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 盱眙縣博物館
內(nèi)容提要: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114是一座保存相對完整的西漢時期墓葬。該墓結(jié)構(gòu)為一槨雙棺,出土了包括銅器、鐵器、漆木器、琉璃器、陶器等在內(nèi)的各類遺物106件(組)。隨葬品種類多樣、紋樣精美。此外,該墓出土的木刻星象圖,是繼1974年盱眙首次有木刻星象圖出土之后,該地區(qū)第二次完整出土的西漢木刻星象圖,其揭示了漢代豐富的天文觀測成果,為了解漢代天文考古學(xué)提供了珍貴資料,具有極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
2011年10—11月,江蘇省金馬(金湖縣至盱眙縣馬壩鎮(zhèn))高速東陽段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大量漢代墓葬。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南京博物院與盱眙縣博物館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施工過程中涉及的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至2013年12月,共計清理漢代墓葬200余座(圖一)[1]。
圖一// 盱眙東陽漢墓群地理位置示意圖
本次發(fā)掘的漢代墓葬皆位于秦漢東陽城城址外部區(qū)域,墓葬大多保存較好,未遭盜擾,出土了包括銅器、鐵器、玉器、石器、琉璃器、漆器、陶器等在內(nèi)的各種遺物2000余件,收獲較大。其中,M114棺槨結(jié)構(gòu)保存較為完整,出土遺物形制多樣、數(shù)量較多、工藝精美,極具研究價值?,F(xiàn)將發(fā)掘資料介紹如下。
M114位于東陽城大城外北部,大云山西南麓,墓坑南距東陽城大城北城墻300米(圖二)。清理前,因高速公路施工取土,墓坑開口已被破壞,墓葬原來是否有封土已無法判斷。該墓原始開口距現(xiàn)地表深度不明,墓坑底部棺槨區(qū)域則未受擾動。
圖二// 東陽漢墓群M114位置示意圖
墓葬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現(xiàn)存開口長4.8、寬2.49、殘深2.9米。方向40°?,F(xiàn)存開口至槨室頂部填五花土,槨室側(cè)板與坑壁之間填青膏泥。
葬具為一槨二棺,木結(jié)構(gòu)保存較好。木槨置于墓坑底部偏南,平面呈長方形,長3.06、寬2.19、高1.41米。槨蓋板由7塊東西向長方形木板組成,木板南北方向依次呈榫卯相扣狀排列鋪設(shè)而成,板長2.2、厚0.22米,從北向南依次寬42、51、36、62、33、84、42厘米(圖三;彩插三︰1)。四面?zhèn)劝寰蓛蓧K木板上下拼合而成,厚22厘米。
圖三//M114槨蓋板平面圖
1.槨蓋板揭開后,槨頂板全景俯拍(上為西)
北邊箱位于木槨北側(cè)板外側(cè),由北、東、西三面?zhèn)劝迮c槨北側(cè)板之間的空間組成,長 1.89、寬 0.48、高 0.63米,邊箱側(cè)板厚6.5厘米。
