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世上最難經(jīng)營的公司,是家庭;最難相處的關系,是夫妻。自從以愛情為基礎的現(xiàn)代婚姻誕生以來,婚內(nèi)愛情保鮮就成了經(jīng)典難題。這也成為全世界心理學家最熱衷研究的課題之一,至今沒有最優(yōu)解。
據(jù)民政部2021年5月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國婚姻登記機關平均每年辦理結婚登記1000萬對左右、離婚登記近400萬對。
你的婚姻幸福嗎?如何婚內(nèi)愛情保鮮?帶著這些問題,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課題組于2021年7月至8月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漢、西安、太原、南寧十座城市,對20-49歲的受訪者展開婚姻滿意度調研。
由于課題組選取的這十座城市涵蓋一二三線城市,可以客觀體現(xiàn)中國當下城市人口婚姻的現(xiàn)狀。
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城市婚姻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平均得分為3.79(滿分5分),70%的受訪者的婚姻滿意度得分在3.5分以上。有意思的是,男性對婚姻的滿意度(平均得分3.95)高于女性(平均得分3.64)。與此同時,夫妻中男性的收入、學歷高于或與女性相當時,婚姻的滿意度更高。也就是說,女強男弱的婚姻模式,滿意度較低。
而且,“中年危機”在中國城市家庭普遍存在:在20-49歲區(qū)間,隨著年齡增加,婚姻的滿意度逐漸下降,40-49歲(70后80后)中年群體的滿意度最低。
婚內(nèi)保鮮方面,需要夫妻雙方在行為層面有所維系。例如,調查中超過九成的中國城市夫婦向對方做出了“相伴一生”的承諾,近七成的受訪者經(jīng)歷過正式求婚,他們的婚姻滿意度也明顯更高,特別是在90后夫妻中。
錢鐘書曾說:“愛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終成眷屬的厭倦,要么苦于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
中國城市居民向配偶表達愛意的比例很高,超過75%的受訪者至少一年數(shù)次向配偶表達愛意。包括約會、互贈小禮物之類的浪漫行為也是一種表達愛意的方式。畢竟,婚姻是需要去“經(jīng)營”的,持續(xù)“投資”也必不可少。
最終,這一課題組最后的結論是,更加匹配的夫妻特質,更加平等的夫妻關系,是美滿婚姻的基礎。而承諾、溝通和浪漫的交互行為,讓婚姻生活更加溫馨。
婚姻滿意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在于夫妻雙方期望從中獲得什么。如果是持久的愛情,那很多人可能要失望了。錢鐘書曾說:“愛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終成眷屬的厭倦,要么苦于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p>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辛迪·哈贊(Cindy Hazan)女士用了三年的時間,對美國5000對25-45歲年齡層夫妻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將這些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機,再經(jīng)過相關醫(yī)學心理測試分析后得出這樣的結論:
男女之間產(chǎn)生真正愛情只能保持18-30個月。這段時間已經(jīng)足夠讓男女相識、約會乃至結合和生子。過了這一段時間后,一般不會出現(xiàn)彼此感覺到對方有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現(xiàn)象;男人、女人擁抱時的力度分別約只有當初的35%和25%;接吻的熱量分別約只有當初的30%和35%。與此同時,男人女人彼此注視的時間也要比當初減少約15%和20%。
哈贊女士指出,男女愛情是由大腦中的三種化學物質多巴胺、苯乙胺和催產(chǎn)素激發(fā)出來的。當男女初次產(chǎn)生愛情時,這3種化學物質會迸射而出,就是所謂的亢奮,欲罷不能。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的肌體內(nèi)漸漸會對這3種化學物質產(chǎn)生一種抗體,兩年之后,這3種化學物質的作用就會消失,男女之間的新鮮感會逐漸消失,隨之代替的是情感的交融。
