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七斤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傈僳族屬于蒙古人種南亞類型,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文字分為新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16世紀中葉,大部分傈僳族仍然過著狩獵和采集生活,居住在金沙江兩岸,受麗江土知府木氏的統(tǒng)治。據《南詔野史》下卷“南詔各種蠻夷”記載,這時的傈僳族仍“衣麻披氈,巖居穴處,利刃毒矢,刻不離身,登山捷若猿猱。以土和蜜充饑,得野獸即生食。尤善弩,每令其婦負小木盾前行,自后射之,中盾而不傷婦,從此制服西番”。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與彝族有著淵源關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區(qū),也就是中國云南、西藏與緬甸克欽交界地區(qū),其余散居于中國云南其他地區(qū)、印度東北地區(qū)、泰國與緬甸交界地區(qū)。傈僳族的生計方式以狩獵、采集為主。景泰《云南圖經志書》卷四載:北勝州(永勝)“巢處山林,有名栗粟者,亦羅羅之別種也。居山林,無室屋,不事產業(yè),常常藥箭弓弩,獵取禽獸。其婦人則掘草木,以給日食”。過去傈僳族先民居住在高山林間,主要靠狩獵采集為生,傈僳族男性以藥箭弓弩為主要狩獵工具,而婦女們則靠采集提供家庭日常所需的基本食物。由此可見,他們與森林里面可食用的各種植物結下了不解之緣。
元、明時期,傈僳族先民已完成了第一次、第二次大規(guī)模遷徙,即從青藏高原經四川盆地西緣南遷至云貴高原北部,主要分布在川、滇兩省的雅礱江、金沙江流域,分別受元代麗江路軍民總管府和明代麗江土知府木氏、永寧納西族阿土司、金沙江東岸彝族奴隸主、維西納西族土千總的統(tǒng)治。16世紀,麗江木土司與西藏地方統(tǒng)治集團為爭奪中甸、津州(今云南麗江巨甸)、臨西(今云南維西)、阿敦子(今云南德欽)和寧蒗一帶的統(tǒng)治權,爆發(fā)了長期的戰(zhàn)爭。傈僳族人民不堪兵丁苦役的重負,在蕎氏族首領木必扒的率領下,渡過瀾滄江,越過碧羅雪山,開始進入怒江地區(qū)。19世紀,恒乍繃、唐貴、丁洪貴、谷老四等領導的幾次起義先后失敗后,大批傈僳族整個氏族、整個村寨地相繼向西遷入怒江地區(qū),有的繼續(xù)向西越過高黎貢山,進入緬甸境內;有的向南沿瀾滄江、怒江經鎮(zhèn)康、耿馬進入滄源、孟連等地;有的則沿金沙江南下,進入祿勸、大姚等地。遷徙中,傈僳族的居住地區(qū)不斷擴大,并分散為許多小塊,和其他民族交錯雜居。由于沿邊地區(qū)和靠內地區(qū)的傈僳族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不同,他們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產生了不平衡的狀態(tài)。關于傈僳族為什么吃漆油、漆油雞,為什么把漆樹這種樹當作一種建筑方面的材料等這些在傈僳族的一些民間故事中也常常提到。
