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丕武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清代壯族學者馮敏昌工詩善文,書畫兼擅,著有《小羅浮草堂集》等。他的古文受教于朱筠、錢大昕,有考據(jù)之風。而其文論觀主張作文以意為主,強調(diào)通過考溯源流以掌握學術(shù)變遷,從而去舊創(chuàng)新。然其論尚未為學界所措意,故本文欲對此做梳理。
文章創(chuàng)作,唯創(chuàng)新才能超越前人。南齊蕭子曾說過:“五言之制,獨秀眾品。習玩為理,事久則瀆,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盵1]此種新變,當然可以從很多方面著手,如題材、結(jié)構(gòu)、遣詞、表達方式、修辭手段等,但文章的立意才是關(guān)鍵。范曄曰:“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盵2]杜牧論之甚詳:
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wèi),未有主強盛而輔不飄逸者,兵衛(wèi)不華赫而莊整者。……茍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辭句,繞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亂,如入阛阓,紛紛然莫知其誰,暮散而已。是以意全勝者,辭愈樸而文愈高;意不勝者,辭愈華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辭,辭不能成意,大抵為文之旨如此。[3]
立意是文章成功的關(guān)鍵,它決定了文章的文采詞句、行文結(jié)構(gòu)的安排。立意已定,則文章主腦因之而立;若立意不定,則言多理亂。
文章所立之意,又要求新求變于前人。若文章了無新意,則往往成為人們批評的對象?!妒勒f新語·文學》載:“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诖巳巳烁倢懀枷录垶橹F。謝太傅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4]258王隱論揚雄《太玄經(jīng)》曰:“《玄經(jīng)》雖妙,非益也。是以古人謂其屋下架屋?!盵4]258《太玄經(jīng)》雖玄妙,但此書乃仿《周易》而作,故被稱為“屋下架屋”。顏之推也批評魏晉以來的子學諸作:“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效,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5]所謂“屋下架屋,床上施床”,指作文模仿前人,沒有新意?!短?jīng)》及魏晉以來的子書,雖有一定的學術(shù)主張,但王隱及顏之推都認為它們沒有新的立意,是重復寫作。
馮敏昌論文亦本作文以意為主說,對杜牧“文以意為主”的主張尤為服膺。他說:
昔唐杜牧之之言曰:“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彼闺m為古文言之,然制藝亦莫外焉。己試嘗論之:言者,心之聲;而文者,言之妙也。心之體至虛、至靈,可以無所不至。而后之為文者,或不知求之于心,于是襲取前人陳腐惡爛之調(diào),而為浮光掠影之談。就其下筆時,而其心已冥然莫知所向矣。是故屬文之士必精其心以運之。此所謂意也。意得而詞因之,于是百變而不離其宗,所謂以意為主也。[6]312