南邊箱位于槨室南部,由槨室南部隔板及槨東、西、南三面?zhèn)劝逯g的空間構(gòu)成,長1.5、寬0.33、高0.93米。
槨室內(nèi)兩棺東西并列,保存皆完整,均由整木斫成,剖面呈U形。東棺長2.1、寬0.66、合蓋通高0.57米。西棺長2.16、寬0.69、合蓋通高0.58米。
該墓共出土銅器、鐵器、漆器、木器、竹器、陶器、琉璃器、瑪瑙器、角器等遺物94組106件(圖四;彩插三︰2)。
圖四//M114墓葬平、剖面圖
2.M114清理后全景(上為西)
該墓棺槨結(jié)構(gòu)保存較好,兩棺與南邊箱之間裝有1組東西向隔板,該隔板南側(cè)面板上刻有4組人物形象圖。隔板由4塊長方形木板自西向東依次排列組成,每塊木板板面上自西向東依次刻有持笏人物圖、持戟人物圖、持戟人物圖、持笏人物圖,出土?xí)r4塊木板皆呈豎立狀,其上線刻紋樣大體清晰可辨,未見彩繪痕跡。
西起第一塊木板木刻圖主題為持笏人物,人物呈東向站立狀,身佩長劍,雙手持笏。木板長77、寬36、厚2厘米(圖五︰1;彩插四︰1)。西起第二塊木板木刻圖主題為持戟人物,人物呈西向站立狀,身配長劍,一手持戟。木板長77、寬38、厚2厘米(圖五︰2;彩插四︰2)。西起第三塊木板木刻圖主題為持戟人物,人物呈東向站立狀,身配長劍,一手持戟。木板長77、寬38、厚2厘米(圖五︰3)。西起第四塊木板木刻圖主題為持笏人物,人物呈西向站立狀,身佩長劍,雙手持笏。木板長77、寬36、厚2厘米(圖五︰4)。
圖五//人物木刻圖
1.持笏人物木刻圖(西起第一塊木刻圖)
2.持戟人物木刻圖(西起第二塊木刻圖)
除木刻人物線圖外,清理過程中該墓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在于,在該墓木槨頂板(位于木槨蓋板之下、兩棺蓋板之上)內(nèi)側(cè)面出土了1幅木刻星象圖。以中間南北向隔板為界,木刻星象圖分為東、西、南三部分。東部為星象圖與人物畫面,西部畫面為兩條對稱狀蟠龍,南部為雙鳳相對的畫面(圖六;彩插四︰3)。頂板長268、寬162、厚5厘米。
圖六//木刻星象圖
3.星象圖局部
共12件(組)。器形有刷、鏡、帶鉤、盆、銅錢。
刷 3件。M114︰59-8,出土于西棺北部奩內(nèi),“一”字形,柄細長,實心,末端為龍首形,龍眼為一穿孔,刷頭小圓筒形。通長8.2、銎徑0.8厘米(圖七︰1)。M114︰59-9,出土于西棺北部奩內(nèi),煙斗形,柄細長,實心,末端為龍首形,龍眼為一穿孔,刷頭小圓筒形。通長12.4、銎徑1厘米(圖七︰2)。M114︰83,出土于東棺南部,形制同M114︰59-9,龍首形末端殘損。殘長11.2、銎徑1厘米(圖七︰3)。
圖七//M114出土器物(一)
鏡 3件。M114︰61,出土于西棺北部,雙圈銘文鏡,圓形,半圓鈕,并蒂十二連珠紋鈕座,座外飾短斜弦紋與凸弦圈帶紋各一周,外以豎弦紋(每組三線)、弧弦紋(每組三線)、渦紋及八字銘文相間排列。其外飾八內(nèi)向連弧紋。外圈兩周短斜弦紋間飾一周銘文。內(nèi)圈銘文“日之光見長毋相忘”,外圈銘文“潔清白而事君志驩之合明作玄錫而澤恐疏遠日忘□美之窮愿之世慕之韻毋絕”。寬素平緣。面徑18.1、背面徑17.9、鈕高1.1、鈕寬2.2、緣寬1.4、緣厚0.52、肉厚0.35厘米(圖八︰2;彩插三︰5)。M114︰67,出土于西棺北部,日光鏡,圓形,半圓鈕,圓鈕座,座外三弧弦紋四組相間排列,外飾一周凸弦紋圈帶。