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因疫情居家期間,不妨讀些家書吧。歷史上有好些經(jīng)典家書值得反復閱讀,其中飽含著作者的人生智慧、處世哲學、做事方法。
《朱子家訓》:流傳最廣的家書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清代學者朱用純根據(jù)自己一生的研究,以儒家“修身”“齊家”的核心思想為宗旨,廣采儒家的為人處世經(jīng)驗編撰而成。作者朱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明末清初江蘇昆山人。
《朱子家訓》通篇以對偶句一氣呵成,言及衛(wèi)生、安全、勤儉、飲食、房田、婚嫁、祭祖、讀書、教育、財酒、誠信、交友、向善、納稅、為官等諸多內(nèi)容。《朱子家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由于其內(nèi)容深刻、精警,而又明白如話、發(fā)人深省,所以在民間也廣為流傳。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碧靹倓偭恋臅r候就起身,灑水打掃庭院,要里里外外都整齊、干凈。我自十來歲起,每天起床之后有一個任務,就是把家中前后兩進七八間房屋和中間的院子打掃干凈。這是一項不輕的任務,但我幼年時居然沒有抱怨過,都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完成了?,F(xiàn)在想來,父母一定是深受《朱子家訓》的教導,才分派給我這樣的任務,既鍛煉了我的身體,也培養(yǎng)我愛清潔的習慣。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背燥埖臅r候要想到糧食來之不易;對于衣服用度,要常常想著這些物品來之不易,要珍惜。這樣的句子,如今在餐館里,亦隨常見到了。在我們享受美食之時,心中總有一份警醒:不要浪費。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毕掠昵埃茸龊脺蕚涔ぷ?,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來挖井。這句子出自百年前,如今已成為我們的口頭禪了。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日常生活要節(jié)儉,到別人家做客不要流連忘返。這話很有意思,自己過日子要節(jié)儉,但是不能跑到別人家做客就舍不得走了,這就是占別人的便宜了。生活中有這樣行為的人還真不少呢。
“與肩挑貿(mào)易,勿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焙妥呓执锏纳特溩鲑I賣,不要占小便宜;遇到生活貧苦的親友和鄰居,要加以關切的慰問和體恤。再次提到了“不要占小便宜”,可見朱先生對于“占人便宜”這一惡習的痛恨;對于親友的關照,可見他的仁德和溫厚。
《顏氏家訓》:家教垂范
《顏氏家訓》享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的美譽,作者是南北朝至隋朝時期的著名學者顏之推。顏之推(531—約595),字介,原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世居建康(今江蘇南京),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傳儒業(yè)。顏之推自幼好學,博覽群書,辭采華茂,19歲就被人推舉為官。
在《顏氏家訓·序致》篇中,顏之推講了自己寫作這本家訓的目的,即將自己一生的經(jīng)驗和心得系統(tǒng)地整理出來,傳給后世子孫,希望可以整頓門風,并對子孫后代有所幫助。他還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作為例證來強調(diào)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傳統(tǒng)中國的家庭教育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被譽為“家教規(guī)范”。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比嗽谟仔r,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顏之推在他的時代就能領悟到早教的重要性,頗為超前。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备改冈谧优媲坝型蓝帜荜P懷愛撫他們,子女就會對父母敬畏、謹慎而孝順。這條可令人改變對傳統(tǒng)中國父母權威的印象,父母并不是板起臉就能獲得子女尊敬的,敬而愛從來都是相互的。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睆男【蛯W習的人,就好像日出時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拿著火把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睛什么都看不見的人強。顏之推這話說得扎心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學總比不學強,所以不管當前幾歲,能讀點書,能學點什么,就行動起來吧,加油我輩!
《曾國藩家書》:長盛而不衰
在現(xiàn)代社會,《曾國藩家書》傳播度更為廣泛,因為今時今日,不斷有人去研究曾國藩的思想和治政之道。因而,相比其他傳統(tǒng)家書,曾國藩的家書更為現(xiàn)代人所熟悉。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是晚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对鴩視肥窃鴩簧饕顒雍推渲握?、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國藩的家書行文從容鎮(zhèn)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含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門第太甚,余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蔽壹业拈T第太顯赫了,我教兒女輩,要以勤、儉、謙三個字為主心骨。身為顯赫之家的一家之主,曾國藩有這樣清醒的認知和教育兒女的態(tài)度,對于兒女們不是嚴苛,反倒是祝福。正如《易經(jīng)》中所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認知。
“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兄弟和睦,雖說是窮困的小戶人家也必然興旺;兄弟不和,雖說是世代官宦人家也必然敗落。曾國藩家書的主要讀者對象即是他的幾位弟弟和曾家子弟們,他身居高位,以這樣的態(tài)度兄弟相處、教育子弟,家庭不興旺才怪。
曾國藩讀書并不算聰明,他連考七次,才在23歲的年紀以倒數(shù)第二名的成績考上秀才。他的好友左宗棠14歲時考上秀才,他的學生李鴻章17歲考上秀才。左宗棠評價曾國藩是“才短”,就是沒什么才氣;李鴻章說他的老師“儒緩”,意思是他的老師反應慢。但曾國藩讀書有恒心,他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笔咳俗x書,第一要有志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氣,就決不甘居下游;有見識,就明白學無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滿自足,如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都是無知;有恒心,就絕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正是憑著“有志、有識、有恒”,曾國藩做出了一番自己的成就。
曾國藩一生勤勉,他曾告誡弟弟們,“戒惰字,以不晏起為第一義”。戒惰字,要以早起為第一要義。他自己也是“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天亮就起床,醒了之后絕不貪戀,其后就全心投入工作中。他曾在家書中寫道:“我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來,雖仍如往日懶惰,而每天用楷書寫日記,讀史書十頁,記‘茶余偶讀’一則,這三件事沒有間斷過一日?!?/p>
曾國藩作為國之重臣,一輩子帶兵打仗之余,堅持讀書、筆耕不輟,竟給后人留下了2000多萬字的著作,日記、書信非常頻繁,可見他勤奮的程度。
(小蘑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