馮敏昌又說:“昔唐杜牧之之言:‘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喾叽藘裳?。而亦竊愿有以引而伸之?!盵6]313馮敏昌所說的“心”,就是我們常說的意。他認為,人內(nèi)心之意至虛至靈,包羅萬象,作者必須用心構(gòu)思才能寫出佳作。但有些作者創(chuàng)作時,不能精其心以運之,因此寫出陳腐惡爛、浮光掠影的庸濫文章。
特別應(yīng)該注意的是,馮敏昌此論是就八股文設(shè)言的,即認為八股文也要以立意新穎取勝。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時規(guī)定使用的文體,其內(nèi)容來自“四書五經(jīng)”。它要求舉子代圣人設(shè)言,寫圣人引而未發(fā)的微言大義,但又不得逸出圣人本意。誠如粵西學者俞廷舉所謂:“蓋代圣人說話,其理大中至正,無過不及,恰好至善,所謂圣人復起,不易吾言是也?!盵7]而在結(jié)構(gòu)上,它也規(guī)定了必須以八股作文??傊?,從內(nèi)容到形式,八股文的寫作都有嚴格的要求。八股文這種僵化的寫作要求,對士人的寫作創(chuàng)新是有許多束縛的。但馮敏昌認為“制藝亦何獨不然”[6]312,即八股文雖代圣人設(shè)言,但仍可在立意方面作創(chuàng)新的思考,在言圣人所言之時自出機杼。八股文如此,其他古文的寫作,就更需要重視立意了。
而馮敏昌讀書,尤能從文章立意發(fā)現(xiàn)作者的匠心慧眼。他評《伯夷列傳》時,就指出史公之妙在立意,即借傳伯夷而寓其悲憤抑郁之氣:
太史公以曠世之才,而遭李陵之禍,所謂千古恨事。故作史之時,凡古來不平之事,每為之悲憤感激,以舒其抑郁無聊之氣。然不遇好題目,則亦不能憑空杜撰也。有如伯夷之清,人所共仰。而餓死之事,又人所同知。此固千古難以分說之事,但論其事實,不遇數(shù)語可了。使隨常記之,亦無足以感發(fā)人心之處,便非文章自命者之所為。然若空無結(jié)構(gòu),而謬發(fā)感慨,此則屠沽之輩,使酒罵座,椎床破面者之所為耳,又何以為文人之筆耶?今妙在從名字立意,人有其名,即有其行;有其行,即有其志,不可不辨。至于人,又別有其意。[6]397
一般人看來,伯夷讓國而終餓死,與司馬遷遭李陵之禍風馬牛不相及,故前人論《伯夷列傳》,多未能使之與史公寫怨相聯(lián)系。論者或言此文發(fā)凡起例之功,或謂行文之妙,或論史公之非真惑于天道暗昧,或謂史遷作史之意在求取信六藝。至言及史公之悲怨者,僅謂:“子長寫夷齊之怨,乃所以自寫其怨,寓意頗深??鬃右砸?、齊無怨,而太史公作傳,通篇是怨。然孔子所云無怨者兄弟遜國,而太史公所云怨者以暴易暴,之間原不相乖?!盵8]雖知史公有怨,然似尚未能窺見史公心跡及此文深意。
伯夷之事人所共知,前人口耳相傳,后人已知大概。若尋常記錄作傳,自然難出新意以“感發(fā)人心”。而馮敏昌認為此文之“妙在從名字立意”,謂史遷借伯夷的遭遇來寄寓他以口語得禍之悲,即處于不公平的時世,賢人積德行善都未必有福,如伯夷有讓國之賢而終餓死,而史公有曠世之才竟遭宮刑。因此,史公以寓己之怨來寫伯夷,寫古亦寫今,傳遠亦傳近,尤其是《伯夷列傳》文末寫近世之事,馮敏昌特別指出:“轉(zhuǎn)以此層引出君子而得禍者,即以此作收筆,蓋為自己切實寫照,故句句皆是救李陵影子,而乃仰天舒嘯,深疑天道之難識,有似《離騷》《問天》之旨焉。此則飛行絕跡,沉郁頓挫,天馬行空之筆,蜃樓海市之觀,為獨高千古之筆者矣。文至于此,則千古才人,一齊涕下,而怨憤之事,亦可以少泄矣。”[6]398若明史公傳伯夷乃寓“救李陵影子”,則知此乃史公立意所在。如此作傳,方可稱別出機杼。前人謂史公作史有怨,如袁文典謂:“《史記》一書,實發(fā)憤之所為作?!盵9]魯迅言:“發(fā)憤著書?!盵10]若然,則其傳伯夷而自寓其怨,當是情理之事。而馮氏乃據(jù)此而言史公之立意奇妙,亦可謂史公知音了。