故事一: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塊因洪水泛濫的淤泥形成的一個大壩子,而為了躲避戰(zhàn)爭被迫遷徙過來的傈僳族人恰好發(fā)現(xiàn)了這個地方。有山有水,土壤肥沃,是一塊難得的居所,于是頭領們商量后便定居了下來??墒?,到了雨季每一年都有洪水泛濫,他們蓋好的的房子常常被洪水沖走,他們想要離開那個地方,但是洪水過后留下的淤泥是上好的肥料又可以種植蕎麥,所以他們舍不得離開那里。他們便疏通河道,在清理河道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地下埋藏的漆樹干常年都沒有腐爛,反而在水里泡越久越結實。這種漆樹變干了以后會變成橙黃色,埋在地里幾百年也不會腐爛,是上好的材料。他們用漆樹桿加固糧田加固河道,防止洪水把肥土沖走。至今在傈僳族的村寨里幾乎都還能看見傈僳族人民用漆樹做的家具或者是用來加固糧田的漆樹木樁,這是因為傈僳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是山高坡度大的地方,開闊的荒地也是比較陡峭,因此傈僳族人民一般在開辟出來的荒地下端用漆樹這樣耐腐的木頭來固堤,防止水土流失,這種方法也是一直從古延續(xù)到至今。
故事二:在遠古時代,傈僳族人民都是靠采摘野果野菜為生的,有一天,有一個老婦人帶著寨子里的幾個年輕少女去上山采集野菜,她們發(fā)現(xiàn)那剛出嫩芽的漆樹葉嫩嫩的,撇開一看會出白色的枝葉,可以生吃也可以煮著吃。她們發(fā)現(xiàn)吃漆樹葉的時候,那白色的液粘到皮膚會造成皮膚瘙癢,可是他們用開水煮一道再跟那些捕獵回來的肉一起炒味道會更好。后來漆樹葉在部落里越來越多的人去采摘,也成為了很多人愛吃的一道美味。
故事三:一天,一個叫哇依的獵人去狩獵,他做了捕獵器以后就躲在漆樹下休息了一會,突然他發(fā)現(xiàn)有一種液體一直在滴下來,他用去摸了摸,感覺黏黏的、油油的,他抬頭仔細一看原來是漆樹果籽在烈日下出油了。于是他摘下一些漆樹籽拿回去,到家中他用鍋煮了一下,可他發(fā)現(xiàn)鍋里沒有漂油,也沒有味道,煮了一下午也還是沒有什么油出來,于是他暴躁地把鍋踢翻了。過一會兒他聞到一股清香,他仔細找了找,是火塘里面的漆樹籽被燒的味道,他發(fā)現(xiàn)了漆樹籽在燒的時候油分在火塘里嘀嗒地響。他又把漆樹籽在鍋里炒了炒,這時他發(fā)現(xiàn)又香又出來了一點油漬。哇依本是一個獵人,可他似乎對漆樹籽很有興趣,他幾乎都不去狩獵了,一直在研究那漆樹籽。過了好長時間,經過他的不懈努力他發(fā)現(xiàn)把漆樹籽磨成粉以后出油更快,而那些漆油也是可凝固,可以收藏幾十年都不會變質,那采回來的野菜里放了漆油味道就更香了。從那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漆油像其他獵物一樣可以煉出來油了。
故事四:從前有一對夫妻,他們有一個兒子,可是他們的兒子常年生病經常不吃不喝,有一次他的妻子帶著兒子到她的姐姐家,姐姐家也是很貧困,也沒有什么可以招待他們的,可是看著自己的侄兒子看起來很虛弱,就把家里面僅有的一只母雞殺了。他們用漆油炒雞肉,然后放進去一點蒸酒炒,最后加水煮。虛弱的小孩吃了那漆油雞以后身體變得放松了,最后小孩子的病情越來越好了。那孩子的病慢慢好轉,身體越來越健康。那孩子長大以后,他就專門做漆油,人們聽到這個消息以后也越來越多的人去做這個漆油,最后吃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以上收集的這些故事聽起來有些很簡單,甚至只是散亂的在傈僳族民間口頭流傳,沒有確定的依據,但是這些故事中也不難看出傈僳族自古與漆樹的淵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用漆樹做一些用具或者是用來固堤建屋,他們食用漆樹葉吃漆油的時間是比較早的,這也許是古老的傈僳族人民最早食用的天然植物油和天然的食用植物了,至今也有千百年的歷史了。