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湖南桂陽縣明清煉鋅遺址群調查與初步研究*

2022-01-20 08:50:34莫林恒羅勝強肖亞周文麗陳建立
關鍵詞:腹徑桂陽桂陽縣

莫林恒,羅勝強,肖亞,周文麗,陳建立

(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08;2.郴州市博物館,湖南 郴州 423099;3.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4.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 100871;5.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長沙 410008)

0 引言

桂陽縣位于湖南省東南部,屬郴州市轄地,處在南嶺北麓的騎田嶺山脈之中,湘江支流的舂陵江中上游。桂陽北部接壤衡陽市常寧市和耒陽市,東部和南部分別與郴州市嘉禾、臨武、永興、蘇仙、北湖三縣二區(qū)交界,西部毗連永州市新田縣和祁陽縣。桂陽所在位置處在大義山—香花嶺多金屬礦帶,主要有黃沙坪鉛鋅礦床、寶山鉛鋅銀多金屬礦床、大坊銀金多金屬礦床、大順窿銅錫多金屬礦床、綠紫坳銅礦床等。①郴州地區(qū)冶金局.湖南郴州冶金志(1840-1988)[M].內部資料,1990:11.長期以來,這些礦床是當地重要的經濟資源,礦業(yè)開發(fā)直接推動著當地的經濟發(fā)展。

2015年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考察隊,在桂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廖小敏等多位當地文化工作者的帶領下,對桂陽縣古代礦冶遺址進行了調查。經過實地調查及后期研究,認為桂陽縣礦冶遺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冶煉金屬種類多樣、生產體系完備,關于礦冶生產的文獻記載翔實,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較多,尤其是煉鋅遺址保存較好、規(guī)模巨大,是深入開展礦冶考古研究、揭示中國古代煉鋅技術的寶貴材料。

鑒于此,2016年7月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郴州市文物管理處、桂陽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桂陽縣境內十余處古代煉鋅遺址開展了專項調查,并有針對性地對桐木嶺遺址和陡嶺下遺址進行了主動性的考古發(fā)掘。調查發(fā)掘成果豐碩,科學揭露了一批保存完整、規(guī)模宏大的煉鋅及多金屬冶煉遺跡,出土了一系列重要的冶煉遺物。截至目前,共調查發(fā)現了19處煉鋅遺址和1處制作煉鋅冶煉罐遺址(以下簡稱制罐遺址)(圖1)。

圖1 桂陽煉鋅遺址群及制罐遺址分布

1 遺址概述

目前調查發(fā)現的19處煉鋅遺址分布在兩處區(qū)域:一處是在舂陵江支流錦里河一帶,共有5處遺址,分別是石山背遺址、大留遺址、觀山遺址、桐木嶺遺址和楠木豁遺址;另一處是在耒水支流西河流域,共有14處遺址,分別是巴茅豁遺址、王家窯遺址、雙霞嶺遺址、陡嶺下遺址、桐梓坪遺址、爐渣嶺遺址、八十擔遺址、巴茅嶺遺址、黎家洞遺址、肖家門遺址、油菜灣遺址、珍珠山遺址、青山遺址和豆坪遺址。調查發(fā)現,遺址面積一般在10 000 m2以上,其中以陡嶺下、王家窯、巴茅嶺、八十擔、桐木嶺等5處遺址面積最大,均在100 000 m2左右,遺址冶煉物堆積厚度在1~20 m。此外,在冶煉物堆積的區(qū)域,地表植物生長與周圍有所不同,這為判斷遺址分布范圍提供了一個重要參考。另外,在有制陶傳統的桂陽縣飛仙鎮(zhèn)塘落虎村調查發(fā)現一處制作煉鋅冶煉罐和生活器皿的遺址。桐木嶺遺址與陡嶺下遺址經過發(fā)掘,資料較豐富,桐木嶺發(fā)掘簡報已發(fā)表,[1]陡嶺下發(fā)掘簡報另行撰寫。限于篇幅,文章選擇7處具有代表性的冶煉遺址、1處制罐遺址的資料予以介紹,公布各遺址采集的部分典型標本。出土遺物以遺址名拼音首字母加C(代表采集)進行編號。

1.1 石山背遺址

石山背遺址位于浩塘鎮(zhèn)石山背村,處于錦里河北岸一緩坡地帶,距錦里河約100 m,遺址面積約20 000 m2。遺址植被較好,在道路一側斷面上可見冶煉物堆積,堆積厚度為2~3 m,發(fā)現部分矮胖形冶煉罐及少量的陶瓷片。