立意要新穎獨特,作者當然要深思熟慮,精心構(gòu)思。陸機作《文賦》專論構(gòu)思,劉勰撰《文心雕龍》亦設(shè)《神思》,二文詳論構(gòu)思的種種事相,特別言及構(gòu)思需沉靜。如劉勰謂:“夫立意之士,務(wù)欲造奇,每馳心于玄默之表。”[11]1495玄默即深沉的思考。因此,有論者自寫真情方面立論,如李贄謂:“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為文也。其胸中有如許無狀可怪之事,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頭又時時有許多欲語而莫可所以告語之處,蓄極積久,勢不能遏。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訴心中之不平,感數(shù)奇于千載。既已噴玉唾珠,昭回云漢,為章于天矣,遂亦自負,發(fā)狂大叫,流涕慟哭,不能自止?!盵12]作者的人生際遇與知識見解各不相同,所以他寫己之情,也往往能出新意。又有論者從見解深刻方面立論,如黃宗羲云:“昌黎‘陳言之務(wù)去’。所謂‘陳言’者,每一題,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處,纏繞筆端,剝?nèi)ヒ粚樱接兄晾砜裳?。猶如玉在璞中,鑿開頑璞,方始見玉,不可認璞為玉也?!盵13]他以剝璞尋玉為喻,說明立意要棄庸去俗,以深刻為本。
從真情或深刻兩方面構(gòu)思立意,當然都有可能使文章新奇。但馮敏昌卻特別重視從理論的根源來立意,即主張據(jù)儒道來構(gòu)思立意。他認為,導源于六經(jīng)、沉潛于圣賢言語而形成的文章旨意,才能做到立意有依歸。他說:
蓋謂文有意也,中材以下能之矣。然理有不足,則意不足言。然則理者,意之所從由也。故善為文者必究心于性命之學,而沉潛于圣賢言語之精神脈絡(luò),使理解融液綺交脈疏,而又導源于六經(jīng),浸淫于兩漢,則理實而氣空,而其于力也,自超軼而絕塵矣?!穸ㄏ戎?,說者以謂學歸熙甫而然。然余觀其文從經(jīng)出,學有本原;而其說理之密,則服習儒先之語錄也;其行氣之盛,則運化乎史漢之波瀾也。[6]313-314
今吳子之作,其原本經(jīng)術(shù),則九曲之發(fā)源于昆侖也;其綜貫子史,則經(jīng)流之輪會夫百川也;其歸之至道,則長瀾之趨赴夫東海也;然而有文心焉。因物盡變,扼要爭奇,則固若洪河之至于龍門底柱。[6]314
文章立意源于理,而理則來自儒道。馮氏所言儒家性命之學源于孔孟所論的性善仁愛以及“知天命”之說。孔子提出仁愛思想,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延伸至愛他人,形成孝悌忠義等倫理觀念。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認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以此為基礎(chǔ),形成仁政學說,其具體內(nèi)容如制民之產(chǎn)、不違農(nóng)時、輕徭薄稅、減輕刑罰、民貴君輕等。以仁善思想作為人際交往和治國安邦的基礎(chǔ),自然形成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4]的光輝人格。至于“知天命”,勞思光釋孔子語謂:“即知客觀限制之領(lǐng)域是也?!