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長城又被稱為“萬里長城”,是一道平均高度大概7.8米,堅固、連綿不斷的長垣。長城最初的修建目的主要是隔斷北方游牧民族騎兵的進犯。它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大量的城樓、屏障、亭臺、地標等多種防御工事共同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胺榛饝蛑T侯”的故事便來源于此——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妃一笑,不顧眾臣反對,數次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臺。各路諸侯見烽火狼煙起,以為戰(zhàn)事到來,紛紛長途跋涉趕來救駕,結果發(fā)現(xiàn)被戲弄了。周幽王從此便失去了信用。后來有一次邊關真的有敵軍來犯,他點燃烽火時卻再也沒人相信他,沒人趕來營救。后來他死于敵軍刀下,西周也滅亡了。
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進入了修筑高潮期,一時出現(xiàn)了很多“長城”,比如齊國修建的齊長城、燕國修建的燕長城、趙國修筑的趙長城等。只不過這些長城的長度還比較短,也未全線貫通。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為了維護國家安全,秦始皇下令連接和修繕戰(zhàn)國長城,長城長度增長,于是有了“萬里長城”的稱呼。明朝則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長城大多是這個時期修筑的。
LINK
萬里長城真的有萬里嗎?
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這15個省市(直轄市)。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所以“萬里長城”的稱呼實至名歸。
瞿曇寺平面示意圖
位于青海省海東市的瞿曇寺就是為寺而建的城池,它是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筑群,采用方塊形作為城墻,相當堅實,至今保存完整。
西安城墻
城池
過去的城池,如明清時的北京城,城內的道路、交通、公共建筑、胡同、廣場、垛口、城墻以及城墻內外所附屬的建筑,這一切都是從戰(zhàn)略防御性出發(fā)而修建的。城池本身就是一個軍事要地,城門白天打開,夜間關閉,住著才會覺得安心、舒適。
在中國各地的很多山上,大多數都建設有山城、山寨城,鄉(xiāng)村中建設有村寨、鄉(xiāng)村土圍子。大戶人家做高大的土院墻,窮人家做柳條墻、柳條障子等等。一座佛寺、一座廟宇有時也要為它建城。因此有人說,中國古代建筑工程即是軍事防御工程。
城墻
城墻作為古代軍事防御設施,是由墻體和其他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也是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zhàn)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城池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礙性建筑。
作為城池和城堡抵御外侵的防御性建筑,從結構和功能上,城墻主要由墻體、女墻、垛口、城樓、角樓、城門和甕城等部分構成,絕大多數城墻外圍還有護城河。不同的地形和城市規(guī)模所建造起來的城墻也各不相同。
碉樓
碉樓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防御建筑,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碉樓始建于清初,大量興建是在20世紀20~30年代。碉樓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建筑文化與西北方建筑文化,為多層建筑。碉樓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堅固厚實,窗比民居開口小,外設鐵板門窗。碉樓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可居高臨下還擊進犯的敵人。
講個故事
曾國藩的戰(zhàn)爭策略——結硬寨,打呆仗
古代軍事防御主要靠工事。城墻高大堅固,護城河河寬水深,這個城市就很難被攻破。晚清時期著名政治家、戰(zhàn)略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曾國藩一開始打仗的時候,由于沒有經驗,經常打敗仗,好幾次都差點死掉,甚至還因此想跳江自殺。后來他調整戰(zhàn)略,樹立不要輸的目標。他要求打仗時湘軍行軍一天最多不超過四個小時,四個小時走到一個地方以后,就拿大把的時間來挖溝。每天扎下營盤之后,不管軍隊多么勞累,必須首先環(huán)繞營地挖出兩道深溝。沿著這個溝再筑起兩道高墻,把自己保護起來。這么大的一個工程,大概用上四五個小時才能全部做完。每天晚上再把部隊分成三班,沿著墻角輪流站崗,然后部隊便可安心地休息了。
不管是長城、城池、城墻還是碉樓,它們都是古代統(tǒng)治者或百姓為了防止外敵入侵而建設的防御工程。現(xiàn)在這些建筑物已經不再需要承擔防御的責任,它們已經變成歷史的見證者,成為我們探究古代世界的一座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