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男
(遼寧省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遼寧沈陽 110032)
2020年以來,隨著礦產資源儲量管理改革的不斷推進,對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工作又賦予了新的內涵,同時,“放管服”工作也對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自然資源部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明確了由政府進行評審備案的至多四種情形(探轉采、采礦權變更礦區(qū)范圍或礦種、采礦權查明資源量發(fā)生重大變化、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這與以往礦山每次換證前都進行一次儲量核實工作、探礦權在不同勘查階段都可以申請備案相比,完全是兩種管理模式。隨著近年來遼寧省收繳礦業(yè)權收益金新規(guī)則的落地,以往以發(fā)證時間計價真正改成以查明資源量計價。
以上兩點就對評審備案的地質報告提出了盡可能一次性查清,可作為長期服務礦山的基礎資料的高要求。
為防止礦山資源儲量未查清,開發(fā)利用后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遼寧省評審備案工作在以下幾個方面仍需加強認識,提高要求。
應做到“全區(qū)勘查”,對于礦權分立和主動放棄范圍的除外。對區(qū)內成礦有利區(qū)域都應進行勘查或驗證,大范圍空白區(qū)應進行有無成礦可能的評價,理由不充分時應有工程驗證。以上所說的區(qū)域不僅包括平面范圍,也包括垂向的深部。尤其對于全區(qū)各成礦區(qū)域勘查研究深度不一,大范圍空白區(qū)無法評價,不應通過評審,或只認定共同勘查研究深度以上范圍。
當遇到礦界范圍較小,保有量服務年限較短時,或者查明資源量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情形,應盡可能一次性查清界內資源量情況。其他情形考慮到礦山已查明資源量服務年限較長,繳納收益金額較大,從服務礦山發(fā)展角度,可不要求一次性查清,但至少要查清未來開采系統三維境界范圍內的所有資源量情況,該區(qū)內不應有工作空白區(qū)。當新增礦種,與主礦種混采時,應至少在共同開采境界內系統勘查,如菱鎂礦新增白云巖礦。
礦區(qū)內主要礦體應控制封閉,或控制到區(qū)內最低開采水平,礦山服務年限較長的可例外。因工程布置不合理、工作量不足,導致主要礦體規(guī)模形態(tài)未查清,提交資源量偏少的,不應通過評審。
過去遼寧省對于推斷資源量的認定過于保守,無限外推的推斷資源量若按地質統計學法都應認定為控制資源量。今后推斷資源量應統一按推斷工程間距內圈,無限外推在符合地質規(guī)律的情況下,應按推斷工程間距外推,不得無理由少推。后續(xù)設計和評估收益金時應視可靠情況考慮將提交的推斷資源量按可信系數折算。
尤其是本次提交成果推翻以往成果的情形,應進行請現場核查。繼續(xù)加強化驗工作的審查。加強礦石有益有害組分的測試分析,了解是否有稀散元素;鐵礦要有物相分析成果,了解磁性鐵與全鐵占比;組合分析要做內外檢,外檢要求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承擔。
礦業(yè)權收益以量計價后,新增量(即兩期報告資源量變化對比一節(jié)中的變化量)是收益評估中主要利用的數據,因此報告中新增量要分礦體明確。而新增量是兩期報告保有資源量差值與兩期之間動用量的和。因此,兩期報告之間動用量原則上應為本次報告重算,動用量應綜合分析礦山歷年年報資料,甄別估算的動用量是否更準確真實。同時報告中還統計累計動用量和累計查明資源量數據,動用量一經動用,資源類型一般升級到探明資源量中。
目前評審的報告中礦山開采設計內容普遍缺失或深度不夠,可信儲量估算過程不清晰,專家審查分工也不夠明確。儲量復核專家應對照開采設計圖紙,復核可信儲量估算過程。采礦類專家審查礦山開采設計和經濟意義方面的內容,還應就地質工作程度和工作范圍是否滿足下一步開采設計進行審查。如詳查程度不能滿足礦山開采設計時,應要求提高到勘探程度;后續(xù)可能作為采礦境界和采礦工程布設的區(qū)域是否需要進行勘查等問題提請地質類專家注意。審查工業(yè)指標論證報告時,不光只秉著經濟合理的原則,還應建立在技術可行的基礎上,選礦等論證資料要依據充分。在工業(yè)指標選取的論證方法上,應盡量選擇地質方案法,對于經濟分析法應著重審查礦山地質情況是否適用,經濟參數是否準確等。
該范圍是開采設計境界的主要依據,也是要求地質報告區(qū)域內一次性查清的量化范圍,每個報告都要給出最大疊合范圍,可視礦體多少和集中程度,做一個或多個閉合范圍,該范圍不宜將無礦區(qū)域圈入過大。評審報告時,還須要求編制單位繪制兩期報告最大疊合估算范圍對比圖,并參照此圖對比資源量變化情況。
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工作是礦產資源管理的基礎,貫穿著開采設計、收益評估、出讓登記、開發(fā)交易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政府掌握家底、科學規(guī)劃、出臺政策的主要依據。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望各級管理部門、各評審機構和評審專家加強認識,嚴守底線,維護好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