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專家支持 | 黃鶴春 (北京師范大學中華國學院譜學文化及家風建設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
| 策劃人小語 |
一句回家過年,牽動億萬中國人的心。家是我們出發(fā)的地方,不論我們奔向何方,都帶著父母的言傳身教,帶著家的獨特印記;家又是我們心靈的永久歸宿,分享成長,治愈傷痕,我們一次次帶著家所賦予的力量揚帆起航。
是的,新春佳節(jié),除了全家團圓,更是家風建設的絕佳契機和生動載體。優(yōu)良家風,為我們培根鑄魂,讓我們離幸福更近。
為什么我們要在春節(jié)這個節(jié)點再次強調家風的建設和傳承呢?其價值和意義何在?春節(jié)又是如何在家風建設和家風傳承中發(fā)揮作用的呢?
春節(jié)是家風建設的絕佳契機和生動載體
在春節(jié)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進行家風建設是非常有意義的。
雖然現(xiàn)在人們對家風的理解和認知度已經很高,但對于如何建設良好家風,很多家庭還只停留在概念層面,缺少具體的方法。春節(jié)有著豐富的傳統(tǒng)習俗,承載著濃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百年樹人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無疑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性。
通過觀察當下的家庭結構特點,你會發(fā)現(xiàn),平日里家庭成員分散在全國甚至世界各地,是很難聚在一起的。而春節(jié)是一個舉家團圓的日子,幾代人團聚,一起吃飯、聊天、祭祖,所以,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是家庭踐行家風建設和傳承的重要節(jié)點。
團圓—春節(jié)是家人增進情感、實現(xiàn)家庭文化統(tǒng)一的重要契機
隨著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人員流動性增加,家庭越來越小型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漸被核心家庭所取代。所以,平時家人全都聚集一堂的機會并不多,家庭成員各忙各的,或分居異地,或常年不能見面,彼此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和交流亟待加強。
在春節(jié)這個舉家團圓的時刻,我們終于可以減緩節(jié)奏,放下工作,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和家人在一起。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聊天談談心,聽老人講講過去的故事,既能夠消除這份疏離感,增加親密度,也能夠借此機會彌補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縫隙。
家風是一種穩(wěn)定的文化狀態(tài),貫穿到一個人的全生命周期,是在家庭中長期耳濡目染習得和積淀而來,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日常生活各種大事小情的磨合而形成。而家庭成員長期分散各地的現(xiàn)實,使得家庭少了很多彼此影響、涵養(yǎng)家風的機會。
通過春節(jié)這個特殊的節(jié)日,一家人甚至是一個家族能夠重新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成長,對家庭文化進行重新整合與統(tǒng)一,才能夠讓家風保持活力,也能夠讓個人從中獲得更多的力量和支持,未來走得更穩(wěn)更遠。
尋根—春節(jié)是尋根問祖、展望未來的重要節(jié)點
在很多地方,祭祖依舊是過年的重要儀式。通過祭祖這種嚴格且嚴肅的儀式,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可以更加系統(tǒng)且直觀地看到:
我來自哪里。祖先是一個家庭的家風之源,也是一個人的根之所在。祖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家族是如何發(fā)展的,無不深刻地影響著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通過祭祖,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對自我有更清晰的認識,進而獲得更好的成長。
我去向何方。家風是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更是世代家庭成員的價值標準行為準則。中國人講究后人不能讓家族或門楣蒙羞,其實就是要時刻牢記祖輩的教導,以此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把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當一個人為社會做出貢獻,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想到的就是終于可以告慰祖先了。通過祭祖,我們可以不斷認識和強化對家風的認識,更好地對照和修正自己的行為。