冶煉罐標本4件,全部為灰褐色夾砂陶。SSBC:21,上部殘缺,外部有燒結物附著,內有少量的冶煉渣殘留,殘高20 cm,腹徑14.8 cm,底徑8 cm(圖2,1)。SSBC:4,中上部殘缺,底部有冶煉礦渣殘留,外壁有燒結物附著,殘高14.5 cm,殘腹徑16 cm,底徑7.5 cm(圖2,2)。SSBC:24,上部殘缺,僅剩部分腹部和底部,內外有燒結物,殘高16 cm,底徑8 cm,復原腹徑為20 cm(圖2,3)。SSBC:5,中上部缺損,器內有煉渣殘留,下腹部燒裂,外部有燒結的附著物,殘高14.2 cm,底徑7.8 cm(圖2,4)。

圖2 石山背遺址采集冶煉罐

1.2 大留遺址

大留遺址位于桂陽縣浩塘鎮(zhèn)大留村,處在木涼亭水庫北岸一低矮山地地形中,遺址面積約1 500 m2,在一處道路斷面發(fā)現冶煉物堆積厚約10 m。采集到不同形態(tài)的冶煉罐和少量的陶瓷片及石砧一件。

冶煉罐標本4件。DLC:1,圓唇,腹中上部微鼓,底部微微內凹,口部有冷凝器套接痕跡,外部有燒結物附著,高27.8 cm,口徑7 cm,腹徑12 cm,底徑8.4 cm(圖3,3)。DLC:2,圓唇,微斂口,腹中上部微鼓,底部微微內凹,器表附有紅褐色燒結物,高24.5 cm,口徑5.8 cm,腹徑11.5 cm,底徑8.3 cm(圖3,7)。DLC:4,口部殘,腹部較為鼓突,器表有黑色燒結物附著,殘高24.8 cm,腹徑14.4 cm,底徑8 cm(圖3,4)。DLC:9,圓唇,斂口,中下部殘缺,口部有冷凝器套接痕跡,殘高9 cm,口徑7.6 cm,殘腹徑11.6 cm(圖3,5)。

生活和冶煉遺物。陶缸,DLC:6,殘留上部口沿,夾細砂紅褐胎,圓唇,斂口,缸內壁施白釉,殘高16.5 cm,復原口徑50 cm(圖3,1)。青花碗,DLC:7,圓唇,敞口,矮圈足,內壁施有上下兩個青花線圈,碗內底刻有一“明”字,口徑12 cm,底徑4.4 cm,高6 cm(圖3,2)。石砧,DLC:8,近正方形,上下兩面中部留有錘擊使用痕跡,邊長22 cm,厚8 cm。

圖3 大留遺址采集器物

1.3 觀山遺址

觀山遺址位于桂陽縣方元鎮(zhèn)觀山村,處在木涼亭水庫北岸一低矮山地的相對平緩的山坡上,遺址面積約20 000 m2。該遺址植被較茂盛,部分地方因為煤炭開采而遭到破壞。遺址中發(fā)現較多的冶煉罐。

冶煉罐標本4件。GSC:1,圓唇,斂口,下部殘,殘高7 cm,口徑7.1 cm(圖4,2)。GSC:2,夾砂,灰褐色,上部缺失,腹下部較長,平底,內有煉渣附著,外壁附有少量燒結物,殘高24 cm,腹徑11.5 cm,底徑7.3 cm(圖4,1)。GSC:3,殘存中下部,底微內凹,器內底部有較多的冶煉渣殘留,外壁附有燒結物,殘高8.5 cm,底徑為9 cm(圖4,3)。GSC:4,上部殘缺,腹中上部微鼓,平底,腹內殘留較多冶煉渣,殘高20.1 cm,腹徑12.8 cm,底徑8 cm(圖4,4)。

圖4 觀山遺址采集冶煉罐

1.4 王家窯遺址

王家窯遺址位于桂陽縣正和鎮(zhèn)官溪村老鼠沖,處在一低矮山地中,可見大量冶煉物堆積,厚度約1~10 m,面積約20 000 m2。在遺址中發(fā)現一處煉鋅爐遺跡,僅保留底部爐床和爐柵部分,另外還采集到部分冶煉罐和青花瓷片,以及調查發(fā)現有清同治七年(1868)墓碑。遺址所在山頭有煤礦,因20世紀90年代大量開采煤礦,遺址遭到較嚴重的破壞。

