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偉大作品的背后,必然有一個偉大的作家,這個作品不僅可以指文學作品,也可以指具有社會屬性的作品。古往今來,偉大的作家很多,偉大的政治家也很多,而能夠?qū)蓚€角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毛澤東主席堪稱典范。在新時代背景之下,基于初中語文的教學去解讀毛主席的作品,既應當去領(lǐng)略其偉人氣勢,也需要去解讀其內(nèi)心情懷。這樣可以通過情懷來滋養(yǎng)自己,用氣勢來熏陶自己。帶著這樣的認識來解讀《沁園春·雪》,或可有新的收獲。
將時光拉到烽火連天的抗日戰(zhàn)爭時代,偉大的中國人民在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zhàn)爭之后,終于在一九四五年八月迫使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于世界民主輿論和我國人民一致反對蔣介石的內(nèi)戰(zhàn)政策和獨裁政策,由于強大的輿論壓力,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主席到重慶去進行和平談判。[1]重慶談判前夕,重慶的《新民晚報刊》發(fā)表了這首詞(關(guān)于這首詞的最初創(chuàng)作時間,學術(shù)上尚有討論;現(xiàn)在常認為這首詞作于1936年2月。關(guān)于這個話題的討論,本文不贅述),近代詩人柳亞子在為《沁園春·雪》題跋時如是說:毛潤之沁園春一闋,余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后,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作為后來解讀者,如何領(lǐng)略其風采,值得研讀者仔細琢磨。
一、樸素之情懷
毛澤東并非天生的偉人,然而身處一個變革的時代,毛澤東用深遂的思考和非同一般的情懷,使得自己完成了蛻變,同時也讓中國和中國人民有了一個偉大的領(lǐng)袖。在解讀《沁園春·雪》的時候,首先要領(lǐng)略其中樸素的情懷。這在不少人看來是有困難的,因為《沁園春·雪》無論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有氣吞山河之勢,這種磅薄的氣勢當中,如何會有樸素情懷的存在呢?其實,只要去仔細研讀這首詞,就可以讀出偉人心中樸素的情懷。
比如說,詞的上闋寫到: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這里,寫到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寫到了長城,寫到了大河。自古以來,長城、黃河、都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情懷與文脈的最佳載體,長城最初是用來護佑國家的,黃河則被稱之為母親河。對于一般的人來說,其往往是被護佑的對象,是被哺育的對象;而對于率領(lǐng)紅一方面軍從陜北出發(fā)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西部的毛澤東來說,其家國情懷則異于常人,其對美好家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在這個時候就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此時,詩人心中所構(gòu)建出來的意象,是一個靜謐、祥和的北國風景。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沒有對家國那種質(zhì)樸的情懷,視角就不可能如此宏大,所看見的家國風景與內(nèi)心所產(chǎn)生的家國情懷,也就不可能如此豐滿。而詩人顯然是具有這種情懷的,正是因為有這種情懷,所以文中一個“望”字,便再現(xiàn)了眼前之所見與心中之所想。而無論是所見還是所想,都是樸素情懷的充分體現(xiàn)。
在解讀本詞的時候,有了這種家國情懷元素,那就可以更好引導學生建構(gòu)意義。這樣一個建構(gòu)過程,很大程度上是默會知識形成的過程,默會知識對文本解讀的意義在于,“對文本意義的理解是焦點覺知,對文本語言的表達結(jié)構(gòu)、寫作思維、寫作思路的意識是一種附帶覺知”,而所謂“附帶覺知具有行為技能的決定性力量”,又是指“對文本意義的獲得,這種焦點覺知,必須通過對文本的寫作思維的附帶覺知才可能生成”。[2]這是一段相對學術(shù)意味比較濃的描述,其通俗意義在于,如果讓學生在解讀經(jīng)典詩詞的時候,能夠感悟到作者心中的情懷,那么對作者筆下所寫就會有更加深刻的領(lǐng)悟。
二、偉人之氣勢