心中要有敬畏。尋根問祖有很嚴格的儀式儀規(guī),無不體現(xiàn)著莊重與嚴肅,而這背后是后人對祖先的敬畏,更是對天地的敬畏。當內心有敬畏感時,我們才能夠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做違反公序良俗的事,不做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事,形成善良、忠誠、仁愛、謙卑、廉潔、向上、樂觀、孝慈等與主流價值文化相匹配的家庭文化。我們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其本質是一種道德約束。
當然,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祭祖的儀式,但不少家庭有用貢品供奉祖先的習慣。在祭拜時,我們也常常會跟祖先嘮叨嘮叨往事,匯報一下近況,等等。不管是以哪種方式尋根問祖,其背后的意義是相通的。
教育—春節(jié)是實施家庭教育、傳承家庭文化的關鍵時刻
家風建設離不開家庭教育,因為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實施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手段就是父母和長輩的言傳身教,在生活點滴中對孩子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教育。作為一個人際交往特別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為父母的言傳身教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實施場景。
拜年時,我們可以教育子女如何做到尊重他人。見到長輩,要主動問好送上吉祥祝福。親戚朋友聚會時,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家庭條件好壞的差別而心生傲慢,或區(qū)別對待。
走親訪友時,我們可以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告訴孩子,親朋好友間互送禮物,是情義的象征。不能攀比,更不能用禮品的價值去度量情義的輕重。
吃年夜飯時,以身作則踐行勤儉節(jié)約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做飯時吃多少做多少,不鋪張浪費;吃飯前洗手消毒,講究衛(wèi)生;吃飯時尊老愛幼,不以自己為中心;吃完飯收拾碗筷,熱愛勞動。
我們還可以搞個家長年終總結會,通過對一年工作生活的總結、規(guī)劃等讓孩子提升自我反思和自我接納等涉及“三觀”塑造和修正的能力。父母可以說說自己這一年的收獲和不足,讓孩子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也可以講講家庭的分工和規(guī)劃,讓孩子看到權責一致和參與的重要性;等等。
具體到一個個家庭,又是如何利用春節(jié)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樹家風傳家風的呢?我們采訪了幾個全國最美家庭、全國文明家庭,聽聽他們怎么說。
春節(jié)一定要回家過年,是我們家多年來不曾改變的習慣。我們家四兄妹,老少三代共16口人。姐姐回婆家過年,家里還有13口人一起過年(前兩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我出國留學的兒子回不來)。
早些年,父母在德州農村,我們兄弟幾個就回農村過年,還會給周圍鄰居捎上一份年貨。后來,我們在市里為父母買了房,再過年時就回城里的家,還會抽半天時間回趟老家,給父母的老鄰居拜個年?!皥F圓不僅是一家人齊聚一堂,還應該跟親戚鄰居一起分享這份快樂?!边@是我當過民辦老師的母親說過的一句話。
大弟弟曾說,“團圓”的另一層意思是晚輩忙得“團團轉”。大年三十一大早,廚房里,兩個弟弟、我愛人和兩位弟媳5個人輪番上陣,切菜、炒菜、熬湯,忙得不亦樂乎;客廳里,父母穿上兒媳們買的新衣服,舒服地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或跟兒孫們聊天。作為重點保護對象的我(生病多年,身子較弱)被排除在廚房之外,任務是圍著父母“團團轉”,陪他們嘮嗑。
孩子們領完紅包也沒閑著,他們見縫插針地洗水果、端菜上桌、放置碗筷、擺好桌椅。等到飯菜上桌,他們攙扶的攙扶,挪椅子的挪椅子,恭恭敬敬地將爺爺奶奶請上桌,也是忙得團團轉。待爺爺奶奶落座,我們大人再落座,最后,孩子們再一一坐下。爺爺奶奶將菜夾進碗中,再放進嘴里后,其他人才敢動筷。
2020年和2021年,兒子沒回國過年。年夜飯后,他給我打來視頻,我把鏡頭對準爺爺奶奶,他恭敬地拜年、祝福,鏡頭再次轉向我和妻子,接著是兩個叔叔、嬸嬸和表弟表妹,最后他還會單獨給大姑發(fā)視頻拜年……兒子說:“無論在哪里,一個都不能少,我不能回家,但必須‘云團圓’!”
除夕夜,一家十幾口人擠擠挨挨地圍坐在一張大圓桌前,各自講述一年里的收獲、不足與迷茫。我的母親很睿智,是那個年代少有的知識分子。我們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不慣的人,經她一點撥都變得云淡風輕。而這也讓我們覺得,比起父母健在、一大家子團團圓圓,其他什么都是浮云。
關于家庭,我覺得“團圓”是最美好也最重要的一個元素,但“團圓”不應只是春節(jié)、中秋節(jié)的專屬詞語。我兒子在留學期間,每周六都會留出兩小時“家庭時間”,跟家里所有人逐個兒視頻聊天。平時,我們兄妹幾個也會抽時間團聚,為此我們兄弟三個還在姐姐的小區(qū)買了房。
也正是由于我們家如此重視團圓,所以我們的兄妹情特別深厚,大家從小到大就團結一心,成年后外出打工以及后來創(chuàng)業(yè)都會互相幫襯。如今,我們4個都算事業(yè)小有所成,這與父母的教導與守望不無關系,也與這么多年來每年春節(jié)一定要團聚,平時團結一心分不開?!皥F聚最喜悅,團圓最幸福,團結最有力?!边@句話真是講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兒上。