冶煉罐標本4件,灰色,泥質夾細砂。WJYC:3,圓唇,斂口,束頸,長腹,平底,器表有燒結物附著,高30.5 cm,口徑5 cm,底部6 cm(圖5,1)。WJYC:1,圓唇,斂口,束頸,長腹,平底,內壁殘留較多的冶煉渣,高30.4 cm,口徑5.5 cm,底部6.4 cm(圖5,2)。WJYC:4,斂口,束頸,平底,上微鼓腹,頸部殘有少量的冷凝器部分,腹下部有燒裂痕跡,表面有煤渣附著物,高30 cm,口徑5.5 cm,底徑7 cm(圖5,3)。WJYC:2,斂口,平沿,平底,器形略矮,器表外壁附有燒結物,高24.5 cm,口徑6.8 cm,底徑8 cm(圖5,4)。

圖5 王家窯遺址采集冶煉罐

1.5 雙霞嶺遺址

雙霞嶺遺址位于桂陽縣正和鎮(zhèn)官溪村,處于一低矮山地中。在靠近西水(官溪河)兩岸的山坡上分布著大量冶煉渣堆積。右側山坡冶煉物堆積分布長度約150 m,寬度約50 m,左側山坡冶煉物堆積長度約200 m,寬度約50 m,最大堆積厚度約10 m,遺址面積約60 000 m2,發(fā)現較多冶煉罐及部分陶瓷片。在遺址周邊發(fā)現冶煉罐修筑的護坎遺跡。該遺址緊靠西水河,附近有煤礦。

冶煉罐標本4件,為灰褐色夾砂陶,斂口,直筒形,底較平。SXLC:1,器表局部有黑色孔隙狀燒結物,高31 cm,口徑5 cm,腹徑9.2 cm,底徑6.8 cm(圖6,6)。SXLC:3,頸部有冷凝器套接痕跡,腹中上部微鼓,器內壁附有白色鋅結晶顆粒,高30 cm,口徑5.2 cm,底徑6.5 cm(圖6,7)。SXLC:2,口部燒裂變形,頸部殘留套接冷凝器的痕跡,器表附著有黑色燒結物,高31.3 cm,口徑5.4 cm,腹徑10 cm,底徑7.3 cm(圖6,8)。SXLC:4,保存較完整,口部有套接的喇叭形冷凝器,器表有煤渣燒結物,高35 cm,口徑5.3 cm,底徑6.8 cm(圖6,9)。

圖6 雙霞嶺遺址采集遺物

生活遺物。陶罐,SXLC:5,腹部殘片,夾砂灰陶,表面為籃紋,內壁布有交疊圓圈紋,長8.5 cm,寬5 cm,厚0.6 cm(圖6,4)。XLC:7,口沿殘片,淺灰褐色夾砂陶,窄沿,沿面有一內凹,肩部外撇,殘高4 cm,口沿殘長徑10 cm,沿面寬1.8 cm(圖6,1)。SXLC:6,口沿殘片,紅褐色陶,圓唇,侈口,高領,器內壁有弦紋,殘高6 cm,復原口徑11.5 cm(圖6,2)。青花瓷均為瓷碗底部殘片。SXLC:8,圈足高1.3 cm,殘高3.2 cm,底徑7.5 cm(圖6,3)。SXLC:9,圈足高1.5 cm,殘高3 cm,底徑6.5 cm(圖6,5)。

1.6 桐梓坪遺址

桐梓坪遺址位于桂陽縣正和鎮(zhèn)火田村桐鋅坪組,北側為珍珠大道。臨珍珠大道一面山坡,保存有大量的冶煉物堆積,可見較多的冶煉罐及少量的陶瓷片。遺址在修建珍珠大道的過程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遺址現存面積約15 000 m2。

冶煉罐3件,灰褐色,泥質夾細砂,圓唇,斂口,腹部微鼓。TZPC:3,口部有套接的冷凝器殘留,外部有燒結物附著,高28.1 cm,口徑7.2 cm,底徑6.5 cm(圖7,1)。TZPC:2,外部有燒結物附著,高25 cm,口徑6.2 cm,腹徑為11.2 cm,底徑7.8 cm(圖7,2)。TZPC:1,上部殘缺,器表有輪制制罐弦紋,未見冶煉使用痕跡,高23 cm,腹徑10.2 cm,底徑6.9 cm(圖7,3)。

