分。賽義德就認為,如果整個世界都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之后,各國之間的區(qū)別都會消除,所以也就不再存在東西方之分。有的學者認為“亞洲”一詞只具有地理上的意義,它不代表一個政治或文化的實體。從而,亞洲獨特的存在及價值觀,其處理對外事務之方式和外交等,都被當作前工業(yè)社會之不發(fā)達階段的產(chǎn)物而被否定或拋棄,因為它們被認為會隨著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實現(xiàn)而消失。1 但亨廷頓卻指出,“現(xiàn)代化并不意味著西方化,非西方社會可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但并不放棄自己的文化而全部采取西方的價值、制度和實踐”。2 法國年鑒學派的第二代領(lǐng)導人布羅代爾也批評說,如果認為現(xiàn)代化或“單項文明之勝利”將導致世界偉大文明在數(shù)世紀里形成的多元歷史文化的終結(jié),那是“幼稚的想法”。3 亨廷頓還敏銳地發(fā)現(xiàn),“對東亞人來說,東亞之成功是東亞文化強調(diào)集體性而非個體性的結(jié)果”;東亞人相信其經(jīng)濟成就“大致是亞洲文化的產(chǎn)物”。4 他認為文明之間的不同“是數(shù)世紀的產(chǎn)物,它們不會很快消失”,并將在許多方面影響各國新的歷史進程。5 同樣,雅克也認為,“從根本來說,以為文化差異對現(xiàn)代性的性質(zhì)沒有深遠之影響是錯誤的”,而“長期存在的文化差異是根深蒂固的”。6 如果文化差異并不會因為現(xiàn)代化而消失,那么是否存在一種亞洲文化呢? 如果是,那么如何來界定“亞洲”?

孫歌在其《尋找亞洲》一書中,把亞洲定義為一個地理概念、政治、歷史和精神文化的混合體。7 但杜贊奇爭辯說,亞洲“從來只是一個像網(wǎng)絡一樣聯(lián)結(jié)起來的區(qū)域”。8 戴維德·C.康認為,亞洲是一個持久的事實,即“許多亞洲國家一直是在地理上被界定的中央集權(quán)的國家,它們遠比歐洲國家悠久”。9 阿米塔·阿查亞(Amitav Acharya)則指出,亞洲并非“一個”整體,“關(guān)于亞洲的概念并不單一,它是多重性的(雖然它們并非總是互相排斥的),有的是物質(zhì)之力, 如經(jīng)濟成長、互相依賴的物理力量;而它則來自理想主義的基礎(chǔ),如文明之間的聯(lián)系和對范式的渴望”。10 確實,學者們對亞洲有非常不同的定義。早在“二戰(zhàn)”后早期,學界就形成了對亞洲四種不同的定義:帝國主義亞洲,民族主義亞洲,普世主義亞洲和區(qū)域主義亞洲。11 在“二戰(zhàn)”中日本帝國主義的掌控期間,民族主義亞洲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對西方帝國主義以及亞洲帝國主義之反應的結(jié)果。在冷戰(zhàn)時期及冷戰(zhàn)之后,帝國主義亞洲對形成區(qū)域主義亞洲產(chǎn)生了長期的影響。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極力提倡普世主義亞洲,深信亞洲各民族具有被精神和文明相同之處形成的共同紐帶。在20世紀90年代,“亞洲四小龍”高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奇跡,又導致學者們提出了回應泰戈爾普世主義亞洲的例外主義亞洲,他們格外重視最初被稱為“儒家價值”的“亞洲價值”。