在我的家庭中,有兩件事幾十年沒有間斷過。一是每年兩次對故去老人的祭拜,二是已經沿襲 2500 多年的春節(jié)祭祖。小時候,一到臘月,我就天天盼著過年。等到自己做了父親、爺爺,過年依然是我每年最期待并重視的一件大事,因為每當這時,我們家都會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祖儀式。曲阜是孔子故里,春節(jié)的祭祖儀式其實是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一定要做的事情。
“請老”(祭祖)是過年的第一部重頭戲,必須由家中最年長、最有權威的人牽頭。小時候,爺爺領著我們老少三代的代表做,現(xiàn)在則是我?guī)е鴥鹤?、孫子們去做。我們先是到享殿后的孔子墓行大禮三跪九叩,再拜孔鯉、子思。拜完始祖三代,最后到明墓群東我們小家族的墓地進行跪拜。
過年就得祭祖,因為人不能做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家過春節(jié),不僅要祭祀祖先,還要祭天,讓人知道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這個道理。無論時代怎么發(fā)展,人類都不能違背自然科學規(guī)律。這是老祖宗孔子以人為本、知天命、畏天命、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祭祖是春節(jié)祭祀的重要儀式,多小的孩子都要參加,這么做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孝”的意識,懂得“孝”的真正內涵:
一是懷念祖先,人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先,對過往生命的追思非常重要。通過祭祖,知道自己的祖先是2000多年前的孔子,懂得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去年,剛上初中的大孫子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生命來之不易,我們要孝敬父母,不忘祖先?!焙髞硭嬖V我,這是參加春節(jié)祭祖儀式后懂得的道理。
二是祖先不在了,但父母健在,我們可以把關愛的重心挪移到父母身上,才會讓“孝”更生動具體。祭祖儀式結束后,我們按年齡、輩分先后給祖先行禮,接下來,兒子、兒媳、孫子們給我和老伴兒行禮,最后,兩個孫子給他們的父母行禮。儀式結束后,長輩給晚輩發(fā)紅包,然后歡聚一堂暢談美好生活。
三是看到祖先、父母養(yǎng)育教導孩子的不易,鞭策后輩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所謂孝,也是對生命的延續(xù)、對家族的光大。在這一點上,我從未敢有絲毫懈怠。慶幸的是,不管是兒子還是孫輩,都非常爭氣。
四是推恩及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懷念祖先、敬仰父母,還要懂得感恩老師、同學和更多的人。所謂“忠孝兩全”,一個真正孝順的人,才會知道回饋社會,報效祖國。我的兩個孫子,一個上初中,一個剛兩歲半,他們愛好詩書,懂禮數,尊重師長,孝順長輩,也都有一顆感恩的心。
春節(jié)祭祖最核心的意義還有兩個。一是儀式塑造的神圣感可以不斷強化家族認同。二是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明白一件事—我的祖先是孔子,他如此偉大,我們也一定要繼承孔子家風,做一個有文化守規(guī)矩的人,千萬不能做有愧于祖先和自己的事。我的兒子孔穎是獨生子,在曲阜市黨委工作近20年,一直勤勤懇懇,待人處事有口皆碑,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還做了很多公益活動,很好地繼承了孔子家風。
每次祭典都是一次內省的機會,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是否有違祖先教誨,以及日后該如何對自身進行約束。從出生到現(xiàn)在,孔穎每年都和我一起參加春節(jié)祭祖和祭孔活動,我覺得這對他人格塑造、價值觀形成都有重要意義。
在我的記憶里,春節(jié)不僅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更是感受教育與成長的特別時光。
年夜飯上的愛幼論。小時候家里條件一般,過年才能吃上一只雞。父親吃雞頭,母親吃雞爪,剩下的肉全分給我們姐弟,年年如此。后來生活富裕了,母親也拿起了雞腿。我很好奇:“原來,您也吃雞腿?。 蹦赣H說:“雞腿肉多,多好吃啊!”“那早些年您怎么不吃?”“雞腿就兩個,我吃了你們吃啥?”直到現(xiàn)在,母親也習慣把好東西都留著,等兒女們回家后才吃。雖然條件好了,什么都不缺,但我們知道這是父母的一片心意,心里暖暖的。
拜年歸來的感恩論。父母總把最好的給我們,有了能力后,我們也想著給父母最好的。我和愛人為雙方父母分別買了一套樓房,樓層低,面積大。而我家住在頂樓,面積還小。那天從姥姥家拜完年回來,女兒邊氣喘吁吁地爬樓邊問我:“爸爸,為什么咱家的房樓層高面積還小,而奶奶和姥姥家樓層低面積還大呢?”我說:“咱們還年輕,住大房子的機會在后面,爬樓還可以鍛煉身體。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年紀大了,房子大點可以在家里散步?!彼碌攸c點頭。
女兒真的聽進去了。她會用零花錢給我和妻子買禮物,有時我們忘了自己的生日,她卻記著。吃年夜飯時,母親的愛幼論還會受到女兒的“挑戰(zhàn)”。她會說:“奶奶,我吃什么都行,大家一起分享更香!”