其外飾短斜弦紋與銘文各一周。銘文間以“の”形與菱形“田”字紋符號間隔,銘文為“見日之光長毋相忘”。素緣。面徑7.8、背面徑7.6、鈕高0.6、鈕寬1.4、緣寬0.6、緣厚0.36、肉厚0.13厘米(彩插三︰6)。M114︰84,出土于東棺南部,日光鏡,圓形,半圓鈕,并蒂十二連珠紋鈕座,座外八內(nèi)向連弧紋。其外兩周短斜弦紋間飾一周銘文。銘文間以“の”形與菱形“田”字紋符號間隔,銘文為“見日之光天下大明”。面徑7.1、背面徑6.9、鈕高0.6、鈕寬1.1、緣寬0.3、緣厚0.42、肉厚0.1厘米(圖八︰1)。
圖八//M114出土銅器拓片
3.陶壺(M114︰55)
4.陶瓿(M114︰47)
5.銅鏡(M114︰61)
6.銅鏡(M114︰67)
帶鉤 2件。均出土于西棺北部。M114︰89,琵琶形,鉤首為簡化龍首形,鉤身細長,腹下近尾端飾一圓鈕。通長4.7、尾寬1.1、鈕徑0.9厘米(圖七︰7)。M114︰90,形制同M114︰89,鉤首龍首紋凸顯。通長6.1、尾寬1.5、鈕徑1.3厘米(圖七︰8)。
盆 2件。均出土于北邊箱內(nèi)。M114︰21,敞口,折沿,深弧腹,圜底。高21、口徑9.6厘米(圖七︰6)。M114︰54,敞口,折沿,深弧腹,平底。上腹部左右兩側(cè)各飾一鋪首銜環(huán)。口徑30.3、底徑13.8、高13.2厘米(圖七︰9)。
銅錢 2組。M114︰85,出土于西棺南部,五銖錢,共4枚,形制、尺寸基本相同。M114︰85-1,錢徑2.3、穿徑1厘米(圖八︰3)。M114︰86,出土于東棺中部,五銖錢,共8枚,形制、尺寸基本相同。M114︰86-1,錢徑2.3、穿徑1厘米(圖八︰4)。
共3件。器形有劍、刀、削。
劍 1件。M114︰74,出土于東棺中部,劍身雙面斜刃,中起脊,斷面呈菱形。劍格銅質(zhì)。劍莖扁平條狀,斷面呈長方形。漆鞘尚存。通長112、刃寬4、格寬5厘米(圖七︰10)。
刀 1件。M114︰78,出土于東棺中部,單面弧刃,背厚平,斷面呈三角形。環(huán)首。漆鞘尚存,鞘斷面呈上寬下窄的圓角梯形。通長42厘米,漆鞘長28.2厘米(圖七︰5)。
削 1件。M114︰70,出土于西棺北部,單面弧刃,背厚平,斷面呈三角形。環(huán)首。通長23、環(huán)徑2.7厘米(圖七︰4)。
共48件(組)。器形有耳杯、樽、盤、盛、奩、案、笥、漆紗冠、握等,其中木案、夾纻胎笥、紗冠殘損嚴重,無法復(fù)原。
耳杯 38件。均出土于北邊箱東部。M114︰11、12,木胎,形制、紋飾、尺寸相同。M114︰11,木胎,外髹黑漆,內(nèi)髹朱漆。敞口,圓唇,兩側(cè)附月牙形耳,耳外側(cè)上翹,高出口沿,腹部弧形內(nèi)收,圜底,橢圓形假圈足。杯身內(nèi)側(cè)以黑、黃等色繪變形龍紋,外側(cè)朱繪云氣紋。耳面及口沿外側(cè)飾一周渦紋。器長15.9、連耳寬13.4、高6.6厘米(封三︰1)。M114︰6、9、10、13—20,共11件,形制、紋飾、尺寸相同。M114︰13,夾貯胎,外髹黑漆,內(nèi)髹朱漆。敞口,圓唇,兩側(cè)附月牙形耳,耳外側(cè)上翹,高出口沿,腹部弧形內(nèi)收,圜底,橢圓形假圈足。口沿內(nèi)側(cè)、耳面髹黑漆。器長16、連耳寬13.5、高6.6厘米(圖九︰1)。M114︰22—45、49,共25件,形制、紋飾、尺寸相同。M114︰27,夾纻胎,外髹黑漆,內(nèi)髹朱漆,內(nèi)底面髹黑漆。敞口,圓唇,兩側(cè)附月牙形耳,耳外側(cè)上翹,高出口沿,腹部弧形內(nèi)收,圜底,橢圓形假圈足。口沿內(nèi)側(cè)、耳面髹黑漆。器長12.4、連耳寬10.1、高4厘米(圖九︰2)。