筆者認為,無論在地理上還是在文化上,亞洲并非一個固定的實體,而亞洲具有主導力量的核心地區(qū)在歷史上是遷移變化的?!皷|方”是相對于“西方”的一個概念,并往往以東方某個核心體即某個強國或某個強盛文明為代表。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東方核心體并非固定,它總是在不斷移動,并呈現(xiàn)一種從西向東的趨勢。公元前600年,波斯帝國就佇立在歐亞非三洲交界之處。相對于后來與之交惡的希臘,近東的波斯就是當時的東方了;希波戰(zhàn)爭就是東西方之間的第一次沖突,雅典代表了西方,波斯代表了東方。后來,東方的強國轉(zhuǎn)移到了中東地區(qū)。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就是一場以皈依了伊斯蘭教的突厥人為代表的東方與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之間的沖突。近代以來,東方的核心進一步東移。橫跨歐亞的俄羅斯,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東方。用源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蘇聯(lián)影響了東方許多國家,形成冷戰(zhàn)中的東方陣營。之后,東方的核心再次東移到日本。跟蘇聯(lián)一樣,日本也是借助西方的思想文化資源崛起,然后以“大東亞共榮圈”為口號,發(fā)動了太平洋戰(zhàn)爭,制造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東西方?jīng)_突。如今,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似乎又代表了21世紀的東方?,F(xiàn)今愈演愈烈的美中貿(mào)易戰(zhàn),某種意義上不也代表了新一輪的東西方?jīng)_突嗎?

三、東西方文化之根本差異

所以,盡管東方并非一個固定不變的整體,但它作為一個西方的對應體是存在的。那么,東西方根本的差異是什么? 學者們對此尚未有清晰的答案,但他們的論著的題目和內(nèi)容,都明確反映了對東西方差異的意識,如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沒落》、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hbee)的《從東方到西方》、卡爾·A.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的《東方專制主義》、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的《東方之思》、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的《中國對西方的反應》、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的《嚴復與西方》、梁漱溟的《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約翰·W.奧馬利 (John W. O’Malley)的《西方的四種文化》、羅杰·哈特(Roger Hart)的《想象的文明:中國、西方以及它們的首次相遇》,等等。一句在小孩子們中間流行吟唱的句子,也很好地總結(jié)了東西方之間存在根本差異的現(xiàn)象:“哦,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永不相遇?!?

但是,對亞洲的多種看法和對界定亞洲的不同努力,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亞洲作為一個實體的想象、觀念或現(xiàn)實的存在。從各種不同的、復雜的、糅合在一起的亞洲文化中,人們可以找出許多亞洲的共同特點。泰戈爾聲稱:“在亞洲各種民族中有一種深刻廣泛的統(tǒng)一。”2 斯蒂文·海發(fā)現(xiàn),“屬于‘東方’的新想法跟獨特的地方傳統(tǒng)相聯(lián),它們以很不同的方式傳播開來”。3 盡管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之間有根本的不同,但“它們(以及日本、東南亞和伊斯蘭世界迥然相異的文明)只是獨一無二之‘東方文化’或‘東方文明’之變體的想法,在近幾個世紀以來廣泛傳播并繼續(xù)廣泛地持有”。4 亨廷頓也認識到,“在承認亞洲的社會和文明之差異的同時,東亞人堅持他們也有顯著的共同性”。5 諾斯古德·帕金森則察覺到,“雖然東方文明是互不相同的,但許多東方人享有共同的歷史”。6 在香港居住很久的最后一任英國總督彭定康對亞洲非常了解,他承認“亞洲之多元化本身是非常亞洲的。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跟意大利、法國和德國是非常不同的,但正如跟意大利、法國和德國不同一樣,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互相之間也是非常不同的”。7

可見,東方/亞洲的存在和特點來自跟西方的兩極對立,西方是界定東方的一個參照。 然而,在將兩者對照和劃分界線時,學者們又有不同的標準和觀點。路易·杜蒙(Louis Dumont)勾勒出東方等級化和西方個性化的對立;卡爾·馬克思闡明了前資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對立;迪爾凱姆(David émile Durkheim)發(fā)現(xiàn)了商業(yè)社會和自然社會的對立;馬克斯·韋伯歸納出傳統(tǒng)社會與理性社會的對立;雅思貝斯看到了自由社會和專制社會的對立;等等。8 那么,什么是奠定東西方之間最根本不同的因素呢? 克魯伯以六項標準作為界定一種文明的主要因素: (1)時空的持續(xù)性;(2)語言;(3)宗教;(4)政治軍事之發(fā)展;(5)經(jīng)濟和技術(shù);(6)生活方式。9 而亨廷頓認為任何文化或文明的核心因素只有兩個:語言和宗教。1 根據(jù)這些,特別是亨廷頓的標準來看,東西方的界線是很清楚的,而且保持至今。