如果愛情的保鮮期如此短暫,那超過30個月的婚姻,婚內(nèi)保鮮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事實上,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愛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條件。
美國歷史學家斯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研究了婚姻的歷史,發(fā)現(xiàn)人們并非一直為了愛情而結婚。
她在書中寫道:婚姻從根本上說與愛情無關。作為一項經(jīng)濟和政治制度,婚姻實在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僅僅以愛情這種不理智的東西為基礎。正因為婚姻作為合約而言至關重要,所以婚事才不能由兩個當事人全權決定。親屬、鄰居,其他局外人,譬如法官、神父或政府官員,通常都會參與到婚事的磋商中來。即便是兩個人自己安排了婚姻的轉接分合,那多半也是出于經(jīng)濟和政治利益考慮,而不是愛。幾千年來,從最早期的文明開始,對中下階層來說,婚姻的經(jīng)濟功能要比個人的滿足感重要得多,而對上層階級來說,婚姻的政治功能排在首要地位。
到18世紀末,個人對伴侶的選擇取代包辦婚姻成為一種社會理想,人們被鼓勵為愛情而結婚。5000年來,婚姻第一次被看作是兩個個體之間的私人關系,而不是更大的政治和經(jīng)濟同盟系統(tǒng)當中的一環(huán)。
到20世紀60年代,在雙方同意之下“以過錯婚姻為幌子”進行的離婚,已然在許多國家成了“例行的法定程序”。當女性對個人實現(xiàn)的期望值增加,同時又愈發(fā)經(jīng)濟獨立時,離婚率就會加速增長。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無過錯離婚”的流行,更多的是對婚姻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帶來的結果,而非原因。
婚姻曾經(jīng)是通往成年生活和聲望地位的大門,也是人們獲得最多資源、匯聚最多勞動力的最佳方式。如今,婚姻仍然能夠讓兩個人整合資源,進行勞動分工并積累比單身時更多的資本。但是它不再是人們?yōu)槲磥硗顿Y的唯一途徑。事實上,它是一項比過去更加冒險的投資。
當愛情正在逝去而自己需要承擔比單身時更多的責任時,不少人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婚內(nèi)愛情保鮮,而是自己是否還需要繼續(xù)這段婚姻。
既然人類本能的愛情沖動只能維持30個月,那么是否可以人為延長呢?
一種理論是,人類需要去學習如何愛。
美籍德裔社會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把愛比作一門藝術,他認為愛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xiàn),要發(fā)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fā)展自己的人格,并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一段幸福的關系,往往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互相吸引、互相陪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欣賞。
如果一段婚姻包含以上這些特質,那么即便過了30個月,雙方依舊有愛,可以扛過“七年之癢”并繼續(xù)維系下去。
另一種理論是,“配方”愛情可以持續(xù)更久。
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了著名的愛情三因論(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他認為愛情由激情、親密、承諾三個基本成分組成。這三種成分的不同排列組合,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等七種類型。在他看來,愛情其實也能持續(xù)一生,但需要同時滿足這3個因素,并且通過這3個維度的強度預測愛情的“保質期”。
同時擁有激情、親密和承諾這三個因素的愛情被稱作“完美式愛情”(Consummate love)。據(jù)斯滕伯格在1998年的調查顯示,“完美式愛情”中的雙方享受著“靈魂伴侶”式的真愛體驗,在陷入愛河至少15年或更長的時間內(nèi)都會維持良好的愛情關系,這樣的夫妻無法想象世間還有其他任何人能替代對方并度過如此漫長的時光,他們攜手解決了人生中的一系列困難并享受和對方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但斯滕伯格沒有揭示“完美式愛情”在現(xiàn)實婚姻中的真實比例是多少。如果比例很低,是否意味著這樣的“神仙眷侶”只能令人艷羨而很難效仿?
