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nn
1.從圣雅克塔上眺望的蓬皮杜藝術(shù)中心全貌。
2.Richard Rogers在他位于倫敦哈默史密斯區(qū)的工作室外。
當?shù)貢r間2021年12月18日,英國建筑師Richard Rogers于倫敦家中去世,享年88歲。Rogers是當代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普利茲克頒獎詞稱“Rogers是城市生活的擁護者,他相信城市可以成為社會變革的催化劑”。Rogers與意大利建筑師Renzo Piano、英國建筑師NormanFoster一起,并稱為20世紀最后一個重要建筑流派 ——“高技派”建筑的領(lǐng)軍人物。
1933年,Rogers出生于佛羅倫薩,6歲時隨家人搬到英國。意大利的童年生活和媽媽對鮮艷色彩的喜愛深深地影響著Rogers,他的建筑作品也常給人以積極、陽光的印象,仿佛一場聲勢浩大的慶典。畢業(yè)于倫敦AA建筑聯(lián)盟后,Rogers又遠赴美國耶魯大學深造,并在那里認識了Foster。1963年,他與Foster等人成立“Team 4”,短短4年時間也是高技派建筑決定性的成型階段;1971-1977年,Rogers與Piano一起參加并贏得了蓬皮杜藝術(shù)中心的設(shè)計競賽,“這是一個供所有人使用的場地,不論年紀、不論信仰、不論貧富”;1978年,他獨立設(shè)計了倫敦的勞埃德大廈,呈現(xiàn)極致的技術(shù)浪漫,“是高技派建筑的最重要的體現(xiàn)”;1999年,英國倫敦的“千禧穹頂”是Rogers送給世界的禮物,這個尺度驚人的多功能活動場地是“世界第八大建筑”。從此,他的設(shè)計從歐洲輻射到全世界 —— 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4號航站樓的曲面屋頂優(yōu)雅生動,與Foster合作的香港匯豐銀行則是Rogers的得意作品之一。
除了建筑工作,Rogers也熱衷于城市的規(guī)劃發(fā)展。1995年,他成為首位在BBC年度講座“ReithLectures”演講的建筑師,系列講座標題為“可持續(xù)的城市”,主張“集居住、工作、休閑為一體的城市”。1998年應英國政府邀請,他成立了“Urban Task Force”城市工作小組,致力于研究城市衰落的原因,并尋找建立全新的安全、活力和美好愿景的方法。此外,他還是英國倫敦市長和西班牙巴塞羅那市長的顧問。對自由事業(yè)的關(guān)心,貫穿于Rogers職業(yè)生涯的每一步 ——Rogers公司幾乎每年都將利潤的1/5捐獻給慈善事業(yè)。正如普利茲克獎評委會總結(jié)道:“在Rogers長期的創(chuàng)新的設(shè)計生涯中,他展示出作為世界優(yōu)秀公民的最持久的作用。”
3.巴黎蓬皮杜藝術(shù)中心平面圖。
4.位于倫敦的勞埃德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