首先,據(jù)悉尼·卡爾伯特研究所知,從1958至1992年,母語是英語和華語的人口都分別下降了2.2%和0.4%,而母語是印地語和孟加拉語的人口分別增加了1.2%和0.5%。2 類似的情況也發(fā)生在母語是蒙古語、日語、韓語、越語的人口中間。這一數(shù)據(jù)表明,母語為亞洲語言的總?cè)丝谠谠鲩L,而同時母語為英語的總?cè)丝谠谙陆?。這說明造成東西方差異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幾乎始終保持不變。3 其次,在宗教方面,西方人跟東方人有著根本不同的信仰。西方具有悠久的基督教傳統(tǒng),它是西方信眾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只承認獨一無二、無所不在的上帝,但亨廷頓則認為“西方文明是因其獨特性而非普世性而有價值”。4 杜贊奇也強調(diào),“在亞伯拉罕諸教(即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和非亞伯拉罕諸教之間有本質(zhì)性的區(qū)別……圣經(jīng)之一神教與多神教之間有教義的不同。一方面,一神教以被拯救者和墮落者的強勢二元論以及禁止改變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為特點(在后來的亞伯拉罕信仰中);另一方面,通過等級制度的容納模式,超越性傳統(tǒng)與多神教、泛神教和萬有神教共存,神滲透貫穿自然世界但也永恒”。5

所以,人們可以經(jīng)??吹轿鞣綄Τ炙枷胍庾R異見者毫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西方認定自己為上帝選擇的民族和文明,其思想是以西方為中心的,總是用一種頑固不化的兩分法觀念來看待問題,非對即錯,非神即魔,非白即黑,不留有任何灰色地帶和妥協(xié)融合的余地。基督教根本不信任人性,認為人生而有罪。為此,西方依賴嚴格的司法制度來管理內(nèi)部社會和世界,所以1648年創(chuàng)立的威斯特伐利亞體制就是建立在勢力均衡基礎(chǔ)上的,其平等的性質(zhì)是法律意義上的而非真實的。在西方大部分的歷史中,威斯特伐利亞體制“是大都限于一組歐洲國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體制。相反,該體制強有力的文化成分是“霸權(quán)的角色”。6

另一方面,雖然大多數(shù)亞洲民族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和行事方式,但他們都共享某些非西方的文化范式和形態(tài)。例如,亞洲人大都以稻米為主食;除了印度人以外,大都使用筷子;他們大都按照農(nóng)歷或陰歷來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和確定節(jié)假日;他們都有用草藥治愈病人的傳統(tǒng)和實踐;等等。更重要的是,大多數(shù)亞洲民族都有多神教之宗教信仰的共同根基,如印度教、佛教、道教、神道。這些宗教的信仰者把宇宙看作諸神、諸力和諸民族共同的生存場所,無論是建設(shè)性的還是毀滅性的,無論是生還是死,無論是陰還是陽,等等,它們都共同存在,互相平衡、互為一體、共同演變。它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成為一致?;谶@種多元化的視角,東方的大多數(shù)民族,特別是中國人,都堅信具有各種不同信仰和生活模式的國家與民族可以在世界上和平、和諧地共存。差異并不意味著沖突。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和諧是可能的,是指導人類關(guān)系的必要原則。正如約瑟夫·R.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和弗朗茨·舒曼(Franz Schurmann)所總結(jié)的:“孔子的論著 (特別在《中庸》之經(jīng)典中)、范式生活和中國人的書信都強調(diào)和諧的價值。人們非常強調(diào)作為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之重大原則的和諧。儒家和道家都是在社會或自然中平衡哲學的形式。不平衡意味著人類反對人類,或人類反對自然,把自我與他者分離。儒家和道家都運用其自身的方法來表明統(tǒng)一、整合、和諧與穩(wěn)定的永恒模式?!?

