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苗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011)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多次提出對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新期望、作出新部署,對新聞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談到媒體融合發(fā)展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要堅持一體化發(fā)展方向,通過流程優(yōu)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確實如此,無論如何,媒體融合勢在必行。那么,在這之前,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的定義,最早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chuàng)辦人Nicholas Negroponte 提出的。也有美國業(yè)界專家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是西方學者們的理解。
而在中國,“媒介融合”這個概念又有了新的意義,它需要按照城市發(fā)展程度進行區(qū)分。比如,如果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傳統(tǒng)一線城市,應該是媒體基本傳播樣態(tài)的融合;如果在杭州、武漢、西安等這樣的新一線城市,應該是媒體傳播的內容和互聯(lián)網生態(tài)進行深度融合;而在其他一些城市,媒體融合就是媒體的“抱團取暖”,聯(lián)起手來享受互聯(lián)網帶來的各種紅利。
當前,我國媒介融合已經進入全面發(fā)展新階段。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之間的壁壘被打破,并向著逐漸融合的趨勢發(fā)展。而媒介融合的向前發(fā)展,對于我國新聞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較強的助推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媒體行業(yè)迅猛發(fā)展的同時,由于時代的變遷,也為新聞記者的采編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由于筆者曾在市級電視臺擔任過五年新聞記者崗,因此,接下來筆者將主要闡述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工作中的堅守與蛻變。
傳統(tǒng)媒體時代,媒介容量比較有限,傳播的渠道也相對單一、固定,主要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主,信息內容本身的品質可以說至關重要,俗稱“內容為王”。然而,在“互聯(lián)網+”時代,以“端口+流量”為邏輯的新媒介生態(tài)中,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廣泛,形式多樣,互動性也強??梢哉f,新型媒介的出現,顛覆了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方式,也改變了受眾獲取新聞資訊的習慣。具體說來,如今只要你擁有一部手機、一臺電腦或是一個智能設備終端,就能接收到各種新聞資訊,不僅如此,還能第一時間通過評論的方式,加入到對新聞的討論中去。
此外,大數據算法還可以根據用戶的瀏覽記錄、喜好點擊量去構建用戶畫像,分眾推送。這種“自助餐”式的新聞資訊,通過大數據分析“你可能喜歡的”,來滿足大部分人的個性化需求,這對于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電視臺的新聞記者來說,無疑帶來了非常艱巨的挑戰(zhàn)。因為一般來說,國內電視臺的新聞節(jié)目,選題都從當天早上開始確定,然后再做好選題規(guī)劃,這樣相對來說,隨之而來的新聞采訪會處于比較單一和固定的傳統(tǒng)模式當中。
融媒體時代,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時代,作為電視臺的新聞記者,更要突破技術壁壘、加快自身經驗、知識的更新與積累,建立新的信息搜集系統(tǒng)。而媒介融合時代,產生了大量的媒介平臺,也為電視新聞采訪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在以往傳統(tǒng)的新聞中,主要依靠新聞記者自身,進行信息的挖掘與采訪,這也直接導致進入到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過程中會受到影響,較難打破技術壁壘,缺乏一體化、智能化的分工。
具體而言,就是電視新聞記者對于一對一的采訪可謂駕輕就熟,但是對于圖片、文字、視頻等媒體產品的采編,卻仍舊處于滯后狀態(tài),嚴重影響了新聞傳播的質量和效率。
在媒介融合新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環(huán)境包括模式都發(fā)生了轉變,首先是工作環(huán)境,過往有的選題,可能不需要電視新聞記者到第一線去,只要在電腦房內進行編輯、匯總工作即可,但現如今,由于新媒體具有覆蓋廣、傳播快、形式多樣等特點,因此,也倒逼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到第一線去進行采訪,聚焦大眾關心的熱點話題,第一時間找出原因,給受眾一個交代。
其次,在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工作模式也發(fā)生了轉變,比如,要根據不同的選題、采訪對象自由、靈活地選擇合適的采訪方式。尤其是在一些突發(fā)事件的新聞報道中,為了加強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來不及去現場的電視新聞記者,可以直接和采訪對象進行網絡視頻連線進行采訪,這樣的方式既節(jié)省了時間,也節(jié)省了成本,使得采寫出來的電視新聞更鮮活、更生動。此外,在對一個采訪對象進行采訪之前,新聞記者還可以通過新媒體社交平臺,比如,個人微信朋友圈、短視頻賬號、微博等,對采訪對象有一個多角度、更深入的了解,這也為日后新聞的采寫工作帶來了更多元化的視角,提高了后期的采訪效率。
在媒介融合時代,對于電視新聞記者來說,想要實現角色轉變的前提,首先就是實現思維的轉變。電視新聞記者要根據融媒體時代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和新要求,樹立“融媒體”新思維,切實提升新聞資訊的采寫效率。
比如,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首先要構建受眾思維,也就是了解受眾所想及其需求,采訪盡力貼近,為受眾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滿足他最迫切的信息需求。
