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e
根據(jù)水中的壓力、光照、溫度,以及氧氣、礦物、營養(yǎng)物含量等因素的差異,我們可以從垂直深度上將海洋劃分為多個水層。
光合作用帶
這里聚集了大部分的光與熱,藻類能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大多數(shù)海洋生物都生活在這個區(qū)域,其中包括浮游生物、軟體動物、甲殼類、小型魚類、海洋哺乳動物等。此外,這里的珊瑚礁還能夠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
中層帶
光合作用帶之下,200~1000米深的水層,雖有微弱的光線透入,卻不足以促使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人們常將此水層形象地稱為“暮光區(qū)”,這里的鉆光魚群是世界上最大的脊椎動物群體。此外,科學(xué)家們還在此水層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奇妙的熒光生物,例如會發(fā)光的燈籠魚。90%的海洋雪(有機物碎屑,包括浮游生物遺體、動物糞便顆粒、細菌等)在此被消耗。
深層帶
水深1000~4000米的區(qū)域,又被稱為寧靜的“午夜區(qū)”。雖然這里的海水鹽分含量與普通海水無異,但卻是一片黑暗。這部分海域中沒有生產(chǎn)者(植物和某些細菌),與淺海相比,生物密度要小很多。抹香鯨可以潛入此水層捕食。這里生活著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發(fā)光生物。例如,琵琶魚的鼻子長有一個像釣魚竿一樣的器官,這個會發(fā)光的誘餌像小燈籠一樣,能引誘小魚“上鉤”。
深淵帶
在海洋學(xué)上,處于光合作用帶以下4000~6000米的區(qū)域被稱為深淵帶。此處的海水溫度幾乎接近0℃,物種稀少,能夠在此生活的多數(shù)是無脊椎動物。滿嘴尖牙的“食人魔魚”(角高體金眼鯛)是這里的霸主。
超深淵帶
深淵帶的下方就是超深淵帶,一般是海溝或海底峽在這里,黑暗吞沒了一切,壓力是海平面的幾百倍,只有獅子魚、藍海星和管蟲等少數(shù)海洋動物能在這里生長。
做一做
讓我們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來模擬海水的分層吧!
材料和工具
200 毫升塑料杯、100 毫升小量杯、食鹽、清水、嬰兒油、花生油、食用色素、小勺。
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杯子中不同顏色的液體層表示海洋的不同水層,自上而下,它們分別被稱為光合作用帶、中層帶、深層帶和深淵帶。由于超深淵帶在海洋中的規(guī)模比較小,我們就沒有進行實驗?zāi)M,有興趣的“可可豆”可以在這個實驗的基礎(chǔ)上,嘗試去做一層“超深淵帶”。
海水有話說
在我們的實驗中,液體之所以能夠分層疊加,奧秘就在于其中的密度差。
密度反映了物質(zhì)自身的特性——同等體積的物質(zhì)中含有的同類“內(nèi)容物”越多,它的密度就越大。對于液體混合物而言,密度大的部分會沉在下方,密度小的部分則漂浮在上方。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通過向杯子里加入不同分量的食鹽來調(diào)節(jié)藍色溶液的密度。深藍色液體中加入的食鹽量最多,密度最大,而淺藍色液體所含的食鹽量較少,密度相對較小。與鹽水和花生油相比,嬰兒油的密度最小,因此它可以浮在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