就拿中國傳統(tǒng)的朝貢體制來說,它跟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亞體制一樣,其文化成分非常具有影響力,但其主要的政治哲學卻跟西方非常不同。雅克發(fā)現(xiàn),朝貢體制是以“和而不同”的儒家觀念發(fā)展起來的,是“中國作為文明國家之認同和存在的國際伴隨物”。1 杜贊奇解釋說,“現(xiàn)代普世主義尋求將其作為非特殊、非超然的眼光而正當化”,而“古代的普世主義傾向于設(shè)想一種處于世界之外、無法證實的阿基米德力點。因此,受環(huán)境限制的知識,必然反映一種特殊的根源和效用。然而,特殊之根源并不能否認普世范圍和普世接納的可能性,所以總有其價值”。2 換句話說,真正的普世主義應該包含或被包含在各種不同的特殊性中,它應該是兼容并蓄而非排外專獨的。所以,現(xiàn)當代的西方普世主義是不真實的,因為它僅僅建立在西方規(guī)范和價值觀基礎(chǔ)上。威斯特伐利亞體制認可一個多元化的國際社會,其每個成員都擁有獨立的主權(quán),但該體制僅限于一個縮小的歐洲,不包括英格蘭、波蘭、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這實際上是地方性而非普世性的,它事實上一直被少數(shù)幾個強國所主宰,減少或排除了許多國家的平等權(quán)利。用亨廷頓的話來說,“對西方是普世主義的東西對其他國家是帝國主義”。3

相比之下,東方的許多民族都持有一種真正的普世觀。潘尼迦(K. M. Panikkar)說道:“壟斷真理和真相的教義……于印度教和佛教思想是怪異的。在他們看來,任何教派聲稱其獨占真理而其他人要受‘譴責’永遠是不合理的?!? 大多數(shù)亞洲人和中國人都相信具有不同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各族人民可以和平、和睦地共存于世界,差異不等于沖突;各國各民族之間的和睦相處是可能的,它是指導人類關(guān)系的必要原則。這種東方/中國的世界秩序觀是建立在世界主義和東方智慧基礎(chǔ)上的,它從改善主義視角來看待文明和國際關(guān)系,這與西方威斯特伐利亞體制的地方主義立場相反。外交是內(nèi)政的延續(xù)。中國在管理自身和對外關(guān)系方面是一致的,注重道德和禮儀的力量,而非威斯特伐利亞體制所主張的強權(quán)政治和權(quán)力平衡。雅克指出,對西方來說,主權(quán)意味著“一個民族國家,一個制度”,“主權(quán)和單一制度被視作是同義詞”,所以該體制是建立在“一個制度,多種民族國家”的原則上。而中國的傳統(tǒng)卻是“承認并接受其許多區(qū)域之不同的存在”,5 是“一個文明,多種制度”或“一個世界,多種文明”的原則。

例如,亞洲處理國際事務的傳統(tǒng)理念和價值觀之一,就是尋求建立一個和諧的“天下”,即全球的人類共同體。要達到此目的,就要培育和促進文化,推進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與同化,以文明方式和道德力量而非武力來解決國籍沖突。中國古代經(jīng)典充滿了這樣的教誨,要求人們懂得“和而不同”的自然法則與社會規(guī)律。如:“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6 “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盡矣”;7 “天地合而后萬物興焉”;8 “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9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10 “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庩栂嘟?,乃能成和”;11 “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焉”;12 “陰與陽和,氣與神和,是謂太和”。13 古代圣賢還以最形象的音樂來比喻表達“和而不同”的哲學理念:“樂者,天地之和也”;14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15 “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16 所以,正如基辛格所總結(jié)的,和諧是政治家“把整個戰(zhàn)略格局當作一個單一整體的一部分來看:善與惡,近與遠,強與弱,過去與未來,一切都互相關(guān)聯(lián)”。跟西方不一樣,傳統(tǒng)中國史觀沒有把歷史看作一個為取得一系列戰(zhàn)勝惡魔與落后之絕對性勝利的現(xiàn)代化進程,而是強調(diào)衰敗和更新的螺旋進程。在此過程中,自然和世界能被理解但不能被完全掌控,最好的成就便是與自然和世界成長為和諧一體。1