圖7 桐梓坪遺址采集冶煉罐

1.7 八十擔遺址

八十擔遺址位于桂陽縣正和鎮(zhèn)火田村八十擔組,緊鄰郴州大道(省道322線),距離西水河約150 m。山坳間有一個小水庫,在水庫兩旁的東西4個山頭上分布著大面積的冶煉物堆積,南北長約600 m,東西寬約200 m,遺址面積超過100 000 m2,堆積厚度超過20 m。在該遺址發(fā)現與桐木嶺遺址相近的焙燒爐、煉鋅爐、加工坑、房址等遺跡,保存有完整的冶煉作坊結構。在北面山頭斷面發(fā)現高約10 m的冶煉罐護坎。遺址現場發(fā)現了大量的直筒形冶煉罐及較多陶瓷片。在南面山頭發(fā)現一些塊狀煉鉛渣,還采集到一件鍋底狀的煉鉛渣。遺址上的植被多為針葉松、茅草、灌木等,遺址附近有煤礦。因為修建公路與水庫,該遺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冶煉罐標本共5件,灰褐色,泥質夾細砂,圓唇,斂口,直筒腹,平底。BSDC:12,口部存在部分冷凝器,外表附有燒結物,通高36.2 cm,口徑5.4 cm,底徑6.6 cm(圖8,6)。BSDC:8,器物口沿處殘留冷凝器套接痕跡,通高36 cm,口徑5.2 cm,腹徑9.2 cm,底徑6.3 cm(圖8,7)。BSDC:10,器表留有輪制制罐弦紋,無冶煉使用痕跡。高31 cm,口徑5.6 cm,腹徑9.6 cm,底徑6.4 cm(圖8,8)。BSDC:11,高31.6 cm,口徑5.6 cm,底徑6.8 cm(圖8,9)。BSDC:9,通高32.2 cm,口徑5.6 cm,腹徑8.8 cm,底徑6.6 cm(圖8,10)。

圖8 八十擔遺址采集遺物

冶煉遺物。托墊2件,淺黃色,泥質夾粗砂。平面呈橢圓形,中部變形彎曲。BSDC:14,正面有燒結煤渣附著,長19.8 cm,寬10.5 cm,厚4 cm(圖8,4)。BSDC:13,長19.8 cm,寬11.6 cm,厚4 cm(圖8,5)。BSDC:16,爐柵,灰黃色,泥質夾粗砂,長條形,殘留3處明顯的擺放冶煉罐的使用痕跡,長18 cm,殘高10 cm,厚9.5 cm(圖9)。BSDC:17,煉鉛爐渣,深灰色,鍋底狀,上部弧形凸起,局部顯現銅綠色,通高15 cm,直徑26 cm,下部餅狀高9 cm(圖10)。

圖9 八十擔遺址采集爐柵

圖10 八十擔遺址采集冶煉渣

生活遺物。青花碗,敞口,圈足,內有澀圈。BSDC:5,器表飾有變形的螃蟹紋和團點狀紋飾,口徑13.2 cm,圈足徑為6.2 cm,高5.6 cm(圖8,1)。BSDC:6,器表飾花草紋,中部一道青花線圈將紋飾分上下兩層,口徑14 cm,圈足徑7.2 cm,高6.2 cm(圖8,2)。青花杯,BSDC:4,敞口,圈足,底部無釉,飾青花草紋,器表中部有一道青花線圈,口徑6.4 cm,圈足徑3 cm,高3.2 cm(圖8,3)。

1.8 塘落虎遺址

塘落虎遺址位于桂陽縣飛仙鎮(zhèn)塘落虎自然村西部,面積約10 000 m2。路邊有一制陶廢棄物堆積剖面,高6.5 m,長4.5 m,可分三層。第一層為地表層,厚度為0.5~1 m;第二層為制陶廢棄物堆積層,厚2.5 m;第三層為紅色的生土層。制陶廢棄物堆積層中以冶煉罐為主,還有陶壺、陶罐等。據調查,陶土來自村子后山坡上,為灰黃色黏土。據當地村民介紹,祖上在此居住已有300多年歷史,世代以制陶為生。