1.漆耳杯(M114︰11)
圖九//M114出土器物(二)
樽 1件。M114︰7,出土于南邊箱中部,木胎,樽蓋朽失,僅存器身。器身圓形,內(nèi)外皆髹朱漆。器身外壁由上至下繪黑色弦紋九道,第一、二道弦紋間與第六、七道弦紋間飾珠紋與“の”形紋組合,第四、五道弦紋間與第八、九道弦紋間均是戳點圓圈紋。器身口徑9.2、高12厘米(封三︰2)。
2.漆樽(M114︰7)
盤 1件。M114︰48,出土于北邊箱中部,木胎,腹部以下殘缺,內(nèi)外就髹黑漆。尖唇,敞口,斜弧腹??趶?5.2、殘高6厘米(圖九︰3)。
盛 1件。M114︰52,出土于北邊箱中部,夾纻胎,口沿殘缺,深弧腹,圈足。內(nèi)外皆髹黑漆。底徑14.1、殘高11.5厘米(圖九︰4)。
柱形器 2件。均出土于西棺南部,形制、尺寸、紋飾相同。M114︰68,竹胎,頂端以三尖內(nèi)收,器表滿刻套菱形紋,底端飾網(wǎng)格紋,通體朱繪。銎徑1.4、長8.3厘米(圖九︰5)。
漆握 1組。M114︰93,一組2件,出土于西棺南部,形制、尺寸相同。器身呈圓條形,一端有兩面斜坡,通體髹黑漆。長16.1、圓徑3厘米(圖九︰6)。
奩 1組。為一套七子奩,保存完整,出土于西棺北部(封二)。主奩和7個子奩均分為奩身和奩蓋兩部分,奩身和奩蓋均為夾貯胎,外髹黑漆,內(nèi)壁除口部一周、底面或頂面部分區(qū)域內(nèi)髹黑漆外,其余均髹朱漆。奩身腹壁直,平底。奩身外壁紋飾結(jié)構(gòu)疏松,線條流暢。
大漆奩及其內(nèi)七子奩(M114︰59)
M114︰59,大圓奩。奩身外壁朱繪八圈弦紋,從上至下第四、五兩圈弦紋為邊框內(nèi)朱繪云氣紋帶。從上自下第一、二圈和第七、八圈各以兩圈弦紋為邊框,內(nèi)朱繪變形弧線三角卷云紋和幾何紋帶。內(nèi)壁口部黑漆底上也朱繪變形弧線三角卷云紋和幾何紋帶。內(nèi)壁底部黑漆底上朱繪簡化云氣紋。奩身直徑20.5、高10.3、壁厚0.3厘米。奩蓋頂面隆起,有三周凸棱,外壁圓直。頂面因凸棱分為四個區(qū)域:最頂部中鑲銀質(zhì)四葉。四葉周圍朱繪兩圈弦紋邊框,邊框和四葉間朱繪云氣紋、龍首人身紋。第二層朱繪兩圈弦紋邊框,內(nèi)朱繪一圈變形弧線三角卷云紋和幾何紋帶。第三層朱繪兩圈弦紋邊框,內(nèi)朱繪一圈云氣紋帶,紋帶中等間距鑲有銀質(zhì)獸紋四組及朱繪神獸云氣紋四組。第四層朱繪一圈弦紋。其下朱繪一圈變形弧線三角卷云紋和幾何紋帶。蓋身外側(cè)朱繪六圈弦紋,中間兩圈弦紋間繪云氣紋及神獸紋,云氣紋間等距嵌有三只銀質(zhì)獸紋(大象、駱駝、鳳鳥)。蓋身上下又以弦紋為邊框各繪一圈變形弧線三角卷云紋和幾何紋帶。蓋內(nèi)壁口部也繪一圈變形弧線三角卷云紋和幾何紋帶。頂部黑漆底上朱繪三組相交狀簡化龍紋。奩蓋直徑21.3、高12.2、壁厚0.3厘米(彩插五︰1)。
1.七子奩主奩(M114︰59)
7個子奩奩身外壁均朱繪兩圈弦紋,紋間朱繪簡化云氣紋;內(nèi)壁口部黑漆底上飾兩周朱點帶,底部黑漆底上朱繪簡化云氣紋。奩蓋頂面隆起,外壁直;內(nèi)壁口部黑漆底上飾兩周朱點帶,頂部黑漆底上朱繪簡化云氣紋。
