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王珣(三五0至四0一)字元琳,小字法護。父王洽,兄弟中最知名,贊王羲之書法“俱變古形”,羲之以“弟書遂不減吾”相夸。王洽有二子,皆謝氏婿,“王珣娶萬女,珣弟珉娶安女”,后“以猜嫌致隙”,謝安“既與珣絕婚,又離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釁”(《晉書·王珣傳》)。王珣曾彌補前憾,謝安卒,專程回京赴謝家吊喪。謝安夫人喪禮逾制,王珣時任仆射,為之寬緩,而謝安子琰并不領情。
王珣和父親一樣善書,有行書尺牘《伯遠帖》墨跡傳世,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帖文之“伯遠”,是王珣從弟王穆表字,其“自以羸患,志在優(yōu)游”,因出仕“意不剋申”,官至臨海太守。北宋時,《伯遠帖》藏入宣和內(nèi)府。清朝收入御府,乾隆將其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并置“三希堂”,格外珍愛。今天看來,《快雪時晴》是摹本,《中秋》是米芾節(jié)臨本,已無異議,卻視《伯遠》為真跡。
仔細觀察《伯遠帖》,第一行“遠”字末捺,軟而乏力。第二行“群”之“羊”,筆跡眉目不清。第四行“如”之“女”,一橫作點狀,孤立在字外。尤其第二行“期”字,右邊“月”的“”,正常書寫,轉折后縱筆直下,但豎筆上方有錯位的接筆。離奇的接筆是否紙張殘破所致?我曾仔細看過故宮展出的原件,此處紙面不殘也未破?!恫h帖》有如此反常筆跡,當是所摹底本不清造成。后讀清初吳其貞《書畫記》,已指此帖是“唐人廓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