冶煉罐生產標本3件,器型相同,上部微鼓腹,其中一件保存完整,另外兩件僅剩腹部和底部。其外表為紅色,胎質為灰黑色,夾有細沙顆粒,器表可見輪制拉坯制罐弦紋,底部較平。TLHC:6,保存完整,為尖圓唇,斂口,束頸,高30 cm,口徑5 cm,底徑6.6 cm(圖11,5)。TLHC:10,殘高20 cm,腹徑9.2 cm,底徑為6.5 cm(圖11,7)。TLHC:12,殘高16.5 cm,腹徑10 cm,底徑6.6 cm(圖11,6)。

生活類遺物產品。陶罐,TLHC:16,雙沿,深黃色釉,殘高10 cm,口徑12.4 cm,領口徑25 cm(圖11,3)。陶器蓋,TLHC:17,呈碗倒扣狀,蓋上有一長條形鈕,深黃色釉,應為雙唇罐的器蓋,高8.4 cm,口徑19 cm,蓋頂徑14.3 cm(圖11,4)。陶壺,TLHC:4,帶柄,帶流,平底,高10 cm,口徑5.6 cm,底徑7.2 cm(圖11,2)。青花杯,TLHC:8,侈口,尖唇,腹部帶一“喜”字,口徑6 cm,底徑3 cm,高3.8 cm(圖11,1)。

圖11 塘落虎遺址采集遺物

2 冶煉罐研究

在研究桐木嶺煉鋅遺存的基礎上,復原了桂陽清代煉鋅工藝流程:先將礦石從礦山開采后運送到煉鋅遺址焙燒區(qū),氧化去硫并破碎,然后將其運至煉鋅區(qū),將礦石拌以作為還原劑的煤炭,放入煉鋅的冶煉罐中,罐口部套接一冷凝器。冷凝器底部放置一冷凝兜,頂部蓋一圓餅狀冷凝鐵蓋,由鐵蓋、冷凝器、冷凝兜、冶煉罐組成蒸餾罐。將裝有冶煉原料的蒸餾罐置于煉鋅爐的爐柵上,以煤炭作為燃料冶煉。冶煉罐中的溫度超過了鋅的沸點(907℃),鋅被還原后,即成為蒸氣上升至冷凝器中,凝結為液態(tài)。后將鋅液舀出,在精煉灶上熔煉提純,即可鑄成最終的產品——鋅錠。

冶煉罐是煉鋅技術研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遺物類型之一,具有年代特征,還可以表征冶煉技術。本次調查將冶煉罐作為最重要的研究對象。根據桂陽19處遺址調查及發(fā)掘資料,對冶煉罐做一初步分型研究。這批材料大部分是調查采集而來,缺少早晚地層依據,但根據桐木嶺遺址發(fā)掘材料以及重慶地區(qū)已發(fā)表的資料,結合文獻資料以及對冶煉罐的觀察,大致可以推斷冶煉罐的形制變化。

2.1 冶煉罐類型

按照器物類型學分類,依據冶煉罐的高度和腹部直徑為主要分類標準,分為A、B、C三型。

A型,矮胖型,如標本SSBC:21(圖12,1)。這類冶煉罐的特征是器形矮胖,中腹部較鼓,胎較厚,底部內凹。調查過程中A型冶煉罐普遍口部殘缺,因此該類型冶煉罐的高度不完整。從殘損的冶煉罐來看,高度在20 cm以上,腹部肥胖,腹部直徑最大可達20 cm。冶煉罐內壁多殘留較多冶煉渣,罐壁燒損較嚴重。這類冶煉罐主要發(fā)現于石山背遺址,在桐木嶺遺址、大留遺址、觀山遺址也有少量發(fā)現。

B型,微胖型,如標本DLC:1(圖12,2)。這類冶煉罐的特征是圓唇,斂口,卷沿,平底,冶煉罐可見輪制痕跡,質地較堅硬。大部分冶煉罐都有使用痕跡,有的口部殘留冷凝器套接痕跡、有的外壁附有黏土包裹層、有的內壁附有少量鐵銹色的冶煉渣和白色沉積物。除雙霞嶺遺址和八十擔遺址外,其他遺址都發(fā)現此類冶煉罐,其中,大留遺址、觀山遺址、爐渣嶺遺址以此類型冶煉罐為主。