M114︰59-1,大圓形子奩。奩身直徑 7.8、高5.3厘米。奩蓋有三周凸棱。頂面因凸棱分為四個區(qū)域:最頂部中鑲銀質(zhì)四葉。四葉周圍朱繪一圈弦紋邊框,邊框和四葉間朱繪云氣神獸紋。第二層朱繪兩圈弦紋邊框,內(nèi)繪折弦紋與“の”形紋組合。第三層朱繪一圈波浪紋與點紋組合。第四層素面。蓋外壁朱繪兩圈弦紋,弦紋間繪云氣紋與點紋組合。奩蓋直徑8.3、高6厘米(彩插五︰2)。
2.圓形子奩(M114︰59-1)
M114︰59-2,大長方形子奩。奩身 15.1、寬2.7、高4.3厘米。奩蓋中平,肩有四折棱,并有一圈凸棱。最頂部中鑲銀質(zhì)四葉。葉外朱繪一圈弦紋與一圈長方形邊框,邊框和四葉間朱繪云氣神獸紋。頂部以下、凸棱以上朱繪一周變形弧線三角卷云紋和幾何紋帶。凸棱以下第二層區(qū)域內(nèi)為素面。蓋外壁朱繪兩圈弦紋,弦紋間繪云氣紋。奩蓋長15.7、寬3.3、高4.7厘米(彩插五︰3)。
3.長方形子奩(M114︰59-2)
M114︰59-3,馬蹄形子奩。奩身長8.4、寬6.2、高5.3厘米。奩蓋中平,肩有二折棱,并有一圈凸棱。頂部正中鑲銀質(zhì)三葉,葉外沿葉面朱繪一圈弦紋,其外再朱繪四圈弦紋馬蹄形邊框,由內(nèi)至外第一道邊框和三葉間朱繪云氣紋。由內(nèi)至外第二、三道弦紋間朱繪變形弧線三角卷云紋和幾何紋帶。蓋外壁朱繪兩圈弦紋,弦紋間朱繪云氣紋。奩蓋長8.8、寬6.6、高5.6厘米(彩插五︰4)。
4.馬蹄形子奩(M114︰59-3)
M114︰59-4,小長方形子奩。奩身長 7.1、寬3.1、高4.6厘米。奩蓋中平,肩有四折棱,并有一圈凸棱。最頂部中鑲銀質(zhì)四葉。葉外沿葉面朱繪一圈弦紋,其外再朱繪三圈長方形邊框。由內(nèi)至外第一道朱繪邊框與四葉紋之間朱繪云氣紋。第一、二道弦紋間朱繪一周變形弧線三角卷云紋和幾何紋帶。蓋外壁朱繪兩圈弦紋,弦紋間繪云氣紋。奩蓋長7.7、寬3.8、高4.6厘米(彩插五︰5)。
5.長方形子奩(M114︰59-4)
M114︰59-5,橢圓形子奩。奩身直徑 6.6、高4.4厘米。奩蓋有三周凸棱。頂面因凸棱分為四個區(qū)域︰最頂部中鑲銀質(zhì)四葉。四葉外沿葉面外緣朱繪一圈弦紋,其外飾弦紋兩道。由內(nèi)至外第一道凸棱和四葉間朱繪簡化云氣紋。第一道凸棱與第一道弦紋間內(nèi)繪折弦紋與“の”形紋組合。蓋外壁朱繪兩圈弦紋,弦紋間繪云氣紋與點紋組合。奩蓋直徑7.2、高4.6厘米(彩插六︰1)。
1.橢圓形子奩(M114︰59-5)
M114︰59-6,小圓形子奩。奩身直徑 4.5、高4.4厘米。奩蓋有三周凸棱。頂面因凸棱分為四個區(qū)域︰頂部中鑲銀質(zhì)四葉。四葉外沿葉面外緣朱繪一圈弦紋,其外飾弦紋四道。由內(nèi)至外第一道弦紋和四葉間朱繪簡化云氣紋。第一、二道凸棱間朱繪弦紋兩道,紋間內(nèi)繪折弦紋與“の”形紋組合。蓋外壁朱繪兩圈弦紋,弦紋間繪云氣紋與點紋組合。奩蓋直徑5、高4.7厘米(彩插六︰2)。
2.圓形子奩(M114︰59-6)
M114︰59-7,小方形子奩。奩身邊長 3.5、高4.4厘米。奩蓋有三周凸棱。頂面因凸棱分為三個區(qū)域:頂部中鑲銀質(zhì)四葉。四葉外沿葉面外緣朱繪一圈弦紋,其外飾弦紋兩道。由內(nèi)至外第一道弦紋和第一道凸棱間朱繪折弦紋與“の”形紋組合。蓋外壁朱繪兩圈弦紋,弦紋間繪云氣紋與點紋組合。奩蓋邊長3.9、高4.7厘米(彩插六︰3)。
3.方形子奩(M114︰59-7)
共14件,器形有俑、幾、梳、篦、印、枕等。