漆樹耐勞結實的特點被傈僳族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以后,后來漆樹在傈僳族地區(qū)的用途很廣泛,他們用來建造料槽,用來做房子,傈僳族的工匠們還把漆樹做成各種各樣的漂亮的家具。由于漆樹對傈僳族來說用途廣泛,葉可以用了食用,也是很重要的木材之一,漆樹在傈僳族地區(qū)得到了很好地保護。原始的傈僳族人民認為這是大自然賜給他們的豐厚的食物,他們不對漆樹亂砍濫伐。傈僳族崇尚萬物皆有靈,在傈僳族眼里凡是會開花結果的花草樹木不能隨便砍伐,他們甚至對古老高大的漆樹會上香祈福。
漆樹屬于高山種,耐寒,一般生長在海拔800-3000米間的山林間,有“涂料之王”的名譽。這也是傈僳族居住的海拔差不多。漆樹一般在春季的三、四月份發(fā)芽,差不多到五、六月份其葉生長定型,七、八月就可以看見漆樹結出來的果實了。傈僳族堅信萬物皆有靈,認為任何東西都有“公”“母”之分。并不是每一棵漆樹都會結果,“公”的不會結果,一般除了人工培育的以外,野漆樹差不多七八年甚至是十多年才會開花結果,而這種開花結果了的漆樹一般高大而又結實,材質也是特別好,這種開花結果的漆樹傈僳族一般不會將其砍伐,大多數(shù)都會被保護了下來。
一般漆樹上提取的漆和漆油是有區(qū)別的,提取的方式也不同。漆是提取自漆樹上的液,不可食用,是由來做油漆的材料。而漆油是提取自漆樹種子。
(一)油漆的提取方法
漆是提取自這漆樹上的液體,叫生漆,沒有加工過的也叫“土漆”,是直接從漆樹上采割的一種乳白色純天然液體涂料,接觸空氣后逐步轉為褐色,幾個小時后會干涸硬化而生成漆膜。漆樹長大以后可高達20多米,其樹干枝少光滑,采漆割漆時需要在漆樹桿上做個攀爬的“云梯”。到了三四月份漆匠們就到漆樹林找那些高大的漆樹進行綁梯,然后漆樹上割上幾道輕微的刀口,這樣有利于排水,到提取的漆樹就比較純。幾天以后,就可以去割漆了,漆匠們帶著接漆器具就爬上綁好的云梯開始在漆樹上一節(jié)一節(jié)地割,他們提取的時候一般在漆樹上割一個“丫”字形,這樣方便接割了漆樹皮以后兩邊流出來的白色漆液。
由于傈僳族地區(qū)生產技術有限,傈僳族漆匠們把提取的漆會保存或者是白天割晚上就賣給加工廠或者是一些做漆生意的老板,廠家會加工成油漆。走在漆樹林會看見漆匠們在一棵漆樹上會一節(jié)一節(jié)地割上幾十個刀痕,還有那高聳入云的“云梯”也不由自主地成為了一道道風景。割了皮取了液的漆樹也不會枯死,也不會對其造成影響,只是刀口會變黑,一年可以提取好幾次,再次提取時只需要在原來的割了的刀口上輕輕劃一下便可再次提取,也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二)漆油的制作方法
到了10月、11月份漆樹果籽也差不多成熟了,一般傈僳族的婦女就到山上采集漆樹果籽,成熟的漆樹果籽外皮呈黃褐色,主干比較細小但是高的則可搖動樹干,成熟的漆樹果籽就會搖掉下來,便可就地撿拾落地的漆樹果籽。漆油作為傈僳族人民的天然油料之一,傈僳族先民很久以前就掌握了漆油的提取方法、制作方法以及保存方法。傈僳族制作漆油的方法簡單又傳統(tǒng)。以漆樹種子為主要原料,經壓榨提純后得到植物油。它主要以固體形式存在,并具有天然香味。
