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斯晨風
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主要吃以下幾種蔬菜:韭、薤、葵、蔥、藿,它們合稱為“五蔬”。這些蔬菜中,有一些直到現(xiàn)在還是我們餐桌上的???,但也有一些蔬菜已經(jīng)不太常見或者干脆消失了。
韭
韭就是我們熟悉的韭菜,是我們最常見的蔬菜之一。它的歷史悠久,《詩經(jīng)·七月》中說:“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說明在當時韭菜還是神圣的祭祀用品。不過到了漢代以后,韭菜也成了普通老百姓能吃到的蔬菜。因為韭菜有個優(yōu)點,可以割了再長,長了再割,所以能源源不斷地供應。南北朝時有一個叫庾杲之的人,因為家境貧寒,吃不起肉食,日常吃韭菹、淪韭和生韭三種韭菜制品佐餐,所以人們戲稱他“誰謂庾郎貧,食鮭常有二十七種”,三“韭”,即三“九”二十七。
薤
薤(xiè)也叫藠(jiào)頭、小蒜,它長得像小蔥,但能吃的只有根部的小白球薤白,現(xiàn)在南方還有不少地方種植,可以用來腌咸菜,但總體來說,已經(jīng)退出了中國人餐桌的主流。東漢末年,曹操和曹植各有一首《薤露行》詩,把時光比作薤葉上的露水,轉瞬即逝,借此表達自己的志向。
韭菜花
藠頭
葵
葵并不是現(xiàn)在的向日葵,而是葵菜,現(xiàn)在也叫冬寒菜,嫩葉可以做湯。它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元代的王幀《農(nóng)書》說:“葵為百菜之主”,當時家家戶戶都種葵菜,就和我們現(xiàn)在家家戶戶種大白菜差不多。但是到了明代以后,它因為莖葉中纖維含量比較高,吃起來不太好吃,而被人類逐漸放棄,只在湖南、江西的部分地區(qū)有種植,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淪為野草了。
蔥
蔥
蔥也不用多介紹,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蔬菜,不但能做調(diào)味品,還能蘸醬,或是被山東人拿來直接做煎餅卷大蔥,吃起來嘎吱響。蔥的模樣很好看,亭亭玉立,青白分明,依中國人的審美觀來看是非常漂亮的,所以常常用來形容美人,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俊俏媳婦劉蘭芝“指如削蔥根”。以“蔥”代蒼青之色,“蔥蘢”“蔥翠”,都是形容一種翠玉般的青色,植物生長茂盛叫“郁郁蔥蔥”。
藿
藿
藿是指大豆的嫩葉,和葵菜一樣,主要也是用來煮湯?!对娊?jīng)·小雅·白駒》以周天子的口吻誦道:“皎皎白駒,食我場藿?!卑遵x指品行高潔的賢者,藿葉代表朝廷的俸祿,詩中說:賢潔的高人啊,既然吃了我場中的嫩豆葉,就留下來在我朝為官可好?不過豆葉稍微老上一點,纖維增多就很難吃了,所以在古代,它主要是平民百姓吃的食物,“藿食”就是吃得不好,和“肉食”相對應。
西漢時期的探險家張騫打通了中原到西域的道路,也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絲綢之路,從那以后,大量西域栽培的蔬菜水果來到了中原地區(qū),逐漸征服了我們祖先的餐桌。因為當時人們把西域人稱為“胡”,所以這些蔬菜往往被冠上一個“胡”字,比如說胡蘿卜、胡麻(芝麻)、胡瓜(黃瓜)和胡蒜(大蒜)等。
唐代和周邊的鄰國交往十分頻繁,也從外國輸入了大量的新蔬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模樣俊俏的菠菜。菠菜起源于2000年前亞洲西部的波斯(今伊朗),唐太宗時尼泊爾國將菠菜種子作為貢品傳入中國。剛來的時候按照音譯,叫它菠薐菜,后來才簡寫成了菠菜。另外,茼蒿、萵苣、茴香等也都是唐朝時從外國傳來的。
