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的大問題。文化自信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拓展各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逐步提升文化自信。
一、案例資源,辨別生活是非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挖掘豐富多彩的案例資源,啟發(fā)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這樣,學生能逐步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更好地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
例如,在教學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時,教師展示了都江堰、敦煌石窟等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問題展開分析:在《超級飛俠》這部動畫片中提到韓國人在中秋節(jié)會吃一種叫做松餅的糕點,由于對中秋節(jié)的描述不準確,所以該動畫片在中國遭到了全網下架。有人認為韓國人將中秋節(jié)占為己有是不對的,也有人認為動畫片只是展現了韓國本國的習俗。對此你是怎么認為的呢?有的學生結合文化輸出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的中秋節(jié)傳到了韓國,屬于文化輸出,但是韓國錯誤地認為中秋節(jié)起源于韓國,沒有看到其和中國中秋節(jié)的同源性,這一點是錯誤的。在分析具體案例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辯證性地看待各種社會問題,同時也提升了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
在選擇案例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挑選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這樣,能有效地拉近學生和教材之間的距離。學生可以根據生動有趣的案例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提升自豪感,進而樹立文化自信。
二、時政資源,導向價值觀念
政治教材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要融入各種時政資源,展示國家成就、黨的決策、國計民生等方面的內容,體現正確的價值導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各種時政資源,并結合課本中的知識點展開分析,進而解決實際問題。
《文化生活》第七課《我們的民族精神》中提出民族精神是支持維系中華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為了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產生正確的價值導向,教師引入了時政信息,并引導他們展開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有關天問一號的新聞,并通過探究了解我國科技領取獲得了哪些重大的成就。學生在分析中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師要積極引入各種時政新聞作為教材的重要補充,引導學生展開分析,這樣能讓他們更清楚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三、活動資源,感受民族精神
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化主題設計各種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切身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到要用現代手段弘揚傳統,探索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解讀方式。這樣,也能讓學生提升文化自信,嘗試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進而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中凝聚的民族精神。
在教學有關文化創(chuàng)新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嘗試進行社會調查。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一下自己身邊有哪些優(yōu)秀的文化,又有哪些落后的文化,從而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培養(yǎng)民族精神。京劇中有不少展現民族精神、體現愛國主義的作品,如《智取威虎山》等。但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對京劇的了解不夠深刻,也很少欣賞京劇。所以,教師要思考如何將京劇和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其他時尚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并展現出創(chuàng)意。如有學生將說唱和京劇融合在了一起,設計出了具有新意的節(jié)目,并將其拍攝下來上傳到網絡上。他們在了解京劇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作品中凝聚的民族精神。通過文化創(chuàng)新活動,學生自己也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相關活動中。
在文化活動中,學生搜集并分享了各種資源,加深了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在這樣的文化活動中,學生還能展現出自己的創(chuàng)意,讓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活動形式更加多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教師要挖掘各種與文化相關的資源,將之融入教學中,讓學生結合案例、時政新聞進行分析,不斷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