傈僳族傳統(tǒng)的漆油制作方法把摘好的果籽帶回去用礅舂成粉,然后用篩子去殼,將細粉倒進去裝有干凈清水的鍋中進行混炒,當炒熟時會有一股彌漫撲鼻而來香味。再將炒熟的細粉放進去麻袋放到榨具里用力擠壓就可出油了。一般傈僳族的工匠們會用堅硬的木材料做一個漂亮的器具,做一個支點形成一個杠桿原理,把炒熟的漆樹細粉放進去器具里,然后再找一個長木板壓在細粉上,一頭頂著支點一頭人們就坐著木板上另一端用力壓,這樣又省力又方便。最后把擠壓出來的油接到器具,接好的漆油冷卻后會凝固然后變成黃色,凝固后的漆油不會變質可以收藏幾十年。現(xiàn)在科學技術很發(fā)達,人們幾乎都用機器去榨漆油,方便了幾十倍。但是不管科學技術怎么轉變怎么發(fā)達,祖輩們留下的遠古智慧依然是獨樹一幟,永不過時,也是留給我們后人最珍貴的一筆財富。
傈僳族先民最初是將漆油當作一種中草藥來食用的,剛開始傈僳族先民對漆油的提取方法并不是那么的容易,他們也是經過不斷地探索之后才會慢慢掌握了這個技藝。在傈僳族日常生活中漆樹油不僅是一種食用植物油,也是一種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一)傈僳族經常將漆油當做婦女產后的藥方,用漆油跟雞肉一起煮或者是用少量的漆油跟自產米酒加簡單一起煮給產后婦女吃,產后婦女吃了漆油可以緩解身體虛弱,促進女性乳汁分泌,增加產后奶量或改善奶量減少等癥狀。
(二)傈僳族老人用漆油治療咳嗽和哮喘等病,這也是傈僳族對流行病的比較古老比較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傈僳族長期居住在高寒山區(qū),不免會發(fā)生感冒等一些流行病,那年代傈僳族人民沒有太多的經濟條件去購買那些西藥品,只能靠一些中草藥去治療一些疾病。傈僳族會用車前草、竹葉、蒲公英等一些野菜與漆油混合煮開食用,煮出來的湯能進入肺滋陰潤燥,緩解肺熱肺燥,擴張氣管,能消除人體氣管和肺部炎癥。
(三)漆油是傈僳族用來治療女性痛經,調理經期的主要中草藥之一。食用方法一般是漆油跟米酒一起煮食或者是跟雞蛋一起煮著食用;可以加熱后服用,或者在加熱后直接敷在小腹上后適度按摩,這樣效果更加明顯,能快速減輕女性痛經,緩解女性月經不調癥狀。
(四)漆油也是傈僳族老人用來祛風除濕的主要中草藥之一。一般用少量的漆油跟清水加熱泡腳治療時,也與肉食品一起煮或也可以與中草藥外敷于疼痛部位,并進行適當按摩,可迅速緩解腫脹疼痛癥狀。
(五)傈僳族常用漆油來治療肚子疼痛、腹瀉、嘔吐等癥狀??蓪⑵嵊团c野草莓等一些野草藥一同煮開服用,也可以用漆油煎的雞蛋給患者食用,效果更佳。
生活在高山峽谷間的傈僳族,他們靠山吃山,創(chuàng)造了許多特色的飲食文化,他們與高山共存,無不感恩著這大自然給他們的豐厚的饋贈。在傈僳族豐富多彩的特色美食中漆油雞是一道美味佳肴之一,也是峽谷尋常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特色美食。傈僳族漆油雞是云南怒江大峽谷傈僳族最具傳統(tǒng)風味和地方特色的一種美食。是純原生態(tài)無污染的美食。當客人到來的時候,傈僳族人習慣傾其所有、盡其所能,把自己家里所能搜集到的的美味,都集中在一個容器中獻出來,讓客人吃得盡興、滿意。他們也會因為客人的滿意而感到自豪。
漆油雞是傈僳族從古至今的一道特色美食,每逢過年過節(jié),或者是親戚朋友相聚在一起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也是餐桌上傈僳族人民用來招待客人的獨特美食。
(一)傈僳族傳統(tǒng)餐桌上的漆油雞做法很簡單,漆油雞里面也不會放入配料,是原生原味的漆油雞。
1.將殺好的土雞先去毛,然后在火塘上微烤一兩分鐘,目的是把雞身上的細毛全部烤掉,這樣不會影響口感,吃起來就干干凈凈的。烤好后用清水清洗一兩道切成塊,再用清水清洗兩道以上,將血跡清洗干凈,放在簸箕里面將水分脫干備用。