到了明清時候,歐洲殖民者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同樣也帶來了世界各地的特產(chǎn)蔬菜。這個時候,人們管外國叫“番邦”,管外國人叫“洋人”,所以蔬菜們也往往帶一個“番”字或“洋”字,比如說番茄、番薯(紅薯)、洋蔥、洋白菜(卷心菜)等。有些蔬菜雖然不帶“胡”“番”或者“洋”字,但也是從外國傳入的,比如說原產(chǎn)于南美洲的南瓜和原產(chǎn)印度的苦瓜,都是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的船隊從外國帶回來的。
酸酸甜甜的番茄到底是蔬菜還是水果?我們一直都搞不清,但也不妨礙我們每天都吃它。不過這種原產(chǎn)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植物剛剛來到歐洲的時候,被人們稱為“狼桃”,都認為它有劇毒,誰也不敢吃一口嘗嘗。后來人們才發(fā)現(xiàn),這種顏色鮮艷的小東西,居然這么好吃。
來到中原的胡人
北方和南方的水果
秦漢之前,在北方黃河流域,最普及的五種果子是:棗、李、杏、栗、桃。
桃樹是一種我國土生土長的植物,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學會了栽培桃樹,因為考古學家在他們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碳化的桃核。到了西周時代,桃樹已經(jīng)成為家家戶戶果園里的常客?!对娊?jīng)·魏風》中有一句“園有桃,其實之殽”,意思是說,自己家后園里種了桃樹,摘下果子來就可以作為佳肴??梢娮钤绲臅r候,人們種桃樹純粹是為了吃它的果子。等到不再需要吃桃充饑的時候,又發(fā)現(xiàn)桃花的美麗動人,于是桃樹在人們心中慢慢變成了美好的象征。
古人常常把棗和栗子連用到一起,可能是因為這兩種干果都能在特別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長結果,饑荒的時候充當糧食吃,所以民間有說法是:“淹不死的栗子,曬不死的棗子”。大概是因為它們用處大,棗栗在古代禮儀當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周禮》就規(guī)定,新婚的媳婦拜見公公婆婆的時候,要帶著棗和栗子以及干肉作為禮物?!皸棥敝C音“早”,意思是以后要勤勞早起;“栗”則諧音“立”,寓意自己應該自立自強。
到了長江流域,最流行的水果是橘子、橙子和柚子,柑橘家族的成員都是原產(chǎn)我國的植物。大約4000多年前,大禹稱王,分天下為九州,規(guī)定各州定期向禹王朝供本地最好的物產(chǎn),荊州的貢品清單中就有橘子。從那時起,橘子的地位就再也沒有動搖過,歷朝歷代都是皇室特供商品。
那些遠來的水果
西漢時期,張騫從西域帶回來大量的水果,其中包括葡萄和石榴,到了唐代,葡萄在中國北方很多地方已經(jīng)普遍種植。唐代詩人王翰有一首《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闭f明那個時候我們祖先就已經(jīng)會用葡萄釀酒了。
唐朝最貴重的水果當然是荔枝啦,但是荔枝只生長在南方熱帶地區(qū),而且非常嬌氣,摘下后“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所以只能快馬加鞭運送到北方供人享用。除了它之外,南方出產(chǎn)的水果還有龍眼、橄欖、楊梅等,在古代價格都很貴。
現(xiàn)在常見的西瓜,是五代時候才從西域傳入的,胡嶠在《陷虜記》里說:“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這是中國人的文字記錄中首次出現(xiàn)“西瓜”一詞。
到了明清時代,從西方國家運來了大量的新品種水果,比如說菠蘿、火龍果等等。我國古代的蘋果叫“柰”,但卻是現(xiàn)在不常見的綿蘋果。那種紅彤彤的西洋蘋果,最早是1871年,由美國傳教士在山東煙臺種植的。隨著西洋蘋果大規(guī)模推廣,中國原產(chǎn)的綿蘋果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蘋果”一詞被西洋蘋果獨占,20世紀晚期引入的“紅富士”幾乎成了蘋果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