换蟆郧爸し?,皆用在自覺意志之培養(yǎng)上,‘知天命’ 則轉(zhuǎn)往客體性一面;‘不惑’時已‘知義’,再能‘知命’,于是人所能主宰之領(lǐng)域與不能主宰之領(lǐng)域,同時朗現(xiàn)。由是主客之分際皆定,故由耳順而進入從心所欲之境界?!盵15]可見“知天命”,是突破客觀的限制,達到隨心適性的境界。因此,作文而據(jù)性命之學為本,就有理論的依據(jù),其立意方稱通達而深刻。而以經(jīng)術(shù)為本作文,如吳亦山的文章也因此形成洪河至龍門底柱之壯麗風格。
有鑒于此,馮敏昌論文往往從作者的經(jīng)學修養(yǎng)立論。其論吳亦山謂:
夫吳子窮經(jīng)數(shù)十年,尤邃于三《禮》之學。蓋本《說文》以治之,而于漢唐宋說經(jīng)之書無不穿穴貫串,所謂經(jīng)術(shù)湛深者也;而諸史又復包羅胸次,旁及百家。視其人樂易簡率,飲數(shù)杯輒醉,好議論,而對人期期若不能自暢。及其作為文章,氣昌盛而詞博大,無重不舉,無堅不摧。長驅(qū)廣騖,蹂躪諸子而訖歸于孔曾思孟之道,庶幾所謂震川嗣音者歟![6]314
其論陳默林曰:“至其學,則于《易》《書》《詩》《春秋》三傳、三《禮》《四書》《孝經(jīng)》《爾雅》皆覃思殫精,生平耽玩,備得群經(jīng)精意?!盵6]322論韓愈云:“夫昌黎先生以挺生命世之才,約六經(jīng)之旨而成文,于以羽翼圣道,其功之偉,固在文而不在詩也?!盵6]407論周耕厓曰:“蓋周君生平邃于經(jīng)史,而又貫穿諸史,其根柢深而枝葉茂,庶幾所謂醇乎醇者。曾為《孟子四考》《季漢官爵考》,小疋尤亟推之?!盵6]408在封建社會,儒家思想對士人的影響至為深遠,特別是宋明以科舉取士,考試內(nèi)容以四書五經(jīng)為準。因此,士子精研儒家經(jīng)典,出處行止以儒家義理為準則,理固宜然。但他們作文“蹂躪諸子而訖歸于孔曾思孟之道”“約六經(jīng)之旨而成文”,則可見他們以儒道作為文章立意依據(jù)的自覺意識。而此種意識,經(jīng)由士子代代相傳,遂形成“文以載道”的文論傳統(tǒng)。
馮敏昌論文也聯(lián)系作者對圣道的踐行情況。其論方茂園謂:
蓋公實能體天地仁愛斯人之心以為心,而又以其精誠純篤者貫注乎其間。故雖利害當前、禍患不測而有所不顧。及其大患既平,大功既成,而有所不矜。此固大本大原之地,實有所見而后能行之,能行之而后能言之。[6]313
方茂園始學即以經(jīng)世為本,以儒家仁民愛物為志,為官則以學道愛人著稱。其作文不尚空談,而是以儒家義理躬行奏效之后,見之于文,以作為后人效仿準則。其文章是其踐行儒道的心得,貫注其仁愛、精誠、純篤的思想。故其“雖若無意于文,而每于明白洞達之中,時寓磅礴渾淪之氣”[6]313,是其踐行儒家道德而體現(xiàn)在文章中的立意使然。
與此相應(yīng),馮敏昌也批評學者游離于經(jīng)學而徒事詞章者。其謂:“竊見吾同年中,立功立事,以從政見稱者,不具論;而文采著見之士,大抵多在于詞章之學以彪炳于當世。然求其篤實輝光,以經(jīng)學稱,如松柏之后彫者,君一人而已?!盵6]322又曰:“抑嘗論紀行諸書,自宋元以后而盛。就其著者,謂可補史傅未備,而求其依儒術(shù)本于性奧者蓋寡?!盵6]408因無儒術(shù)作為根源,所以作者“冥行蹢埴,造為一切幽異、詭僻、獷悍、佻巧之習,方且自謂為是”[6]312,“夫文章之敝也,患在無源以導之,而又師心自用,造為一切幽異詭僻以及獷悍佻巧之習”[6]314。無儒家經(jīng)術(shù)相導,故文章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入雅正之列。