當然,毛澤東在作《沁園春·雪》的時候,不只是有情懷,更有一種吞吐山河的氣勢。這種氣勢是一般人所模仿不出來的,因為從全詞來看,作者在看北國風光的時候,其實有一種或隱或現(xiàn)的俯視視角:整個北國風光一覽無余,能夠一眼望到長城內(nèi)外、大河上下,這顯然是一種俯視視角。這種俯視視角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所不同,因為作者雖然寫的是北國,但是雙眼所看到的,尤其是心中所想到的,其實是整個家國,因為當意象當中出現(xiàn)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的時候,其實就是意象當中出現(xiàn)整個中國的時候,這樣的雄偉景觀就是中國的形象,整個中國就可以被描述為“長城內(nèi)外”與“大河上下”??v觀古今中外的詩人,可以說有這種文筆且又有這種氣勢的,除了毛澤東之外,再無別人。
同時還需要注意到的是,毛澤東的氣勢還不僅體現(xiàn)在這種氣吞山河的視角之上。作為革命的參與者、領(lǐng)導者,毛澤東的眼中不僅有祖國的大好河山,還有這個國家的億萬百姓。當一般人認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引領(lǐng)著一個個時代的時候,毛澤東眼中的風流人物不在過往而在今朝。在毛澤東主席的心中,“人民”的分量是最重的,這種源自于內(nèi)心的對“人民”的認同,遠不同于封建社會的“社稷為重”,其是真正將人民置于首位。這種向人民靠近的政治取向,所體現(xiàn)出來的恰恰是作者的氣勢,這種氣勢既氣吞山河,同時又接著人民的地氣。在作者的內(nèi)心,將祖國的大好河山與人民結(jié)合在一起,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氣勢。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有人說該詞面世之后對詩意的解讀是眾說紛紜,有人說其意象別具一格,有人說其寫景更勝寫意,有人說其詩句有心懷天下的帝王之氣……而很多人又更多的認為該詞是一部革命的史詩,一首滄桑的英雄之歌。[3]
確實,毛澤東心中的史詩是帶領(lǐng)全國人民鬧革命的史詩,毛澤東心中的英雄是全中國的人民。這是氣之所在,是勢之所指。
三、今日之啟示
經(jīng)典詩詞的經(jīng)典之處,在與其對后來者永遠有著極強的啟發(fā)意義。毛澤東主席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每每讀到他的一些詩詞,都會在心中激蕩起一股前進的力量。這不是某一個人的感受,而幾乎是所有人的感受。面向?qū)W生進行詩詞的解讀時,一定要將這種感受凸顯出來,要為學生理解詞的境界營造一種意境。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詠雪詞,從首次作出,到1945年在山城重慶引起轟動,其所跨越的不僅是時空,更是在時空流逝中留下來的精神食糧。從歷史經(jīng)緯的角度來看,《沁園春·雪》使毛澤東不僅以一位政治家、軍事家的形象享譽各界,而且以一代詩人的形象贏得了文化界的敬仰。[4]從后來啟發(fā)的角度來看,通過這首詞來尋找一種真實的力量,可以有兩種途徑:一個是從詞中的直接描寫,來獲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比如說詞中的“江山如此多嬌”,一直引發(fā)著人們對江山的熱愛,也一直引發(fā)著不同領(lǐng)域的創(chuàng)造;二是從詞的意境中,構(gòu)建一種能夠與當下社會相適應、相匹配的圖景,后來者需要在這種意境構(gòu)造中,尋找自己內(nèi)心所屬的那一意象,為自己的精神尋找一片棲息地。
《沁園春·雪》毫無疑問是一篇偉大的作品,后來解讀者需要領(lǐng)略其文采,需要在詞之解讀中感受作者內(nèi)心的情懷與氣勢,這是讀此詞、讀偉人的兩個基石。在感受該詞雄偉、大氣的同時,領(lǐng)略詞人所用文字來體現(xiàn)自己與祖國河山共體,并在指點江山主沉浮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氣魄,這可為后來者的精神成長提供堅實的脊梁。
參考文獻:
[1]吳祖光.話說《沁園春·雪》[J].新文學史料,1978(01):64-66.
[2]基于默會認識論的文本解讀——以《沁園春·雪》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4(1):70-72.
[3]邢孔史.從《沁園春·雪》談毛澤東詩詞的特點[J].語文建設(shè),2017(8):48-49.
[4]薛新力.圍繞毛澤東《沁園春·雪》的一場斗爭[J].探索,2003(1):131-134.
紀蘭,江蘇省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