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臨流班坐,顧瞻南阜,愛曾城之獨秀,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于東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嘆,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長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境,吾老矣,寄余齡。
(選自《東坡樂府箋》,蘇軾著,朱孝臧編年,龍榆生校箋,朱懷春標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 鑒賞空間 ——
這首詞與《江城子·密州出獵》所體現(xiàn)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這首詞首句運用互文手法,描寫了自己被貶黃州后醉而醒、醒復(fù)醉的頹廢日常。春雨、夏泉、秋山、冬雪,四季有景,八方如畫,這和陶淵明《游斜川》里描繪的美景有什么不同呢?因而讀到“吾老矣,寄余齡”時,我們好像感受到了蘇軾的愜意自足。但垂老的感嘆,難免流露出悲傷。從因政見不合而被外放,到“烏臺詩案”再貶,生計困難不得不乞田自養(yǎng),這些經(jīng)歷使得蘇軾在言談間自帶一絲辛酸。他以陶淵明自況,其實是在尋求精神上的寄托。
—— 讀有所思 ——
1.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蘇軾在詞中所寫的東坡之景。
2.請結(jié)合具體詞句說說這兩首《江城子》中,蘇軾的心理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