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 任麗穎 馮春雨 彭雨丹
“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摸向枕邊的手機”“每天在App上打卡領金幣、兌換小禮品”……這些曾貼在“網癮少年”身上的標簽,如今已經成為很多“銀發(fā)族”的真實寫照。
“銀發(fā)低頭族”激增
過度依賴自媒體和網絡群組,刷手機晝夜顛倒、“茶飯不思”,已經成了不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
64歲的韓桂梅因下肢癱瘓在養(yǎng)老院生活了8年。社交軟件、購物軟件、支付軟件……年輕人手機中常見的App在韓桂梅的手機里一應俱全?!拔铱呻x不開手機了。在養(yǎng)老院吃的一日三餐,參與的活動,我都會在微信上分享給女兒。我們每天還通視頻電話,讓孩子知道我在養(yǎng)老院過得很好。”
韓桂梅邊說著,邊打開了一款購物軟件?!扒?,這是我前幾天剛給外孫買的新書包,點點手機,啥都能買!”
記者調查發(fā)現,很多老年人每天要定期“打卡”某些App,通過“種樹”“刷視頻”等方式“領金幣”,兌換金錢。
不少老人說,為了“圖小利”,看廣告比看內容還要多,占用了他們的大量時間和精力。
“網癮老人”普遍有“三感”
為何“網癮老人”越來越多?記者調研了解到,他們普遍具有“孤獨感”和“脫節(jié)感”,熱衷在網絡中尋求虛擬的“歸屬感”。
缺少陪伴和關愛,越刷越有“孤獨感”。南開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說,社會人口結構逐漸發(fā)生變遷,家庭規(guī)模小型化、家庭類型疏遠化、家庭成員離散化等特點凸顯,“銀發(fā)族”獨居、空巢等現象更易、更早發(fā)生。還有一些老人為照顧下一代,隨子女搬遷至陌生大城市,脫離了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內心的孤獨感更加強烈?!笆謾C為老年人搭建了一個虛擬的生活空間,供他們表達自我、抒發(fā)情感,緩解精神的空缺,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對手機的依賴?!痹抡f。
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關信平認為,為了克服同社會脫節(jié)的憂慮,“銀發(fā)族”對于跟上時代步伐和融入子女生活的期盼強烈,而智能手機和虛擬網絡成為他們重新社會化,維系情感和開展社交的重要工具。
天津市西青區(qū)老年大學教師方恩亮說,一些人對老年生活缺少規(guī)劃,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而手機應用基于大數據進行個性化推薦,源源不斷地推送符合老年人興趣的內容,給他們帶來溫暖感和存在感??释谑謾C中“嘗鮮”的老年人往往會與手機“共存”,將日常生活嵌入虛擬網絡空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