走親訪友的禮節(jié)論。我們這兒過年有殺豬的習慣,誰家要是殺了豬,半村人都來吃。趕上我家殺豬,母親總是讓村里人先吃,等我們去時,肉都被吃光了。而別人家殺豬,我們去吃時,母親卻不讓先動筷子,結果也吃不到多少。我很委屈:“為什么別人家孩子就可以先吃,而我們不能呢?”母親說:“你們要懂禮節(jié),在別人家吃飯不要先動筷子!”
拜年的屯親論。小時候,每年大年初一吃過早飯,父母便領著我們姐弟四個在村子里走一圈,告訴我們見到長輩要問“過年好”。母親說:“這叫屯親?!蹦菚r我還小,不懂屯親是什么意思。長大后,我們兄妹幾個每次回村,村里人都特別熱情,圍著我們噓寒問暖。平時父母家有什么事,左鄰右舍都會伸手幫一把。
新年穿新衣的勤儉論。小時候臨近新年,母親就會買來布料為我們制作新衣?!板X要用在刀刃上?!蹦赣H這句話一直影響著我。平日里勤儉節(jié)約,逢年過節(jié)也絕不鋪張浪費。受我們影響,女兒也很節(jié)儉,常常能省下不少錢,而且全都用來感恩父母,給我們買禮物了。
春節(jié)里類似的言傳身教小故事還有很多,不管是尊老愛幼還是勤儉節(jié)約,無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管是禮節(jié)論還是屯情論,無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而不管是民族的根還是國家的魂,其實都為一個個小家庭提供了文化的根基和教育的方向,讓我們在家風建設和傳承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從父母的孩子到成為孩子的父母,我越發(fā)意識到,家庭教育就在生活的點滴中,就在父母的言行中,尤其是春節(jié)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更是充滿了家庭教育的小契機,而且有些事只有過年時才會做,更讓人印象深刻,終身受益。
春節(jié)的意義:從團圓到團結
口述 | 羅浩? 記錄 | 玄圭
2020年
全國最美家庭
羅華山、
霍淑蘭家庭
這個家庭最讓人溫暖的就是團結,無論風霜雪雨,永遠在一起。
羅華三、霍淑蘭老兩口在當地德高望重,聲名遠揚,因為他們這家人最團結最有力量。曾經,4個子女讀完初中便輟學了,回家務農,外出打工;后來,他們不向命運低頭,努力向上,相互幫扶;如今,他們全都有所成就:會計、律所高級合伙人、建筑公司創(chuàng)始人……這個大家庭一起經歷過風雪,迎來了春暖花開,而背后是家人之間血濃于水的不離不棄;這個大家庭一起拼搏向上,見證了“知識改變命運”的鏗鏘,而背后是家人之間從未走散的團結一心。
春節(jié)的力量:從祭祖到反思
口述 | 孔令紹? 記錄 | 玄圭
2020年
全國文明家庭
全國五好家庭
孔令紹家庭
這個家庭最讓人敬佩的就是傳承,尋根祭祖追溯家風,與時俱進代代相傳。
孔令紹是孔子第76代后裔,始終踐行著孔子為后人標出的兩條人生底線—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母親崔昌英把6個孩子全都送進了學校,每天睡覺前都要讀書、寫文章是孔令紹多年的習慣,子女后代也都學有所成。家風傳承離不開與時俱進,孔令紹結合時代發(fā)展總結出四條人生底線,還對孔氏家訓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讓這個代代相傳的世家在繼承中煥發(fā)新機。不忘過去,是尋根帶給這個家庭的底氣;不懼未來,是祭祖帶給這個家庭的方向。
春節(jié)的價值:從文化到教育
口述 | 林超然? 記錄 | 周文平
2020年
全國最美家庭
孫守云、
林修文家庭
這個家庭最讓人羨慕的就是文化氛圍,三代同寫公眾號,世代文墨飄香。
他們家的公眾號叫“林記出品”,上至八十老母,下至稚嫩小兒,都是公眾號文章的創(chuàng)作者,他們筆耕不輟,篇篇是精品。短短3年時間,創(chuàng)作團隊就從最初的6人發(fā)展到如今的18人,他們相互比拼,人人是大拿。孩子們如此優(yōu)秀,大家庭如此上進,秘訣都在孫守云這位母親身上。倒不是她多有文化,孫守云連小學二年級都沒讀完,貴在特別愛讀書;也不是她有多懂教育,忙著養(yǎng)娃帶娃真沒時間,貴在她的言傳身教。
本刊觀點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獨特家風,也都有不同的春節(jié)過法,但無論怎樣,其核心都是一脈相承的:用心過年,用愛傳家。唯有此,年味才會越過越濃郁,家風才會越傳越久遠,而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也才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