那么,是不是據(jù)儒道立意,文章就能新穎別致了呢?顯然還不行。立意乃文章之帥,文士要有創(chuàng)新,臨文前還須充分了解前人的創(chuàng)作情況,如史公傳伯夷,其立意迥異前人,就在于他了解前人寫作此題材的情況。這種梳理學術(shù)源流的情況,就是校讎史上“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的工作。
馮敏昌生于乾嘉重視考據(jù)的時代,又與其師輩翁方綱、錢載、朱筠、陸錫熊及朋友張錦芳、李文藻、李威、周永年、戴震等人日日切磋學問,而校讎大家章學誠則為其同榜進士。這些人均學問精深,精于考證。馮敏昌于校讎之學亦有研究,也開展過切實的校讎工作。他有《論校讎》一文,梳理了自劉向訖于明嘉靖時學者校理圖書的情況,提出校讎之要,一在于刊訛誤,一在于存闕文[6]431;有《〈全庫全書〉事宜考證》,論后代目錄書的得失及歷代藏書情況;有《論韻學》,梳理音韻的發(fā)展事略[6]438;有《經(jīng)學源流》,考六經(jīng)源流變遷[6]305-307。這些文章都體現(xiàn)了他“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的治學心得及自覺意識,足見其善于考辨歷代學術(shù)、考察甄別其源頭、梳理學術(shù)演進的過程。
馮敏昌進行文學批評時,也重視考溯源流。如論樂府:“嘗謂樂府之作也,其繼三百篇而起者矣?!盵6]439其后漢高祖之三侯及唐山夫人、漢武帝、魏晉因其舊名而詩之。唐李白杜甫“或用其題而不師其意,或即見事而不用其題,皆樂府之變”[6]439,元白諸人“大抵皆以諷喻為體,欲以播于樂章歌曲焉”[6]439,張王樂府“變極矣”“而其懇惻纏綿,不異詩人諷諫之誠”[6]439。至元結(jié)、皮日休、楊維楨、李賓之“各成一家,則又變之變矣”[6]439。至李攀龍以下,“摹擬割裂,但生后人詆斥”[6]439。論詩謂:“漢魏以還,言詩者,必溯源于三百。李唐而后,言詩者,必仰宗乎少陵。此其源流升降之故,蓋猶可約略稽參也。……此亦可以見漢魏以還之詩之發(fā)源于圣經(jīng)也。”[6]439-440在梳理了漢魏以下至元明時期詩歌的發(fā)展變化軌跡之后,他總結(jié)道:“至于詩品、詩格、詩式、詩議、詩評之類,未易悉數(shù)。而鐘嶸、司空表圣之論,亦既品評精妙矣。明人之詩話,若迪功之談藝,弇州之巵言,亦其中尚多可采擷者也。有意風雅者,可不知進考源流,以期合乎溫柔敦厚之本旨乎?”[6]440又論五言詩的源流:“詩有五言,自漢代始。蘇武、李陵,及古無名氏十九首,發(fā)言最高,未有作用?!盵6]440梳理唐人成就得失,最后認為:“大概詩以平淡古樸為尚。平淡古樸者,氣骨體格,皆有可觀。不爾,即繁華綺麗,已不免于失焉耳?!盵6]441通過梳理,詩歌的創(chuàng)作脈絡(luò)就比較清晰了,后人即可據(jù)此進行創(chuàng)作上的取舍,棄舊創(chuàng)新。
受其學術(shù)思想及研究工作的影響,馮敏昌認為,文章之敝即因作者不明文章寫作的源流:“今夫文章之敝也,又莫患乎源流莫睹?!盵6]312不知源流,就不知文體的類別和特征。而古人對文章的分類又極細,對各體文章的審美也有不同的追求。如曹丕謂:“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16]奏、議、書、論、銘、誄都有各自的寫作要求,而詩和賦的基本特征就是華麗。劉勰《文心雕龍》討論了包括經(jīng)、緯、騷、詩等36 類不同文體的寫作要求。在分析每類文體時,他遵守的原則是:“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11]1924即梳理該種文體的源流變遷,選出代表性的文章,總結(jié)其基本的寫作特點。有了這些工作,后人在寫作時就能夠了解各類文章的寫法,又能考知彼類文章的代表作家,更能了解前人的學術(shù)成就,創(chuàng)作時就能避免人云亦云了。