哪怕學習去愛,或者努力去達到“完美式愛情”,也可能力不從心,或者婚姻經(jīng)營失敗,傳統(tǒng)的“七年之癢”理論似乎就派上了用場。
“七年之癢”是個舶來品。1955年,瑪麗蓮·夢露主演的電影《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上映。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結婚7年的出版商,當妻子和孩子去鄉(xiāng)下度假時,他遇到了一位剛搬到樓上的漂亮女房客,讓已婚出版商產(chǎn)生了性幻想。最終,在各種矛盾心理的碰撞下,他決定立即趕往妻子和孩子所在的度假地。
隨著電影的流行,“七年之癢”成為男女對婚姻現(xiàn)狀不安的同義詞。事實上,有關“七年之癢”的研究早于電影上映,但是否是“七年”就不一定了。著名的《金賽性學報告》就提到,有40%的已婚男性聲稱他們在第一次婚姻中便開始尋求婚外性關系,其中大部分人發(fā)生在婚后前五年,與此同時有20%的已婚女性承認有婚外性關系,其中半數(shù)是在婚后第七年之前。
此后,有關婚姻的“七年之癢”研究波及全世界。在聯(lián)合國的一份涉及62個國家、地區(qū)和民族的統(tǒng)計年鑒顯示,結婚的第四年是離婚的高峰期。
而一份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某大學進行的調查,共訪問了4000對夫婦并跟蹤了20年之久,結果顯示:婚后14年才是夫妻或情侶感情生活的重要關口,不少男女是在共同生活了14年后分道揚鑣的。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數(shù)據(jù)支撐。2020年,杭州市上城區(qū)人民法院聯(lián)手區(qū)民政一起做了一系列有關婚姻數(shù)據(jù)的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沒有“七年之癢”,但是從初婚到離婚,從平均數(shù)上看不論男方還是女方,都維持在10-14年之間。數(shù)據(jù)顯示,離婚中男性大多在41-43歲之間,女性在37-40歲之間。因此,結婚十年,人到中年,夫妻雙方應有警惕,感情淡了學學經(jīng)營技巧。
電影《七年之癢》。
在歐美國家,互生倦怠的夫妻會去婚姻咨詢師那里進行咨詢。就如同電影《婚姻故事》一開頭那樣,準備離婚的夫妻往往會去試著一起心理治療一番,看看問題出在哪里,是否還有挽回的可能。
在中國,婚姻家庭咨詢師卻是尷尬的存在。
2007年4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準發(fā)布婚姻家庭咨詢師等國家新職業(yè),人才缺口一直很大。在美國,要成為一名婚姻咨詢師,至少要有三年的官方認可研究生學習以及多年的實習醫(yī)師期,同時要接受一名執(zhí)業(yè)心理治療師的指導5000個小時,并通過由國家組織的口頭和書面測試。通常來說,這個過程至少需要5年時間。而在中國,成為一名婚姻咨詢師相對容易得多:心理咨詢師經(jīng)考試合格取得國家職業(yè)資格證書,并在依法設立的心理咨詢機構或者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機構實習1年,經(jīng)實習單位考核合格后,就可從事心理咨詢服務。
2017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取消了心理咨詢師等相關職業(yè)資格考試。與此同時,情感咨詢類證書在市面上有十幾種,如婚姻家庭咨詢師、婚姻情感咨詢師、婚戀情感指導師等,頒發(fā)機構也各不相同,有網(wǎng)站、協(xié)會、服務中心,并且都在大搖大擺招生并組織考試。
因此,婚姻即便出現(xiàn)問題,中國夫婦選擇去找婚姻咨詢師的概率微乎其微,而多是向親友、居委會、婦聯(lián)乃至律師尋求幫助。
如果你是悲觀主義者,閱讀了上面的幾段文字以后可能會問:既然愛情是短暫的,保鮮是困難的,為什么還要結婚?
美國生物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在她1992年的著作《我們?yōu)楹谓Y婚,又為何不忠:性、婚姻和外遇的自然史》中就給出了部分答案,這本書在20多年后進行了增修和再版。
在費舍爾看來,“我們進化出了墜入愛河、結成伴侶的大腦回路”。雖然現(xiàn)代社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人們越來越將愛情視作是社會生活的重點。她發(fā)現(xiàn),現(xiàn)如今許多人對愛情慎之又慎,延長了結婚前的相互了解時間,人們借助形形色色的書本、雜志、博客、電視廣播脫口秀和治療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努力地經(jīng)營愛情和婚姻。
如今人們的婚姻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比如費舍爾本人嘗試的“分開同居”(LAT, living apart together),在這類婚姻里,夫妻二人不會一直住在一起,他們在每周固定的時間同居,另外幾日則分開獨居,各有各的生活。
婚姻規(guī)則正在改變,但人類為愛情而設的大腦是不會改變的。費舍爾堅信,婚姻制度在未來不會消失。“因為我們是配偶動物,實行單一配偶制。在這世上的大多數(shù)地方,大多數(shù)人會在某個時刻與單一個人陷入愛情,并締結關系。當然人們也會離婚和再婚,但作為配偶動物,只要我們還存在,就注定要去愛、尋找伴侶。”
從某種意義而言,即便婚內(nèi)愛情難以保鮮,也無法阻擋人類前赴后繼步入婚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