四、東方外交史研究及其現(xiàn)實意義

因此,在所有關(guān)于東方的研究中,筆者認為東方國家的政治哲學與文化及其對東方外交關(guān)系的影響,非常值得我們關(guān)注和研究:首先,在亞洲歷史、亞洲文學和亞洲文化等方面,學者們已經(jīng)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時卻幾乎沒有任何學者把亞洲政治哲學及其與亞洲處理國際事務之傳統(tǒng)方式的關(guān)系作為研究主題。其次,中國、印度、日本、韓國、越南等新興亞洲國家的國際行為,將大體決定該地區(qū)甚至世界的和平與戰(zhàn)爭狀態(tài)。對亞洲國家處理對外關(guān)系方式的錯誤認識和錯誤理解將使亞洲國家和非亞洲國家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導致戰(zhàn)爭和歷史悲劇的重復。我們絕不能忘記,20世紀三場最慘烈的戰(zhàn)爭:太平洋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都發(fā)生在亞洲。再次,當前世界秩序和外交行為之準則是以西方理念和模式為基礎(chǔ)的,它多多少少排除了亞洲對國際關(guān)系的看法和態(tài)度。尤其是,今天亞洲國家已經(jīng)在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上大大增強了它們在全球的分量。如果不把亞洲因素整合進來,這樣的世界秩序就不完整,因而不能很好地運作。一項關(guān)于亞洲國家對國際關(guān)系之觀點的研究將加強西方對東西方外交模式差異和行為準則的認識,將會減少雙方之間的思想距離及不必要的摩擦。

筆者認為,我們需要采用跨學科的方式來研究亞洲文化、外交和對外關(guān)系,努力從亞洲人的視角,對亞洲各國的外交經(jīng)歷和模式進行系統(tǒng)研究;通過批判性分析,指出并糾正西方對亞洲文化及對外關(guān)系史的誤讀、誤解和誤釋,以縮小東西方外交方式的差距。東方外交史的研究應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方面:(1)亞洲國家獨特的文化背景與政治傳統(tǒng)和政治哲學及其對制定執(zhí)行外交政策的影響;(2)在現(xiàn)代或前現(xiàn)代,亞洲國家跟安全、戰(zhàn)略和對外政策設(shè)計有關(guān)的內(nèi)部環(huán)境和政治體制;(3)亞洲國家對歷史上處理對外關(guān)系之手段和話語權(quán)的傳承;(4)亞洲國家處理重大國際或跨國問題方式的演變,特別是在它們進入當代的時候。