2.把鍋放到火塘上面等鍋變干以后,取一塊漆油放進去鍋里面將其融化,要掌握好火候。漆油在鍋里面融化的時候會有聲音,等鍋里面沒有聲音的時候把土雞肉倒進去炒,炒的期間會從雞肉里面炒出很多水分,要把這些水分炒干。
3.待雞肉的水分炒干蒸發(fā)以后放進去鹽巴再炒兩分鐘,等看見雞肉顏色變成黃色以后就加清水蓋好鍋蓋蒸煮一個小時右,加水時一次加好,煮的過程中控制好火候,盡量不要翻開鍋蓋或者是再加水,不然味道可能改變。
4.食用時將雞肉撈出食用,漆油雞湯可以微火繼續(xù)煮著,這樣湯的味道更加可口美味。
(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美食的追求也越來越細致。現(xiàn)代漆油雞的做法也各具特色,越來越美味越來越豐富。
1.將切成快的雞肉與大蒜、姜片、草果等香料放入清水中用小火煮3分鐘,再倒入清水中清洗一道備用。
2.取漆油放進去鍋融化。
3.將雞肉放進去爆炒至黃。
4.加水加蓋蒸煮45分鐘到60分鐘。
傳統(tǒng)的漆油雞做法用到的材料只有雞肉、漆油、鹽?,F(xiàn)代餐桌上的漆油雞做法用到雞肉、漆油、生姜、輔料、醬油、鹽、辣椒、各種蔬菜等。相比之下味道更加美味可口,現(xiàn)在漆油雞不僅可以單獨食用,還可以做成湯類的以及干鍋、火鍋各種各樣的菜品。
真正的傈僳族宴,無論男女,有不喝酒者不得近桌的習慣。漆油雞、手抓飯和同心酒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禮節(jié)。手抓飯用大米與包谷砂、或豆米、蕎米混合在一起煮(蒸)熟,盛在簸箕上,蓋上烤乳豬肉、雞肉塊、雞蛋、臘肉、竹葉菜、菌子、木耳、花生、涼拌野菜、洋芋、洋絲瓜等各種肉和蔬菜。而漆油雞有黃燜、香炒、與酒一起煮的夏啦(傈僳語)。
傈僳族吃飯時,洗手作碗筷,而后大家圍著竹簸箕坐成一圈,邊吃邊聊,其樂融融。如果有貴賓,美麗的傈僳姑娘還會在席間唱起獨具特色的傈僳歌曲,敬上一竹筒精心釀制的杵酒。
傈僳族山寨中的傳統(tǒng)美食手抓飯,如今已經成為怒江大峽谷飲食文化品牌。各個酒店、飯店、山莊都有這項飲食服務。游客們,在大飽怒江大峽谷秀麗山川的同時,還可以大飽眼福和耳福:欣賞那五彩斑斕、花樣層出不窮的美味佳肴;聆聽那動人的傈僳酒歌。傈傈族文化藝術極其豐富,在其中美食文化也是獨具一格。傈傈族是一個擇山而定居的民族,因為受定居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產生了與眾不同的美食文化。每一種傈僳人的食材,都蘊涵濃厚的文化藝術,飲其食而不知道其蘊。
傈僳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淳樸善良的民族,更是一個充滿智慧民族。千百年來,傈僳族與其他民族一樣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他們創(chuàng)造著繼承著生生不息的傳統(tǒng)技藝。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進步,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技藝漸漸流失,我們應該重視對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從傳統(tǒng)技藝中吸取祖輩們的獨特智慧。同時,我們應與祖輩們一樣保持寧靜、樂觀、自由的心態(tài),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