俑 1件。M114︰5,出土于南邊箱內(nèi),整器殘損嚴重,無法復(fù)原。
幾 1件。M114︰8,出土于南邊箱中部。器雖殘損,尚可復(fù)原。幾面呈長方形,器身細長扁平。面板兩邊各有四個卯眼,由器足上伸出的凸榫插入組合使用,器足外撇,剖面呈橢圓形。面板長89、寬16、整器通高28厘米(圖一〇︰1)。
圖一〇//M114出土器物(三)
梳 3件?;”抽L方形,背部厚,齒端薄,背長與齒長基本相同。M114︰62,出土于西棺北部。15齒。通長7.7、寬5.6、厚0.5厘米(圖一〇︰3)。M114︰66,出土于西棺北部。20齒。通長7.6、寬5.6、厚0.5厘米(圖一〇︰4)。M114︰81,出土于東棺南部。12齒。通長7.1、寬4.9、厚0.9厘米(圖一〇︰5)。
篦 6件?;”抽L方形,背部厚,齒端薄,背長與齒長基本相同。M114︰60、63、64、65,皆出土于西棺北部。形制、尺寸相同。M114︰60,通長8.1、寬6.2、厚0.5厘米(圖一〇︰6)。M114︰80、82,皆出土于東棺南部,形制相同。M114︰80,通長 8.2、寬6.1、厚0.5厘米(圖一〇︰7)。M114︰82,通長7.3、寬5.1、厚1厘米(圖一〇︰8)。
枕 2件。M114︰79,出土于東棺南部,殘損,可復(fù)原。平面呈長方形,枕面隆起呈半圓形。枕兩側(cè)面及中部各有一塊縱向木板與底面呈相交狀,木板背弧底直,兩側(cè)木板較大且薄,內(nèi)側(cè)木板較小且厚。出土?xí)r,3塊縱向木板上橫向裝有14根細長條竹片,用于制成枕面。整器長34.8、寬10.8、高 10.8厘米(圖一〇︰2;彩插六︰5)。
4.木?。∕114︰72)
5.木枕殘件(M114︰79)
印 1件。M114︰72,出土于西棺北部。橋形鈕,印面刻“夏侯楚印”,印邊長1.8、高1.4厘米(圖一一︰6;彩插六︰4)。
圖一一//M114出土器物
墜飾 1件。M114︰88,出土于西棺中部。近似葫蘆形,中間飾一穿孔。器長1.2、寬0.65厘米(圖一一︰1)。
共2件,器形皆為帽形器。
帽形器 2件。均出土于東邊箱北部,器由一段竹筒改制而成。M114︰75,一端呈斜面,另一端底面近平。器高9.4、直徑3.8厘米(圖九︰7)。M114︰76,兩端近平呈圓柱狀,內(nèi)部有一竹節(jié)并未貫通。器高4.6、直徑3.8厘米(圖九︰8)。
共10件,器形有壺、瓿、缽。
壺 4件。皆出土于北邊箱內(nèi)。侈口,圓唇,束頸,溜肩,鼓腹?jié)u收,平底內(nèi)凹。M114︰55,肩兩側(cè)置橫向“S”紋貼塑與橋形耳各1對。耳面飾葉脈紋,口沿下與頸下各飾刻劃水波紋??趶?4.8、底徑15.2、高42厘米(圖一二︰1;彩插三︰3)。M114︰56,形制、紋飾同M114︰55,口徑12、底徑10.8、高26厘米(圖一二︰2)。M114︰57,肩兩側(cè)置橫向“S”紋貼塑與橋形耳各1對,耳面飾葉脈紋。頸下飾刻劃水波紋??趶?0.5、底徑9、高20.7厘米(圖一二︰3)。M114︰51,肩兩側(cè)置卷羊角紋貼塑與橋形耳各1對。耳面飾葉脈紋,口沿下與頸下各飾刻劃水波紋,肩飾一周刻劃云氣紋。口徑18.2、底徑18、高41.2厘米(圖一二︰6)。
圖一二//M114出土陶器