總之,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如南迪所述,努力創(chuàng)建不同的亞洲話語權(quán),2 把我們的研究重點從外部、帝國主義和東方主義視角來構(gòu)建亞洲的角度,轉(zhuǎn)移到從內(nèi)部、本土和區(qū)域的角度來構(gòu)建亞洲的話語體系和外交舞臺。3 當然,我們并不是要把亞洲重新構(gòu)建成一個同西方對立的地區(qū),也不是要用亞洲設(shè)計來取代受西方影響的現(xiàn)實。相反,我們應該像陳光興所主張的那樣,遵循國際主義的地方主義,“尊重傳統(tǒng)但不將傳統(tǒng)本質(zhì)化,亦不只是為反對西方的緣故才調(diào)動傳統(tǒng)的資源”。我們分離西方的地方主義觀點,“并非是要把價值體系具體化……而是要重新調(diào)查它及其實踐。亞洲和第三世界提供了一個比較的想象領(lǐng)域”或“干預的手段”。4 我們期望為主流批評意識做出貢獻:“通過重新闡述各種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來創(chuàng)建新的傳統(tǒng)。”5 這正如杜贊奇所指出的,“亞洲社會的各種文化有許多會使現(xiàn)代感受力害怕的張力,但還有其他過分適應現(xiàn)代化的張力,如不自量力的欲望、民族主義和最大化贏利。但對很多人來說,舊的宇宙學——或宇宙學的部分——依然跟自我構(gòu)成或自我培養(yǎng)之學科有關(guān)并特別重要,是把自我與地方、社團、環(huán)境和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方法論”。6 這就像王嘉祺所描繪的:“在文化上,東方或西方都不是一個穩(wěn)定不變的整體,它們兩者始終在變化,始終在混雜,特別是在今天這個時代?!? 筆者絕對贊同雅斯貝斯的意見:“西方跟東方離婚后,東方在政治上和精神上依然保持跟西方同樣值得仰慕的力量,那是一種西方可以從中學習的力量,它具有迷人的吸引力?!? 雖然“客觀的歷史分析顯示西方一直扮演了一個形成世界的角色,但西方也暴露了它的非完整性和缺陷,這就促使西方去詢問如下的問題,它們對西方永遠是有益和恰當?shù)模何覀儗⒃跂|方找到什么可以補充我們自己的東西? 什么是在東方成為現(xiàn)實和真理但我們卻不知不覺地失去了它們? 什么是我們之最高權(quán)威的代價?”3 當西方詢問這樣的問題時,東方將成為西方本質(zhì)之物:“雖然西方擁有卓越,但什么是西方所丟失的? 什么是我們西方所缺失并使我們極其關(guān)切但卻在東方找到了的?”4

Abstract: The study of oriental diplomatic history is very important as there has been the lasting Western misunderstanding or ignoring of Asia, which could be the source of conflicts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evidenced not only by the three major wars in Asia in the 20th century but also the current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The study of China and Asia has been dominated by Western perspectives that often misunderstand and misinterpret the values and diplomatic methods of China or Asia, and even deny their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In fact, although Asian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cultures, traditions, and diplomacy, they share certain ideas that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ideas. The Eastern wisdom conceiv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ith a melioristic and genuine universal view, while the Western monotheist belief is very much Western-centric, characterized by the nature of dualism. The Chinese people’s concept of harmony and belief in moral force a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unity concep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world. Such ideas and beliefs deeply rooted in the mind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elites are missing in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so they can be a supplement or moderiation to the Western idea of power politics.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advocates an in-depth and thorough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Asian culture and oriental diplomacy to promote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harmon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Key words: Asia; oriental diplomatic history; Asian studies; civilization; harmony

(責任編輯:中? ?和)

猜你喜歡
和諧亞洲文明
亞洲自動售貨機展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說文明
對不文明說“不”
亞洲足球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1:42:02
新課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體育課堂教學
維護職工合法權(quán)益,構(gòu)建和諧勞動關(guān)系
構(gòu)建社會主義新型和諧勞動關(guān)系實證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20:54
對班主任管理的幾點看法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18:08
文明歌
乐平市| 杭锦旗| 涪陵区| 同德县| 项城市| 无锡市| 娄烦县| 诏安县| 德昌县| 上杭县| 香港 | 三河市| 彝良县| 寿光市| 旬阳县| 景洪市| 合阳县| 江达县| 万州区| 尤溪县| 丰镇市| 沙雅县| 九寨沟县| 竹山县| 淮安市| 临洮县| 虞城县| 葫芦岛市| 夏河县| 延津县| 大姚县| 伊金霍洛旗| 大兴区| 永州市| 洞头县| 康定县| 四会市| 汉寿县| 利辛县| 蚌埠市|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