同時,樹立碎片化思維,也就是說在設計采訪問題時,能夠做到由點到面進行挖掘,充分整合新聞信息資源,致力于將新聞內涵碎片化、傳播信息精準化,構建更豐富、更廣闊的信息傳播結構,用以滿足受眾實時接受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的需要。
此外,融媒體時代,最重要的還有建立數據思維,也就是著重關注各類數據的潛在價值,從而顯著提升新聞信息收集、生產以及傳播的良好效果。
在以往傳統(tǒng)媒體中,電視新聞記者到達新聞現場,主要負責新聞采訪工作,并在采訪后將素材整理、寫成新聞報道。然而,在媒介融合時代,傳統(tǒng)的采寫模式顯然已經無法充分滿足觀眾的需求,而且相比新媒體新聞的便捷性,傳統(tǒng)采編模式的時效性也比較差。因此,電視新聞記者想要成功轉型,必須要讓自己成為一名全能的“全媒體記者”,也就是說,到達新聞現場后,其不僅要掌握采訪、寫作、拍照的技能,包括還要學會攝影、運用新媒體工具,第一時間記錄下身邊發(fā)生的新聞,并在第一時間準確的傳播出去。
比如,當時筆者在蘇州電視臺從事新聞記者工作時,臺里研發(fā)了一款“看蘇州”新媒體APP,包括每位采編人員都下載了其后臺配套軟件,在到達新聞現場、簡單了解新聞概況后,第一時間由電視新聞記者拍照、拍視頻,而后簡單編輯文字發(fā)至“看蘇州”配套APP 后臺,提交的稿件隨即由臺里的編輯、制片人進行審稿,審查無誤后,發(fā)送至“看蘇州”APP,網友們即可打開APP,進行新聞事件的第一時間瀏覽、接收??梢哉f,在整個新聞制作的過程中,傳統(tǒng)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掌握電視新聞采訪的技巧,還必須掌握新媒體新聞制作的技能,這樣才能不影響播發(fā)的時效性。
反觀這個采編過程,其實對電視新聞記者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其不僅要提高自身新聞采寫水平,還要保障新聞視覺的獨特性,滿足新聞播發(fā)的5W 要素,符合受眾群體的需求。也就是說,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要及時搜集各種新聞資訊,打破固有的傳統(tǒng)媒體思維,轉變工作模式,制作出大家喜聞樂見的新聞節(jié)目。
同時,電視新聞記者還要具備敏銳的新聞敏感性,以及對新聞事件準確深刻的洞察力,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挖掘新聞事件的內涵。也就是說,在這個“互聯(lián)網+”時代,受眾接收資訊的渠道非常多元,所以作為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發(fā)現新聞、編寫新聞,電視新聞記者還要擔任攝影師、剪輯師、主持人等多重身份,用來滿足多平臺播發(fā)新聞的需要。復合型需求也為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記者,賦予了全能的能力挑戰(zhàn),使得他們熟悉多媒介終端的業(yè)務操作,順利轉型為合格的“全能記者”。
我們說采訪前,了解新聞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做足充分的準備工作,可以說是整個采寫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之前,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掌握采訪內容,選擇合適的采訪地點。其次,要提前調試好需要用到的采訪設備,做到有備無患。再次,要在前期做好預習,方便在現場時、提高新聞采訪的效率。
而在融媒體大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的預習必須做得更加全面,包括現場是否可以完成直播報道,以及如需制作短視頻、是否需要提前撰寫腳本,以提高傳播效率等等。
一方面,做好訪前準備,另一方面,電視新聞記者還需要提高專業(yè)的采訪技巧。因為尤其是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各種突發(fā)都有可能出現,受訪者的情況也并非一成不變,因此,為了采訪的高效進行,掌握一些采訪技巧非常重要。
第一,電視新聞記者要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端正自身態(tài)度,保持一顆平等交流的心,與受訪者進行采訪交流,這樣有利于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
第二,要注意多觀察被采訪者的細節(jié),捕捉精彩瞬間,干練有力地進行報道。比如,有一次筆者在采訪蘇州一位公益校長時,得知他為了辦學、為了自己學校的建立貢獻了很多。尤其是在學校建設初期,幾乎每天都要去學校。但是,如果只是這樣平淡地用文字敘述,似乎不能給觀眾留下生動深刻的印象。于是筆者就觀察了他的一身行頭、包括他辦公室的陳設,后來突然發(fā)現,他一身西裝下面穿著一雙破舊的運動鞋,這樣的搭配令我有些吃驚。后來經過溝通才發(fā)現:原來,這雙鞋陪著他風里來雨里去、在學校和家之間來回穿梭多日。而之所以穿著運動鞋,是為了走路能夠更快一些;鞋子之所以破舊,是因為他在學校建設時,一個個土坑來回地視察,才導致這雙運動鞋變得破舊。而從這個細節(jié),即可生動地發(fā)掘出這位校長對學校建設的關心與一絲不茍?;蛟S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勝過千言萬語干癟的描述。
第三,想要提高采訪技巧,電視新聞記者還需從具體實踐中吸取經驗,不斷地總結與反思;同時,還要通過定期參與職業(yè)培訓,來提升現場采訪的能力,掌握更多采訪技巧。
總的來說,就是電視新聞采訪記者不僅要站在受訪者角度,將心比心地體會受訪者的心情,同時還要考慮到新聞信息的傳播價值,了解受眾真正感興趣的熱點話題,解答大家的疑慮,這也是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是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陣地,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p>
由此可見,媒介融合不僅是一次重要的機遇,也是一次重要考驗。
而對于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工作者來說,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既要“變”,也要“不變”。也就是說,既要堅守“妙手著文章”的業(yè)務能力和“鐵肩擔道義”的職業(yè)素養(yǎng),同時要從“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這種傳播思維和傳播方法方面進行蛻變,這份“變”與“不變”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才能體現守正創(chuàng)新的新聞理念。
而只有這樣做,電視媒體才能在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充分吸收新媒體的優(yōu)勢、加強創(chuàng)新,真正地促進媒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