瓿 2件。皆出土于北邊箱內(nèi)。M114︰46,斂口,尖圓唇,斜寬沿,無頸,圓肩,弧腹?jié)u收,平底內(nèi)凹。肩兩側(cè)置橫向“S”紋貼塑與獸面耳各1對。肩部飾凸弦紋與刻劃云氣紋兩周??趶?.4、底徑17.2、高30.4厘米(圖一二︰4)。M114︰47,形制、尺寸與M114︰46基本相同,唯紋飾細部略有差異(圖一二︰5;彩插三︰4)。
缽 4件。皆出土于北邊箱外,M114︰1、2兩件置于墓坑西北角,M114︰3、4兩件置于墓坑?xùn)|北角。M114︰1、2、4形制、尺寸相同。M114︰1,灰陶。微斂口,圓唇,折腹弧收,平底內(nèi)凹??趶?3、底徑4.8、高5.6厘米(圖一二︰7)。M114︰3,灰陶。微斂口,平唇,折弧腹斜收,平底??趶?3.3、底徑4.4、高4.7厘米(圖一二︰8)。
共5件,器形有琀、塞,皆出土于東棺南部。
琀 1件。M114︰91,器作蟬形,正面隆起,琀頭刻有蟬眼。長4、寬2.4、高0.9厘米(圖一一︰5;彩插六︰6)。
6.琉璃琀(M114︰91)
塞 4件。M114︰92-1—4,形制、尺寸基本相同。器作圓臺柱形,呈灰白色,器表風(fēng)化嚴重。M114︰92-1,頂面直徑0.5、底面直徑0.8、高1.5厘米(圖一一︰3)。
共1件,為飾件。
瑪瑙飾件 1件。M114︰87,出土于西棺中部,暗紅色,瑪瑙質(zhì),六棱形,中部外凸,中飾一穿孔。長1.2、孔徑0.1厘米(圖一一︰2)。
共1件,器形為笄,出土于西棺南部。
笄 1件。M114︰94,玳瑁質(zhì),扁長條形,出土?xí)r齒端殘朽。呈黑灰色,紋理細膩,有光澤感。柄部為長方形薄板,共七齒,齒較長,外側(cè)兩齒較中間五齒略粗。殘長15、寬1.5厘米(圖一一︰4)。
另有2件草編織物,殘損嚴重,形制不明。
M114盡管未出土紀年材料,但結(jié)合本地區(qū)已發(fā)掘西漢墓葬的資料[2],根據(jù)其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形制、一槨雙棺墓室結(jié)構(gòu)、隨葬品形制與組合等因素可判斷,M114時代為西漢時期。
西漢墓葬隨葬品中,以陶器的演變最具時代特征。M114出土的釉陶器為本地區(qū)西漢晚期流行的壺、瓿組合,未見本地區(qū)西漢早中期流行的鼎、盒、壺、瓿組合中的鼎與盒。其壺、瓿的形制與同一地區(qū)西漢晚期紀年墓江蘇揚州胥浦101號墓(公元5年)基本相同[3]。此外,隨葬銅鏡與漆木器的紋飾也符合本地區(qū)西漢晚期同類器物的典型特征[4],綜合推斷該墓的下葬時代為西漢晚期。
木刻星象圖是理解西漢時期天文考古、精神信仰的重要資料,部分學(xué)者也展開了相關(guān)研究[5]。該墓出土的星象圖作為本地區(qū)第二次完整出土的星象圖,其星座圖案、人物形象、龍鳳形象皆與首次發(fā)現(xiàn)的星象圖存在差異,必將為相關(guān)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契機。
此外,該墓出土的七子奩紋樣精美、形制完整,在漢代漆器研究方面頗具價值,而其奩身外側(cè)鑲嵌的銀質(zhì)大象、駱駝等紋飾,在以往出土的漢代漆器資料中極其少見,為漢代漆器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責(zé)人李則斌;發(fā)掘陳剛、李則斌、張春鵬、齊軍、王會峰;繪圖田長有、白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