圖12 桂陽三種類型冶煉罐

C型,直筒型,如標本SXLC:1(圖12,3)。這類冶煉罐的特征是斂口,卷沿,尖圓唇,腹部較長,鼓腹不明顯,底部多為平底。冶煉罐表面少見孔隙狀燒結物,罐體內外有明顯的輪制制陶痕跡,質地堅硬,少量未使用的冶煉罐,部分冶煉罐口部殘留破損的冷凝器,外壁普遍存在黏土包裹層,內壁多附有少量鐵銹色的冶煉渣和白色沉積。各遺址發(fā)現的冶煉罐以此為主要類型,其中桐木嶺遺址、雙霞嶺遺址、陡嶺下遺址和八十擔遺址都有大量發(fā)現,在石山背遺址、楠木豁遺址和王家窯遺址也有少量發(fā)現。

2.2 冶煉罐結構特點

根據冶煉罐的結構特征以及目前對煉鋅技術的研究成果,結合有關文獻材料,對這三種類型冶煉罐的結構和煉鋅工藝特點做一初步分析。

A型冶煉罐,腹徑為14~20 cm,底徑為8~9 cm,罐壁厚度為0.7~1 cm。采集到的A型冶煉罐口部均殘缺,其他地區(qū)未發(fā)現此類形制的冶煉罐。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中國最早記載煉鋅技術的文獻,其煉鋅插圖中的部分冶煉罐(圖13)與A型較為相似,都是器形較矮,腹部較鼓?!短旃ら_物》中關于倭鉛冶煉方法的記載較簡略,對冶煉罐的內部結構未有相關描述。其對煉鋅工藝的記載是煉出鋅后“毀其罐而取之”,[2]111這一點可能與A型罐口部都殘缺的情況相對應,即A型罐口部殘缺的原因是要毀罐才能提取煉出的鋅金屬,但目前還需更確鑿的發(fā)掘材料和檢測試驗才能證實。

圖13 《天工開物》中煉鋅場景

B型冶煉罐,口徑為7~10 cm,底徑為7~9 cm,腹徑11~15 cm,高24~28 cm,與重慶豐都明代冶煉罐(口徑8~10 cm,底徑8~9 cm,腹徑11~16 cm,高25~30 cm)形制相近,[3]均為腹部微胖。調查過程中發(fā)現有的冶煉罐口部存有冷凝器套接痕跡,說明存在外接的冷凝器。B型冶煉罐與《天工開物》的多數冶煉罐形制相似,其完整的蒸餾罐結構復原圖可參照重慶豐都明代蒸餾罐的結構復原圖。[4]

C型冶煉罐,口徑4~8 cm,多為6 cm左右,底徑6~8 cm,腹徑7~12 cm,高約32 cm,與常寧水口山土法煉鋅文獻記載的冶煉罐[5]形制相近,罐壁最薄為0.4 cm。C型冶煉罐與B型冶煉罐一樣均為罐外冷凝型,但是C型冶煉罐的口部外接的冷凝器高度明顯更高,這與冶煉罐形制向瘦長形發(fā)展相配套。

從冶煉罐的形制來看,A型、B型到C型三種形制的冶煉罐,逐漸呈現出直徑變小、罐高增高、罐壁變薄的趨勢。我們認識到冶煉罐和煉鋅爐兩者是配套使用,因此兩者形制的演化應是同步。目前未在冶煉遺址上發(fā)現冶煉罐的生產遺址,而在塘落虎遺址發(fā)現生產冶煉罐,該遺址同時生產罐、壺類生活用陶器。判斷冶煉罐應該是由專門的陶窯場址生產后運送到遺址而來,冶煉罐的生產運輸與礦石、煤炭、鋅成品的運輸構成了煉鋅產業(yè)鏈總體的運輸系統。

3 煉鋅遺址群年代

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凡倭鉛……繁產山西太行山一帶,而荊、衡為次之。”[2]111倭鉛即鋅,桂陽縣在明代曾歸衡州府管轄,調查發(fā)現桂陽煉鋅遺址群分布密集,規(guī)模較大,這與文獻記載的“荊、衡次之”相符,說明至少在明末桂陽煉鋅業(yè)已經非常繁榮,其煉鋅的起始年代應該還可往前追溯。