在批評實踐中,馮敏昌也用梳理源流的方法來評論作家的創(chuàng)作。他評二蘇謂:
昔蘇子瞻以蓋代之才與弟子由崛起眉山而高視乎當世。既而子瞻為歐陽文忠公所拔,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其后直史館,除翰林學士。受知于君上者既深,而文章之名動乎天下者益大。此其天稟固卓絕于人,然其實與子由共師其父老泉先生,而后乃愈益奇?zhèn)ヒ?。夫老泉先生當發(fā)奮讀書時,年已非少。而學問成就兼與二子為一家之學。乞今稱二蘇者,莫不推本老泉先生。斯其才力固自有大過人者,宜其以布衣名動一時,而并有千古也。[6]323
三蘇文章風格各不相同,邵希雍謂:“盤木根抵,輪囷離奇,老泉氏之文也;天半浮云,隨意收轉(zhuǎn),又若好花美女,人人悅目,東坡氏之文也;汪洋淡泊,其意想態(tài)度,仿佛山林處士之言,潁濱氏之文也。”[17]三蘇均為蓋代之才,天稟卓絕,故各有所成。但蘇軾與蘇轍實以其父為師,此乃二人作文的源流所在,即“今稱二蘇者,莫不推本老泉先生”。明乎此,則可考二蘇的通變貢獻,也能更好地評價他們的學術(shù)地位。
馮敏昌認為八股文的寫作也須知其源流:
就其上者自托于古文之支流余裔,而究之非時文之正體也。正體者何?舉業(yè)正宗之謂也。蓋嘗觀于前明王錢唐鄧諸公之作,莫不源本六經(jīng),正大溫粹,知其所養(yǎng)有本,而又周規(guī)折矩,從容中道,所謂得時文之正體。[6]312
余嘗論之,古今之文人多矣。制藝一道,其源固出于古文,然昧昧者為之,或局促如轅下駒,或跰馳如泛駕馬,其他偏駁又不必盡舉。而能者為之,則如庖丁解牛,排擊剝割皆中理解,為之躊躕而滿志。何哉?此殆有天焉,而不可強者歟?[6]313
制義之作盛于前明,而稱大家者以王守溪為最。守溪之文又以其肇啟元燈而為不祧之祖。蓋當時主文衡者為吾瓊山丘先生。其時一程一墨相得益章(彰),面論者謂瓊山先生之文高于守溪數(shù)等,遂為程文絕作。則瓊山先生之有功于明文,豈小小也哉!迨其中葉以后,踵事增華,變本加厲,則固已迷其途而離其宗矣。至我朝李安溪先生為守溪替人,而韓慕廬先生亦遠紹元燈一脈。然荒陬晚學,得門者寡,徒嘆于地靈之不再。人實為之,謂之何哉?[6]318-319
又說:“考制義之設(shè),起于宋元。其所代者,孔孟之言?!盵6]437八股文其實也是古文的一種,只是內(nèi)容和形式上比古文多一些限制而已。它起于宋元科舉考試的時務(wù)策論,盛于明代,內(nèi)容出自“四書五經(jīng)”,代孔孟設(shè)言,以正大溫粹、從容中道作為審美追求。這是八股文的本質(zhì)特征。馮氏通過考溯八股文的源流,知其盛衰、前人寫作的得失。后人寫作八股文,不僅能遵守它作為一種文體所應(yīng)具有的規(guī)范,而且可借古文的寫作技巧來構(gòu)思新意以避免落入窠臼。
由以上所論可知,馮敏昌主張立意終以儒道為準則是有偏頗的。因為,如果所有文章都以弘揚儒道為己任,那就走向極端了。即使有考溯源流的工夫在前,也無法保證這些文章都能在立意上有創(chuàng)新。不過,他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應(yīng)重視立意,又提出通過梳理學術(shù)史以考知前人創(chuàng)作的得失,再斟酌創(chuàng)新,這些無疑都是正確而有效的作法。梳理學術(shù)史的工作雖煩瑣艱辛,但收獲極大,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