桂陽煉鋅遺址可分為舂陵江的錦里河流域和西水河流域。錦里河流域的遺址有5處,位于今桂陽縣方元鎮(zhèn)、浩塘鎮(zhèn)一帶。明代徐開禧在崇禎年間編著的公犢集《韓山考》記載:“至查燒鉛處所,曰錦里,曰石頭山,曰觀山,曰白水沖,曰大留山,曰黃家頭,皆在深箐磴道中?!盵6]52推測文獻中的觀山、大留山應是觀山遺址、大留遺址,而石頭山很可能就是石山背遺址。這片區(qū)域的石山背遺址是出土A型冶煉罐最多的遺址,桐木嶺遺址、大留遺址、觀山遺址也有出土,可以進一步判斷錦里河流域大部分遺址在明代晚期已有較大規(guī)模。而桐木嶺遺址中出土了清代嘉慶錢幣,并有大量C型冶煉罐出土,可見這一流域部分遺址持續(xù)生產至清代中晚期。

西水河流域共發(fā)現14處煉鋅遺址,這些煉鋅遺址相對來說面積更大,分布更密集。目前在這一流域未發(fā)現A型冶煉罐,只發(fā)現少量B型冶煉罐,各個遺址中C型冶煉罐數量出土較多,結合其他出土遺物及文獻資料綜合分析,判斷這一流域的煉鋅起始時間晚于錦里河流域,而且有可能是從錦里河流域發(fā)展過來。這一流域的煉鋅生產活動鼎盛期應是在清代中晚期。

4 結語

桂陽礦產資源豐富,礦冶歷史悠久,西漢在桂陽郡設金官,東漢設鐵官,唐末至宋代設桂陽監(jiān),有“千年礦都”之美譽。從明晚期開始,中國大規(guī)模冶煉單質鋅,主要用于鑄造黃銅錢幣,鑄錢的需求極大地刺激和鼓勵桂陽煉鋅業(yè)的發(fā)展。這樣的礦產資源和歷史積累是桂陽煉鋅遺址存在的前提背景。通過對桂陽縣煉鋅遺址系統的調查,我們認為這是繼重慶、廣西煉鋅遺址群發(fā)現之后,中國目前再次發(fā)現的規(guī)模大、保存程度好、各種遺存豐富、研究價值高的煉鋅遺址群。近年來,在當地文化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主動性的調查、發(fā)掘,以及實驗室的檢測分析、文獻的查閱研讀,認識到桂陽的煉鋅技術是一脈相承、持續(xù)發(fā)展的,桂陽煉鋅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有可能是中國古代煉鋅技術的發(fā)源地之一。桂陽煉鋅遺址群的研究對于中國古代技術的煉鋅起源、發(fā)展和傳播研究提供了最新且最重要的材料,持續(xù)推動中國古代煉鋅技術研究向前發(fā)展。通過對桐木嶺遺址的發(fā)掘,較完整地揭示了桂陽清代中晚期煉鋅手工業(yè)作坊的布局結構以及冶煉工藝流程,而對桂陽早期煉鋅爐的形制特點、作坊布局結構等還缺少發(fā)掘材料進行研究,這是下一步田野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猜你喜歡
腹徑桂陽桂陽縣
郴州桂陽縣部署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
山西離石后石村再次發(fā)現戰(zhàn)國墓
重慶市萬州區(qū)瓦子坪遺址2004年發(fā)掘簡報
四川文物(2022年5期)2022-10-26 08:56:26
劉 欣藝術作品欣賞
精準施策桂陽縣松材線蟲病防控見成效
國土綠化(2022年11期)2022-02-09 11:28:48
組織開展“感恩送賀卡”活動 桂陽小學關工委
湖南桂陽縣魏氏宗祠舞臺題記考述
中華戲曲(2019年1期)2019-02-06 06:51:02
桂陽蔡倫
散文詩(2017年22期)2017-06-09 07:55:21
家鄉(xiāng)的特產
開元通寶
黔东| 龙井市| 达尔| 甘肃省| 泸定县| 武强县| 泰来县| 咸宁市| 花莲县| 保靖县| 德江县| 五大连池市| 镇安县| 图木舒克市| 海伦市| 灌云县| 安福县| 广昌县| 高邮市| 定南县| 涞源县| 共和县| 上蔡县| 秭归县| 金湖县| 博湖县| 白玉县| 凌海市| 苍山县| 宝应县| 丹巴县| 呼伦贝尔市| 罗平县| 上饶县| 内江市| 民乐县| 安泽县| 九寨沟县| 延长县| 南部县|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